北魏实行汉化的措施有哪些(北魏汉化改革的影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北魏实行汉化的措施有哪些(北魏汉化改革的影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南北朝时期,统一北方的鲜卑北魏政权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全面汉化改革,对促进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改革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发展趋势。

但不幸的是,改革后仅三十年,王朝内部就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起义。在这个过程中,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相继崛起,曾经强大的北魏一分为二,逐渐消亡。

这两个事件的间隔如此之近,让人不得不思考:北魏的灭亡是汉化导致的吗?

两者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我们先搞清楚这两件事是怎么回事。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是什么?

所谓孝文帝汉化改革,其实指的是南北朝初期统一北方鲜卑政权的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时,推行了一些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乃至文化改革,基本上采取了全面汉化的模式。

这一系列改革的高潮是公元494年将都城从北方边陲的平城迁至中原核心城市洛阳,随后将所有鲜卑贵族改为汉姓,籍贯改为洛阳(甚至死后不能葬回北方),改穿汉服,禁止胡话说汉语等等。

另外,当时北魏皇室血统早已汉化。比如,孝文帝的祖母和母亲都是汉人,他从小接受汉族文化教育;建都洛阳后,主张与陆、崔、郑、王、李等名门望族通婚。汉人在政权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统治基础更加稳固。

北魏是怎么灭亡的?

公元500年,汉化运动达到顶峰后,孝文帝英年早逝。此后,北魏贵族逐渐骄奢淫逸,相互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备受尊敬并被视为中流砥柱的清河王元也成为了受害者。同时,由于政权的内迁,鲜卑人在北方地区的老巢慢慢腐朽,政治腐败导致分配不公,剥削严重。原本用来防备柔然的六镇(沃野、怀朔、吴川、福明、柔轩、黄槐)各族将士纷纷起兵反抗朝廷,逐渐蔓延到中原各地。

在这个过程中,人尔朱荣逐渐崛起,不仅镇压了各路义军,甚至统一了北方,颇有点汉奸曹操的味道,但此时的北魏政权已经不姓袁了。

不久后,不甘做汉献帝的孝庄皇帝除掉了尔朱荣,却没有收回兵权;然后,宇文泰占领西部,高欢占领东部,各自让元氏县做傀儡皇帝,为了视对方为死敌的西魏和东魏,不停的争斗,北魏不复存在;不久,他们心照不宣地废除了元氏县,为北周和北齐建立了自己的事业。

汉化导致北魏迅速灭亡?实际上不是

汉化改革与北魏灭亡之间似乎有某种因果联系:汉化后才腐败,导致六镇官兵不满,从而引发了摧毁北魏政权的轰轰烈烈的起义。

但这种观点太肤浅了。

首先,中国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北魏统一北方之前,所谓五胡十六国轮番出现;拓跋家崛起后,依仗武力横行天下,对各族人民实行民族轻视和压迫政策,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政权稳定后,为了统治,虽然民族矛盾逐渐缓和,但由于日益严酷的剥削和压迫,农民起义年年爆发。即使在孝文帝即位初期,北魏的社会矛盾也没有表现出来

那么是否如有的朋友所说,刘真起义是鲜卑人反对汉化的体现?还是汉化导致了政治腐败?

不可能这么简单理解。

刘真起义既不是民族矛盾的体现,也不是本土化导致的腐败。其实质是阶级矛盾的爆发。

汉朝前后,北魏政权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在封建农耕时代,阶级矛盾的核心始终是围绕土地的经济问题。文帝改革的经济核心措施是实行均田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但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孝文帝英年早逝,改革成果不完全连续,争权夺利导致的政治腐败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刘真起义的起因是各族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统治者的地位日益下降,对他们的剥削日益严重。

政权腐败是中国化造成的吗?这个说法就更勉强了。没有监督的绝对权力是一切制度下腐败最直接的土壤。北魏以前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是这方面栽的。无论是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内部的腐败和斗争都是导致政权灭亡的直接真相。

只有合理的制度才能拯救封建王朝不至于走的太快,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快速改朝换代。真相是当权者用武力夺取了世界,却无法合理有效地管理世界。有鉴于此,孝文帝的改革希望彻底改变北方百年来的政治生态,促进民族和解,恢复中原稳定。

可以断言,没有孝文帝的改革,北魏不可能长久。

可惜的是,由于他的“中途创业失败”,新制度没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完善,一度强盛的北魏没能延续下去。

后来北方的北周终于统一了。虽然有恢复鲜卑旧姓等一些落后措施,但也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正是孝文帝实行的均田制和以此为基础的官兵制,为北周奠定了强大的基础。后世称为“关陇集团”的贵族集团,与孝文帝提倡的汉胡贵族通婚并无二致。没有孝文帝的改革,就没有北方的制度和文化的统一,更没有隋唐盛世的民族大融合。

更多北魏实行汉化的措施有哪些(北魏汉化改革的影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