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家训精彩语录99句(康熙家训精彩语录99句台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康熙家训精彩语录99句(康熙家训精彩语录99句台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传承家风家训演讲稿_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古往今来,有无数思想家从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高度来探讨、研究家庭问题。历朝历代,都存在着大量社会问题,而其中有不少都是由家庭问题引发的。因此,重视家庭问题、研究家庭问题,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

促进家庭稳定和幸福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家训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家训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方法之一。关于家训的说法很多,有人做过统计和专述,有包括家范、家戒、家教、家规、家法在内不下70种说法,然而其中被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还是 “家训”。

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出现,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由于周公旦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训子,就是父母对子女当面进行训教,这也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综合起来,它有这么几项基本功能——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家训(包括家规、家约、家范等),以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言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的《钱氏家训》并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从司马父子到王氏兄弟

孝有大小之分,对父母能养能敬,是一种孝,但只是小孝;自身修行扬名,以彰显父母养育教诲之德,才是大孝。这是中国古代孝道思想的升华,对后世的孝道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中国古代家训内容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被放在第一位。而孝道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因此,关于孝道的教育,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成果的重要体现。关于孝道,无论是思想家、帝王、官员以及民间的士绅读书人家庭,在他们的家训实践和家训著作中都有大量体现。

在古代帝王的家训中,对孝道很重视。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对儿子要求严格,尤其重视儿子的慈孝。他曾发表《诸儿令》,说“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

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任皇帝康熙对家教一贯重视,后来雍正特将其父在世时对诸皇子的训诫编为《庭训格言》。全书共246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等内容。该书有言,“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 ”该书又提出,“《孝经》一书,曲尽人子事亲之道,为万世人伦之极,诚所谓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推原孔子所以作经之意,盖深望夫后之儒者身体力行,以助宣教化而敦厚风俗。其旨甚远,其功甚宏,学者自当留心诵习,服膺弗失可也。”通过《庭训格言》可以看出,康熙认为“真孝”和行孝道不能停留在书本经义上,而是要“身体力行”、“服膺弗失”。这两点至今仍对孝道文化的传播和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由于是非汉族统治中国,再加之有文字狱等统治手段,在历史的评价上,存在一些非议。但如果用历史的、理性的眼光来看,这三位皇帝并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差,他们开创并形成的康雍乾盛世对中国社会的促进和发展也是不可否认的。其中,康熙、雍正等对皇族家训的重视、对子女行孝尽孝的严格教育和要求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在古代的名臣将相中,有两个家庭的家训和孝行是很出名且足以垂范后世的。一个是西汉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另一个是东汉末年的王祥、王览兄弟。

司马迁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他在西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一个男子,身受腐刑,这是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因此,司马迁几次想到***。但他最终还是含垢忍辱地活了下来。为什么?据《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司马迁认为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这里所说的司马迁的“私心”,正是他遗憾于自己一个最大的心愿尚未完成,那就是父亲司马谈留给他的遗训——必须完成《太史公书》。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记录了他在父亲病榻前接受遗训的过程,“太史公(司马谈)执迁(司马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司马谈在给儿子司马迁的遗训中,对孝道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这一遗训,对司马迁的日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王祥和王览,是同父异母兄弟。王祥 (公元185—269年),西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字休徵。汉末,他隐居庐江(治所在今安徽舒城)20余年;后任温县令,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至晋代魏,官至太保。就是这样一个大官,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孝子。 “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故事说的就是他。王览(公元206—278年),字玄通。《晋书·王祥传》称他“孝友恭恪,名亚于祥”。他对父母笃孝,对兄长恭敬,名声仅次于王祥。最难得的是,他自小就不忍心看到母亲虐待兄长,经常在母亲朱氏责骂加害兄长王祥时挺身而出护着兄长。王览出仕以后,先后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太中大夫。西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表彰王览曰:“览少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 ”

王祥在孝道方面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对子女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他85岁高龄的时候,身染重病,乃“著遗令训子孙”道:“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信、德、孝、悌、让,这就是中国古代家训中著名的“五德”。孝有大小之分,对父母能养能敬,是一种孝,但只是小孝;自身修行扬名,以彰显父母养育教诲之德,才是大孝。王祥家训中的“五德”,尤其“扬名显亲,德之至也”这一训令,显然是继承了汉代司马谈“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孝道思想的又一次升华,对后世的孝道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至东晋南朝,琅琊王氏成为江南第一著名士族,涌现出很多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诸如东晋名相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王氏家族诗书传家,人才辈出,世系绵长,和王祥兄弟以孝悌为本,又以信、德、孝、悌、让“五德”戒子是分不开的。

辩证看待中国孝道文化

辩证地看待和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固然是不应被忽略的必要步骤,但如果凡此种种讨论最后只是得出一个类似 “国人议论未定,孝道仍在滑坡”这样的结论,就颇令人堪忧了孝道文化是中国家训文化的一大亮点,它对于子女的教育、成才,对于家庭成员互尊互爱、和睦,对于优良门风的确立、传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它在经典著作及其流转中有哪些体现呢?

比如,中国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其作者经学者专家长期反复考证,基本确立为孔子的嫡孙孔?所撰。孔?虽然受教于曾参,但他的孝道思想的形成,不能说不受到祖父孔子、父亲孔鲤的直接耳提面命的教育与影响。

又如,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成熟时期。其标志就是出现了由颜之推撰写的中国第一部专门的、成本的、完整的家训著作 《颜氏家训》。它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了宋元明清,家训文化进入繁荣时期,先后出现了北宋司马光的 《家范》、南宋袁采的 《袁氏世范》等。这些专门的、成本的家训,内容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总体而言,孝道都在这些家训著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颜之推在 《颜氏家训·教子》中说: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颜氏家训·勉学》中有言, “孝为百行之首,犹须学以修饰之,况余事乎!”司马光在 《家范》中则说, “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 (指婆婆)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袁采在 《袁氏世范·睦亲》中提出,“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无偏胜之患矣”。又说,“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在以上这些关于 “孝道”的论述中,有一点很值得重视,那就是,他们都认为孝道是父母和子女双方的事情,而不是做子女的单方面地行孝。中国 “孝道”大都强调了父子间双向的良性互动,盖因有此双向互动,父慈才能子孝,子孝而父益慈。这里面讲究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强调父母长辈在孝道文化中必须以身作则,按父母的角色规范在家庭生活中为子女树立榜样,如前文所引 《颜氏家训》中的 “父母威严而有慈”所示,这句话将 “威严”与 “有慈”并立。换言之,其所讲的父母对孩子的威严和慈爱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一体的。这样的家训,这样的孝道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提倡的。

无可否认,在中国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无论是在统治阶层还是在民间,都出现过提倡孝道过头、使孝道文化呈现出其消极一面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一定时期对中国孝道文化进行批判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如对孝道文化的倡导有时会过头一样,我们对孝道文化的几次猛烈批判也早已被历史证明是过头了。过头到现在我们要 “挽狂澜于既倒”,重建孝道文化在今日几乎已成相当艰难之事。如今,在父母膝下尽孝几成渴盼而不可及之事,以至于 “常回家看看”到了要入法的地步。而用法律来约束本应归于伦理道德范畴的孝道究竟是否合适,是值得讨论的。

《诗经·大雅·既醉》有言,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一句将孝子和家族的幸福美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祝愿之辞。但这只是一句祝愿吗?历史已一次又一次证明,在中国,孝道文化是检验和测量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试金石,孝悌也是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基础。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家庭和社会对孝道文化的提倡就不该须臾离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我们还在要不要继承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还在衡量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里,究竟是积极因素多一点,还是消极因素多一点。辩证地看待和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固然是不应被忽略的必要步骤,但如果凡此种种讨论最后只是得出一个类似“国人议论未定,孝道仍在滑坡”这样的结论,就颇令人堪忧了。在提倡和践行孝道文化这个问题上,我们千万不要再出现反复和折腾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果真如此,实属中华民族之大幸也!

从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式微以及当下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家庭伦理困境,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历史上的家训文化对家庭建设是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的。中国家训文化的起源虽然很古老,但中国家训这一形式及其所能承载、体现的功能并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它对我们今天的家庭建设依然可以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与时俱进地介绍并继承中国家训文化及其优良传统,该是新时期家庭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传承家风家训演讲稿_2

家训家风伴我成长演讲稿1

每个人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我家也不例外:记得在暑假快开学期间,爸爸在看电视过程中,无意中看见啦“家风”是什么?“家规”是什么?“家训”是什么?父母们的回答各不相同。

家风我认为是家人的一种行为,是好是坏。我认为家风是爽快,是快乐,是执着。因为每家的人们都特别热情好客,遇到困难也毫不退缩,不打退堂鼓,勇敢前进,知道战胜为止。还有别人交给你做的事说到做到,绝不食言。

家规我认为是家人的素质,是含义深刻的还是肤浅的。家人如果不学习,就得不到知识,不知怎样文明。从小父母就加我们犯了错要知错就改,别人帮助你要知恩图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到独立生活的好习惯,认真做人,要做个文明人。

家训,我认为是家人的教训,是严格的还是松。如果每个人都坦诚相见,大公无私,那家规就没有作用啦,家规,该使用的时候就不要手下留情,轻易放过。禁止用的时候千万不要用,会有副作用!

一个家中既有令,又有暖,两者不可缺的。我希望我们家的家训,家规,家教能使得我们家繁荣昌盛,我希望我们的家训,家教,家规能一代又一代的产下去,有朝一日,我会使我们家实现六大愿望:幸福、健康、和谐、富有、勇敢、长寿,将他们一一实现,让我家永远都是六六大顺、一帆风顺的!

家训家风伴我成长演讲稿2

家,给人以温暖。它是人们的唯一定所,是人们的避风港湾。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规矩。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规则,只有溺爱与包庇,那请问这是一个家吗?家原本是一棵参天大树,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万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请问,这是谁造成的?是我们。爸爸没有威严,妈妈全是溺爱,我们变成一个个蛮横无理的人。家这棵参天大树一倒,大山塌了,我们后悔了,懊恼了,可惜晚了。

我记得寒假临近过年时,电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新词“家风”。这一词是新闻联播上所播出的,他们派出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风,我认为是家里人的一种行为,是好是坏。我认为我家的家风是热情,爽快和执着,因为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十分热情好客,遇到困难不退缩,说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认为是家人的素质,是深是浅。家人如果不学习,将得不到知识,学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点。从小,父母教育我们要认真做事,知错就改。现在老师教导我们分清黑白,认真做人,踏踏实实。将来,会是社会教育我们坚持不懈,守法牢记。每一天,我们都学到东西,学到知识,学会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训,我认为是家人的教训,是严是松。如果每个人都官官相护,隐藏事切,我认为就要使用杀手锏了。如果每个人都坦诚相待,大公无私,我认为规则没有必要了。家训,该用的时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该时千万不要用,否则会铸成大错。

一个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

家训家风伴我成长演讲稿3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每个家,都有自己家训、家规、家风,我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风特点是“勤学孝悌乐助人”,从字面上看,或许跟多数家庭的家风没有区别,但家风的传承,更多的是家族之人的.言传身教。关于家风中的勤学,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乌霉诗》,是清朝的王颖士所作,他是王氏家族的第十五世,清康熙十八年进士。王颖士少年时曾在耿王庄私塾念书,因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秋天高粱抽穗时,杂生乌霉,王颖士午餐时以此充饥,不回家吃饭。这引起了塾师的疑问,经询问,王颖士便作一首《乌霉诗》以解师生之疑。

所谓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王氏家族自古就讲究孝道,在整个大家族里,也没听说哪家有不养老、虐待老人的。

王氏家族十六世族人王克宽,康熙年间进士。他的《析筋诗》反映的是王氏孝悌的文化。诗的内容是:“少年堂兄共砚窗,春秋桂杏又同芳。上追淡墨题名榜,下盼红绫赐饼香。弟举孝廉能侍养,房分叔季足衣粮。宦囊美产余无取,牧马场中学牧羊。”这首诗反映的是,王克宽性孝谦让,少时和兄弟一同读书,在他考取官职后,把父母接到身边,视家产财物为身外之物。兄弟们分家时,先让兄弟们选择丰肥的土地和正堂房舍,而自己则选取了村北的一块牧马场居住。在王氏家族中,有太多这样重孝重情的故事,一个家庭中,兄弟为了让其中一名考取功名,不惜自行辍学帮助其功成名就,等家中的兄弟功成名就了,对方反过来再回报这个家庭。这样的良性循环保证了家族中人才辈出。

“勤学孝悌乐助人”,每一字,每一词都有深刻的道理,都教给我们做人的根本。好的家风、家训、家规,每个人都应该去遵守、执行,把好的作风流芳千古。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勤学孝悌乐助人”,是我们王氏的家风,但这一家风可能谁都会说、会写,大家真正能做到的才是好的社会风气。家风看似无形,但它是融在血脉中的骄傲。通过一卷卷不同时期的族谱,族人可以加深对家族的了解,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这就是传递家风。家风正,家族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践行弟子规,就是希望人们能够珍视并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辐射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

《弟子规》——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帮手

《弟子规》是依据《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等儒学典籍编辑而成,全文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对弟子(学生)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其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大。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教育所迫切需要的,是我们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最佳读物。

从事《弟子规》教学一年多了,现在学生们背诵的已经很熟练了,但是学生在言谈举止、内在气质方面变化不大,读了“千古美文”,离做“少年君子”似乎还有很大距离,本学期,又要进行《弟子规》教学了,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把它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生活、学习中去呢?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又翻开《弟子规》,认真拜读了一遍,我把一些重要的语句画下来并做了批注,同时一些班级管理的想法也在头脑中诞生了。

首先,我把《弟子规》原文用红纸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内墙壁上,并且做了副对联:上联是“学习传统文化”,下联是“争做儒雅少年”,横批“道不远人”。下午召开班会,我跟同学们讲了《弟子规》作为儒家传统文化它的重要价值和学习《弟子规》的重要意义,然后让学生畅谈对“儒雅”二字的理解,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有自己的理解,我继续问,如果用《弟子规》来回答呢?学生回想弟子规的内容,有的回答“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有的回答“不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有的回答“话说多,不如少”… …在此基础上,我进行总结,“儒雅”的解释是学识丰富,气度温文尔雅。表现在说话上要讲文明语,说话要谨慎,声音不高不低,语速不快不慢,动作上要稳重,不急不缓,气度上温文尔雅,为人处事要讲以礼待人,还要不卑不亢,当然真正的“儒雅”要靠知识和学养来支撑,靠长期的自觉修炼才能奏效,“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我们明确了“儒雅”的涵义,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就朝这个目标努力吧。

二、学习《弟子规》中“入则孝”——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孝敬父母的重大意思,真正体会父母对儿女的伟大无私的关爱,从而懂得感恩父母。

歌曲《母亲》、微电影《路过》的播放,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中受到感化,他们感受到父母对儿女语重心长的教诲、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如此伟大。“汉文帝亲尝汤药”“黄香温席”“王祥卧冰求鲤”这些古人孝敬父母的典范事例让学生深受感动,感动之余,走回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讨论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在榜样力量的影响下,学生们思想上产生了共鸣,他们热情的讨论: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多陪父母聊聊天、谈谈学习,不跟父母发脾气……主题班会的召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同学留下悔恨的泪水、感动的泪水,他们当场表示以后再也不跟父母发脾气了,以后一定要聆听父母的教导,多体谅父母,他们真正体会到《弟子规》中教导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父母责,须顺承。”

三、运用《子弟规》成功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同学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班级氛围更加和谐了。

一次班空里,我班张森哲和颜惠廷因为一支中性笔发生矛盾,气的脸红脖子粗,而大动干戈,他们两个都数说对方的不是,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我先让他们冷静下来,让他们拿出《弟子规》,找出《弟子规》教导学生为人处事的规范,张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颜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说,你们两个找的都很准确,那么你们跟我讲讲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吧?结果张说“我不应该骂颜惠廷,是我逼他太急了。”颜说“我不该因为一支笔坏了就斤斤计较,是我错在先。”接着两个人握手和好。我让他们把对这件事的反思结合对《弟子规》的理解写在《弟子规随笔》上,第二天自习课上,他们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的读自己写的《弟子规反思》,我适时的抓住《弟子规》中“言语忍,忿自泯”这句话进行阐释,孔子认为“君子,寡言慎行”,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君子,说话前一定要想好了再说,以免说过激、伤人心的`话语,“忍一时风平浪静”,多给对方一分尊重,能忍让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在忍当中不但能拓宽自己的气度,也能唤醒对方的惭愧之心。所以,这一忍,忍出了自己的儒雅德行,也忍出了对方的羞愧之心,何乐而不为呢?

四、学情检测结束,让学生结合《弟子规》中“余力学文”部分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

针对班内学习存在的不良现象:课堂听课效率低,做练习懒于动脑思考,缺乏刻苦探究的精神,全班拿出《弟子规》,重点温习“余力学文”部分,“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告诉学生,古人学习注重培养专注力,专心致志、心会神凝才能深入领会文章的意思,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求学当中,心中有疑问,马上标记下来,用心思考,深入探究,如果还不能解答的话就及时请教,务必明确它的意思。这样,同学们在温习《弟子规》的同时,也找到了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收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我将《弟子规》的学习融入到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些做法,当然还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对于《弟子规》的学习和研究并运用到教学中的做法,我还会继续努力进行研究。

《弟子规》与我的班级管理

大学一毕业,我就当了班主任。班级规定订了又订,改了又改,可是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班规。本学期,学校把每天中午两点十五分到三十分的时间定为学习国学的时间,也给每个班主任订了一本国学的教师教学用书。自此,我才正式了解《弟子规》。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它概括简练,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特征。它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易记易诵,适合在我们小学生及教师中推广学习。这1080字360句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维护和平的教育总纲。

这一学期来,孩子们每天接受《弟子规》的熏习,同时我也随时随地用《弟子规》来规范孩子们的行为,收到了相当可喜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在孩子们中进行《弟子规》的背诵训练,并利用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既是加强孩子记忆力开发和知识训练、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方式。下面,我将简单说说我是怎样将《弟子规》用在班级管理中的。

第一,我认为老师应该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

俗话说,正人先正身。教育区别于其它劳动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示范性。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所以,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学习《弟子规》,给学生讲《弟子规》故事和生活中的故事,这样,学生就会效法好人,做出好事。

学校的各项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无论课上课下,班主任都同本班学生朝夕相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如果老师要求学生勤奋学习,自己就应该是个好学不倦的人;如果老师要求学生正直善良,自己就应该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如果要求学生志向远大,自己就应该是个在平凡岗位上不甘于平凡的人。

只有严格要求自我,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接受学生监督并有效地处理班级的各种问题,学生才会更好地成长。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对学生能产生最直观、最直接的影响。

第二,我认为老师应该爱学生,用《弟子规》公平地处理矛盾。

《弟子规》中的“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让我们明白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爱学生。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你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学生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更加服你管。

我们班有个学生叫黄炜越,毛病甚多,既不遵守纪律也不爱学习,我挑了个合适的时机找他谈心,在未进行任何批评的情况下,我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保证以后改好,我鼓励他说,“过能改、归于无”,老师期望一个全新的孩子能在不久的将来站在老师的面前。后来,他果真进步不少。

班干部由于要帮助老师管理纪律,难免会和后进生产生一些矛盾,这时候,如果批评后进生,学生们很有可能会认为老师在偏袒班干部,不仅伤害后进生自尊,还让班干部形成了不良的自大心理,加速矛盾恶化。而如果为了不伤害后进生而批评班干部,又很可能会伤害班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使他们在班里失去威信,不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该公平地处理矛盾。这时,《弟子规》作为约束双方的共同准则,就成为了处理两者矛盾的一个绝好的方法了。

第三,我认为《弟子规》不仅是用来读的,更是用来“做”的。

开学伊始,我便在每天的午间阅读时间给孩子们讲解《弟子规》,讲解后让孩子诵读,并在周末布置了背诵《弟子规》的作业。如果午间阅读时间不是我当值,我便让电教委员打开电脑上的光盘软件,给孩子们看释义和一些经典故事。一天天,一周周,一学期下来,我们不仅把整本的《弟子规》给学完了,还全部背下来了。接着,我便开始琢磨给孩子出一套试卷。试卷出好了,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其实,我最想考孩子的是最后一题:学了《弟子规》之后,你在行为上有哪些改变?

资源的回答是:不能挑食。学习的“三到”是心眼口。有错就要改。跃君的回答是:不要随地乱丢垃圾。拿了东西要放回原位。要孝敬父母。子阳的回答是:不容易生气。衣服穿得很整洁。不懂的地方会问别人。筱鸾的回答是:叫尊长的时候不能叫名字。不能用力气服人,要用理服人。拿别人的东西要问,不问就是偷。曼琳的回答是:以前我的房间有点乱,现在很干净。以前我把书乱丢,现在很整齐。以前我出去玩不跟大人说,现在跟大人说了。宝臻的回答是:要尊敬老人。有疑问,就要记下来。父母教的时候要听。亚楠的回答是:我变得温柔了。我不会乱拿东西了。我不会不跟爸妈说就出去。昀桐的回答是:我不会拐弯时撞到扶手了。我会把较贵重的东西送人了。我会留点东西给父母吃。艾咪的回答是:衣服要放好,不能一件衣服在这,一件衣服在那。外出的话,要先跟父母说一声。不关自己的事不用管。银娃的回答是:本来我觉得喝酒是对的,现在知道不能喝了。以前我觉得可以不用吃菜,现在我知道了不能挑食。本来我在长辈面前声音很大,现在我知道了声音不能太大。

看到孩子们的这些回答,我觉得非常欣慰。《弟子规》是用来“做”的,不仅仅是用来读的。《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还说,“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所以只有力行,才能在实践中感受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之精华,才能用之以指导我们及学生的学习生活。

第四,我认为《弟子规》要落实在生活和学习中并加以细化。

我经常引导孩子们把《弟子规》落实在生活和学习当中。比如,每次有吵架的事情,我就会引导孩子们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如果有孩子晚归又不告诉家长,我会引导孩子说“出必告,反必面”;班上如果有不好的谣言,我会引导孩子说“见未真, 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如果有孩子犯错,我会引导孩子说“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如果有孩子上课不认真,我会引导孩子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运用《弟子规》,在本学期家长会上,我给家长们说了孩子学完《弟子规》的一些改变并呼吁他们让孩子在生活中也用上这些道理。

将《弟子规》细化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弟子规》的内涵,可以让学生将《弟子规》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或许开始 时是老师“要我做”,到了后来,通过不断地潜移默化,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变成了“我要做”。

总之,《弟子规》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同时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也有莫大的助益。

一学期的实验探索下来,我觉得运用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弟子规》来教育和管理学生,会对小学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相信,在《弟子规》的指引下,我的班级工作会做得更好。

更多康熙家训精彩语录99句(康熙家训精彩语录99句台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