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孔子的名言100句及解释(孔子的名言名语大全),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孔子的名言100句及解释(孔子的名言名语大全)。

读《论语》,使我们感受到孔子那政治家的气概。孔子嘴上虽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然而他身为布衣,却心怀天下,明确地把“仁”当作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念。孔子认为仁的内在要求是“爱人”,仁的外在规范是“复礼”,人人能做到“仁而爱人”,人类社会就会和谐,人人都能“克己复礼”,整个社会就会建立起协调的秩序。“仁”是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思想,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也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最高精神境界。孔子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又说:“当仁,不让于师。”他的弟子曾参对这种远大志向理解较深,他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了实现这一人生理想,孔子不辞劳苦,不顾困厄,栖栖遑遑奔走于诸侯各国之间,宣传他的仁政德治的学说。然而当时各个诸侯国的执政者,都认为他的游说迂阔而无济于称霸。孔子在周游列国中,曾受过围困,也饿过肚皮,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坚信自己的政治主张最终会付诸实践。历经了长期的磨难,他在政治上还是一无所成,但他不怨天不尤人,其志终不改悔。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孔子至死执着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一生的经历与言行,都表明他是一个意志坚毅的政治家,具有为了实现理想而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孔子具有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的容止。孔子首创私人收徒讲学的教育形式,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使一批贫寒人家的子弟,如颜回、子路、曾参等,有了学习深造的机会,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孔子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因材施教”,他对每个弟子的气质、心理、素养等了如指掌,如他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时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如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道理是否马上就去实践?孔子答复子路:有父兄在,何不征求他们的意见却鲁莽从事呢?回答冉有则说:既听说了一个道理,就应该立即去实践。为何一个问题两种答案呢?因为子路平时勇于作为而好冒进,所以告诫他谨慎从事,广听别人意见;而冉有平日做事好犹豫退缩,所以就激励他大胆地去干。一退一进,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都收到了教育的效果。孔子还针对其弟子不同的兴趣与发展趋向,传授以不同的专业知识,使弟子们能扬长避短尽其才,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恐怕是中国教育史上明确“分科”的开始。在教学中孔子还善于运用启发式方法,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原则,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实际是其“爱人”的观点在教学上的体现。不论对弟子满怀喜悦的表扬,还是严厉的批评,都饱含着孔子的高度责任心与对弟子们的一片诚挚的爱心。在日常生活中,孔子对弟子也体贴入微,冉伯牛病重,孔子忧心忡忡,亲自去慰问。颜回早逝,他悲痛欲绝。孔子是一位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的严父慈母般的师长。

孔子还具有执着好学、学而不厌的学者的风范。孔子把学习视作完善人格修养、从而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途径。他说:“仁”、“知”、“信”、“直”、“勇”、“刚”,是人的六种美德,然而如果“不好学”,又都容易走向其反面——“愚”、“荡”、“贼”、“绞”、“乱”、“狂”。有好的美德再加上“好学”,才能发扬其美德,补救其弊端,才能担当起济世救民的重任。孔子把学习看得如此重要,所以他把学习当做人生大事、快事来看待,对此乐而不倦,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他要求他的弟子博以文,约以礼,告诉他们好学的标准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他自己深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具有“每事问”的谦虚好学态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坚信自己是一个好学不已的人,以至十分自信地对弟子们表白:“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的名言,义德为重名杨四海。

更多孔子的名言100句及解释(孔子的名言名语大全)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