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骨怎么读?(颞骨是哪里?图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颞骨怎么读?(颞骨是哪里?图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颞骨怎么读(62张,颞骨解剖高清图解)

概一、颞骨与颅的关系及毗邻述

1、颞骨和颅、颅底的关系

颅骨:颞骨左右成对,位于颅骨颅骨两侧中、下1/3,构成颅骨底部、侧壁。

颅底:参与构成颅中窝、颅后窝。

1、颞骨与四块颅骨相接:

上方:顶骨

前方:蝶骨、颧骨

后方:枕骨

骨今中外

临床表现二、颞骨的5部分

1、鳞部:似鱼鳞、位于颞骨的前上部。

2、乳突部:位于鳞部后下方、呈锥状突起。

3、鼓部:为一扁曲U形骨片,构成外耳道前壁、下壁、及部分后壁。

4、岩部:呈横卧三棱锥体,位于颅底,嵌于枕骨、蝶骨间。

5、茎突:附着于鼓部后下侧。

注:岩部和乳突部形态结构上连接在一起,合称为岩乳部「Petromastoid part」。

骨今中外

检查三、鳞部「squamous portion」

1.概述:

鳞部又称:颞鳞,形似鱼鳞,位于颞骨的前上部,分内外两面,上、前、下三缘。

2.鳞部的两面三缘:

2.1外面:

颞骨鳞部外面光滑略外凸,构成颞窝的一部分,有颞肌附着,并有纵行的颞中动脉沟。该沟下端之前下是颧突及其前、中、后根。

2.2内面:

鳞部内面为大脑面,与颞叶相邻,有脑压迹、脑膜中动脉沟。

2.3三缘:

上缘:与顶骨下缘相接。前缘:通过蝶鳞缝,与蝶骨大翼相接。下缘:

岩磷裂:内侧,与岩骨前缘外侧部融合而成

鼓磷裂:下界,与鼓部前上缘相连而成

颞线:与乳突部的边界

3.鳞部外面的重要结构

3.1.下颌窝和颧突

3.1.1 下颌窝「mandibular fossa」:关节结节后侧之椭圆形深窝,由颞骨鳞部和岩部构成。

3.1.2颧突「 zygomaticprocess」:位于鳞部前下部,向前突出

前根:呈结节状,又称关节结节「articulartubercle」。

中根:介于下颌窝与外耳门之间,又称关节后突「retroarticular process」。

后根:后根从颧突上缘经过外耳门上方向后移行于颞线。

3.2.颞线和乳突上嵴

3.2.1 颞线「temporal line」:颧突后根从颧突上缘经过外耳门上方向后移行于弓状线。颞肌下缘即止于此,也是颞骨鳞部和乳突部的界限,颅中窝底平面的颅外标志。

3.2.2乳突上嵴「supramastoidcrest」:颞线呈嵴状时称为乳突上嵴。

3.3.外耳道上棘、外耳道上三角(又分别称:道上棘、道上三角)

3.3.1外耳道上棘「suprameatal spine」:颞线之下,外耳道上三角前方,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有一小棘状突起。

3.3.2外耳道上三角「suprameatal triangle」

又称:

– Macewen triangle

–筛区「cribriform area」:鼓面含许多被小血管穿通的小孔。意义:鼓窦位于其深面1cm左右。

边界:

–上界:乳突上嵴

–前下界:外耳道后缘

–后界:外耳道后壁的垂直切线与颞线

注:道上三角位于乳突部,深面为鼓窦,为便于对比记忆此处与外耳道上棘一同描述。

骨今中外

病情诊断四、乳突部「mastoid portion, mastoid process」

1. 概述:

位于鳞部后下方,呈一锥状突起,具有内、外两面;上、后两缘。与其他部分的界限:

颞线:与鳞部的边界;

鼓乳裂:与鼓部的边界;

内侧与岩部相连。

2. 乳突部的两面两缘:

2.1 内、外两面:

内面:颅后窝的前下方,

外面:粗糙,有胸锁乳突肌等肌肉附着。

2.1 上、后两缘:

上缘:通过顶切迹与顶骨的乳突角相接,

后缘:与枕骨相连。

3. 乳突部外侧面的重要结构

3.1 肌肉附着点:乳突外下方,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附着。3.2 乳突孔「mastoid foramen」:乳突后缘处小孔,贯穿骨内外。乳突导血管穿孔沟通 颅外静脉、乙状窦。3.3 乳突切迹「mastoid notch」:又称二腹肌沟,二腹肌后腹附着于此。位于乳突尖内侧,茎乳孔后端 一深沟。3.4 枕动脉沟:乳突切迹的内侧伴行浅沟,有枕动脉经过。

4. 乳突部内侧面的重要结构

4.1 乙状沟「sigmoid sulcus」:乳突内侧面为颅后窝的前下方,一弯曲深沟,乙状窦位于其中。4.2 “乙状窦颅外标线”

定义:顶切迹与乳突尖的连线,标志着乙状窦在颅内的走向。

乳突尖:乙状窦下膝的颅外标志。

顶切迹:颞骨鳞部顶缘与乳突部交界处的凹形切迹,为乙状窦上膝的颅外标志。

5. 二腹肌嵴与面神经的定位

5.1 二腹肌嵴(又称乳突切迹)

1、位置:位于乳突尖深面,与二腹肌沟相对应,为一弧形隆起的骨嵴。

2、 起止点:起于乙状窦下方,止于面神经处颞骨的茎乳孔处。

3、与面神经关系:此嵴的前内端与面神经管垂直段相交,乳突手术中去除全部气房后可显露,为面神经定位的重要标志。

5.2 面神经管垂直部的投影为以下两面的相交线:

1、经二腹肌嵴的矢状切面

2、骨部外耳道后壁

意义:磨去该交线以外的外耳道骨段较安全

6. 乳突气房与鼓窦

6.1乳突气房「mastoid cells」:乳突部的骨质许多含气的小腔。6.2 鼓窦「tympanicantrum」:— 位于上部的气房最大,与鼓室相通,位于鼓室后壁。外耳道上三角是乳突手术时定位鼓窦的重要标志。

骨今中外

治疗五、鼓部「tympanic portion」

1.概述:

鼓部为一扁曲的U形骨板,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壁、下壁和部分后壁。

毗邻:

鳞鼓裂「 squamotympaniefissure」:前上方,和鳞部相接。

鼓乳裂「tympanomastoidfissure 」:后方,和乳突部相连。

岩鼓裂「petrotympanicfissure」:内侧,和岩部接连。

前下方:形成下颌窝的后壁。

2.重要结构

2.1鼓沟「tympanic sulcus」:鼓部内端一沟槽,鼓膜边缘的纤维软骨环 嵌附于沟内,为鼓膜紧张部。2.2 鼓切迹:鼓部上部的缺口,此处无鼓沟和纤维软骨环,鼓膜直接附着于颞鳞部,为鼓膜松弛部。

2.3鼓环「tympanic anulus」:新生儿鼓部为上部缺如的环形骨质。

骨今中外

治疗六、岩部「 petrousportion」

1.概述:

岩部位于颅底,嵌于枕骨和蝶骨之间,内藏听觉和平衡器官。外形似一横卧三棱锥状,又名岩椎「petrous pyramid」。有一底、一尖、三个面和三个缘。

2.岩部的一底、一尖、三个面和三个缘

2.1. 底:向外,与鳞部和乳突部相融合。2.2. 岩尖「petrous apex」:尖端粗糙、朝向内前而微向上,嵌于蝶骨大翼后缘和枕骨底部之间,构成破裂孔的后外界,颈动脉管内口开口于此。

2.3. 三个面:

前面:又称大脑面,组成颅中窝后部。

后面:又称小脑面,组成颅后窝前界。

下面:组成颅底底面。

2.4 三个缘

上缘:岩上沟容纳岩上窦。

后缘:岩下沟容纳岩下窦。

前缘:与蝶骨大翼及鳞部相邻。

3.大脑面「cerebral surface」

3.1概述:

组成颅中窝的后部,又称大脑面「cerebral surface」,向外与鳞部的脑面相连。

3.2五大重要标志:

1、三叉神经压迹「trigeminal impression」:位于近岩尖处,容纳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即三叉神经节)。

2、岩大神经沟和裂孔「Hiatus and groove for the greater petrosal nerve」:位于三叉神经压迹的外侧,与岩锥长轴平行。神经沟外侧末端为面神经管裂孔,同名神经穿出。

3、岩小神经沟和裂孔「Hiatus and groove for the lesser petrosal nerve」:位于岩大神经沟外侧,神经沟末端为岩浅小神经管裂孔,同名神经穿出。

4、弓状隆起「arcuate eminence」:为前半规管位置,呈一大突起。

5、鼓室盖「tympanic tegmen」:一浅凹形的薄骨板,分隔鼓室和颅中窝。

4.小脑面「 cerebellar surface」

4.1概述:

小脑面组成颅后窝的前界,由岩上窦、岩下窦和乙状窦,围成的三角形骨面,其顶朝内,底朝外。向外与乳突部的内面相连。、

4.2小脑面的重要结构:

1. 内耳门:在小脑面中部偏内处为内耳门,通内耳道。2. 内淋巴囊裂:内耳门之后外有一为薄骨板遮盖的裂隙,内淋巴囊位于此,其中有前庭水管外口。3. 前庭水管外口「 vestibularaqueduct」:为骨性管,由内淋巴囊通至骨迷路的前庭,其中有内淋巴管(又称膜性前庭水管)

4. 弓形下窝「 subarcuate fossa」:内耳门和内淋巴囊裂之间的上方有一小凹,有硬脑膜的细小静脉穿过。

补充:内淋巴囊

定义:内淋巴囊为内淋巴管末端的膨大,位于岩骨后面的硬脑膜内,即内耳门下方的内淋巴裂内。内淋巴囊分为2 部分:

骨内部:前庭水管内

硬脑膜部:两层硬脑膜间

5.岩部下面

5.1概述

三面中最不规则,组成颅底的一部分

5.2前内侧部

骨面粗糙,附着以下结构:

腭帆提肌

鼓膜张肌

咽鼓管软骨部

5.3后外侧部重要结构

1、颈动脉管外口「 carotid canal」:

外口位置:岩尖与岩底的中间处的深窝,颈内动脉、静脉丛以及交感神经经过。

颈动脉管的走行:在管内沿鼓室前壁垂直上行,继而折向前方水平行走,开口于位于岩尖的颈动脉管内口。

2、颈静脉窝「 jugular fossa」:

位于颈动脉管外口的后外侧,内纳颈静脉球的顶部,构成颈静脉孔的前界及外侧界。

在颈静脉孔外侧部容纳乙状窦至颈静脉球交接处,其内侧为岩下窦开口处,第IX、X、XI 脑神经在颈静脉孔内侧部穿行出颅。

补充:颈内静脉的走行:乙状窦出颈静脉孔后移行为颈内静脉,沿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外侧下行。

3. 乳突小管沟:颈静脉窝的外侧骨壁上有一浅沟,该沟向后穿入骨质而成一小管,成为迷走神经耳支( Arnold神经)的通路。4. 鼓室小管下口「tympanic canaliculus」:位于颈动脉管外口和颈静脉窝之间的薄骨嵴上,鼓室神经以及咽升动脉的鼓室支通过该小管进 人鼓室。5. 岩神经节、蜗水管外口「externalaperture of cochlear aqueduct」

岩神经节:在颈静脉窝的前内侧、紧靠颈静脉间,突有一三角形的压迹,为舌咽神经之所在的部位。

蜗水管外口:岩神经节所在部位,凹底有一小孔,为蜗水管外口。

6.岩部上缘

岩上沟:容纳岩上窦,沟缘有小脑幕附着。

三叉神经压迹:位于上缘内端。

上缘尖端:借岩蝶韧带和蝶骨接连并形成小管,内有 展神经、岩下窦。

7.岩部后缘

内侧段:岩下沟,内含岩下窦;

外侧段:颈静脉孔,与枕骨的颈静脉切迹形成。

8.岩部前缘

内侧:与蝶骨大翼接连,形成蝶岩裂。

外侧:岩鳞裂和岩鼓裂。

9.岩部与鳞部之间

并列的二管通入鼓室。

居上者:鼓膜张肌半管。

居下者:咽鼓管半管。

10.内耳道及内耳道底

1.内耳门「internal acoustic pore」:岩部后面中央偏内,向外通入内耳道

2.内耳道「internalacoustic meatus」:颞骨岩部内骨性管道,长度1cm。

3.内耳道底「fundusof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内耳道外端垂直有筛状小孔的骨板,构成内耳前庭和耳蜗内侧壁。

4. 内耳道底的分区及内容物

内耳道底由横嵴、垂直骨嵴分为四区

I 象限:前庭上区→前庭上终末支

II 象限:前庭下区

数个小孔:前庭下终末支

单孔:球囊神经III象限:蜗区→蜗神经→cochlear→CockIV象限:面神经管区→七面→七喜

为面神经管入口

面神经、中间神经由此通过

骨今中外

概七、茎突{styloid process}述

1、概述:起于颞骨鼓部下面,伸向前下。远端有茎突咽肌、茎突舌肌、茎突舌骨肌等肌肉附着

2、茎乳孔:面神经管的下口,面神经经此出颅。

标签:

更多颞骨怎么读?(颞骨是哪里?图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