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昭君出塞的图(昭君出塞的图画),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昭君出塞的图(昭君出塞的图画)。

网友提问:

昭君出塞是什么心情?

优质回答:

王昭君,名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落雁”,因为她的美貌、她的正直、她的出塞和她的哀怨,成为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不舍的题材。

那么昭君出塞是什么心情呢?

据魏晋时期葛洪编辑的《西京杂记》里的《画工弃市》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可以看出,昭君孤傲、幽怨。

如果野史不足为凭的话,那就来看看正史吧,《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可见,昭君长期积压着悲怨,真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于是主动求行,这是忧郁悲怨、不甘平庸和深明大义。

综合分析,昭君出塞的心情是哀婉悲怨而又慷慨激昂的!但是,古代文人都倾向于评说昭君的悲怨,如宋代姚宽的诗句“当时望幸君不顾,泪湿花枝怨无主”就是典型代表。文人们往往忽视了昭君的深明大义,她是为了汉匈和睦而主动出塞的,她更有着慷慨激昂的心情。还是老一辈革命家有高度,董必武同志曾经赋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不断,为了维系两国之间的利益,君王会选择和亲,其中就有中国最著名的王昭君出塞。汉朝第一个和亲队伍就发生汉王朝刚开国不久,开国皇帝刘邦为了巩固疆域向匈奴出兵,在秦末时,匈奴的势力在不断的提升,而当时匈奴的最高统治者冒顿单于是个会弑杀亲父的无情之人。

在刘邦出军战败后,为了抵挡匈奴彻底消灭汉王朝,刘邦选择与匈奴和亲,然而汉王朝的大臣们以为用中原的传统会让蛮横无理的匈奴与自国和解,却忘了匈奴统治者对利益以外的事物还不放在心上,因此这个和亲是不会让匈奴重视的,和亲队伍去了匈奴也没有一点音讯,其实说是和亲,但汉王朝也并不舍得让嫡系公主去匈奴的,所以到了汉代的时候,去和亲的公主也只是临时册封的宫女。

王昭君被选为出塞匈奴还有其他的原因,在古代历朝时,定期都会有一批秀女进宫选妃,到了汉代,都是现将各宫女的画像画下然后逐级上交,最后送到皇帝跟前,所以说王昭君的画像有两种去处,要么是被人画成普通样貌的女子,要么就是画像被扣留最终没有送到皇帝那里,王昭君因此没能成为皇帝的妃子,只能留守在宫里做一名宫女,古代的宫女虽然有很好的俸禄,但做事一定要小心翼翼等到很老的时候才会有机会出宫,若是在位高权重的皇太后或者受宠的贵妃身边服侍,服侍的人去世了,皇帝也许会让贴身的奴婢陪葬。

王昭君当时选择进宫是为了成为个妃子,不想却成为宫女,一直在宫中没有自由常常要谨言慎行,又要守着性命到老,一生的时间将会是平淡,一想到这个,王昭君更要想办法到另一个地方去,所以当听到匈奴大败,匈奴朝拜汉元帝提出要娶汉人为妻,以保障不再两战,以维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汉元帝听到此当然是同意的,打战确实很劳民伤财,但汉元帝不愿将自己的公主许配过去,便想到封哪位未宠幸的秀女为公主并嫁到匈奴。

其实可能有另一个说法,当王昭君对皇宫失望想要逃离的时候,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匈奴单于呼韩邪,两人在交谈之间定下了姻缘,所以呼韩邪想到了个办法直接向汉元帝提亲,汉元帝听到是一名宫女就觉得没有什么,便准了这个婚事。

总的来说,王昭君因为入宫多年没有得到皇上的恩宠其实是有一些怨气的,自告奋勇去和亲是有一些赌气的成分在里边,出塞的时候内心其实是悲凉的,到了塞外一生致力维护两朝之间的和平,也算是鞠躬尽瘁了。

其他网友回答

昭君出塞是什么心情,估计除了她本人没人知道吧。毕竟心情这玩意太主观了,除了自己谁都没办法体会,而自己就算感受到当时的心情,也未必能描述出来。不过,结合当时的背景,我们可以大概猜一猜。

首先是封建主义下,君命不得不受的无奈。其次,有对前途未知的忐忑。还有对异域生活的向往或恐惧。最多的,应该是对命运的哀叹和故乡的留恋吧。

其他网友回答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成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记载的就是她的生平典故。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

关于“落雁”的来历,传说王昭君在和亲的路上,为排解路途寂寞,随手取出琵琶,触景生情地弹奏了一曲,惊得南飞大雁从高空跌落,因此享有“落雁”的美名。《后汉书》对王昭君的美貌描写:“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王安石在《明妃曲》中发感慨:“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在《和明妃曲》也有这样的描述:“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王昭君出塞图

这些记载王昭君美貌背后有一个故事:公元前33年,归附汉朝的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与汉朝联姻。西汉元帝在选择和亲人选时,依照朝廷画工毛延寿的画像,想找个姿色平庸之人应付呼韩邪单于。恰好王昭君进宫时没有贿赂画官,因此她的画像严重失真,被汉元帝选中嫁与匈奴单于呼韩邪。待汉元帝见到王昭君本人时,惊叹宫中竟有如此绝色佳人,以至不舍。“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汉元帝

历史上的和亲,通常是指中原朝廷的皇帝以公主、宫女、赐嫁妆的形式与游牧民族的君主联姻,也指游牧民族的君主之间采取同样的形式实行联姻。

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和亲始于汉高祖刘邦。西汉初年,国力衰微,力不足以抗击匈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被匈奴围困于平成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西汉战争失败。此后汉高祖采纳了大臣娄敬的建议,同匈奴和亲。但由于双方在力量对比上西汉处于劣势,因此汉初的和亲政策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在当时条件下,和亲事实上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妥协,是一种变相的纳贡。

以上可知“和亲”之始,大多是在中原王朝国势衰微之际,被迫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种政治性安抚行动,所以历史上常常把它视为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屈辱和妥协的产物。不过对“和亲”也不能一概而论。历史上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如汉武帝、唐太宗时),为了笼络、联合各少数民族政权,也曾主动采取“和亲”的政策。由于当时国力强盛,各首领少数民族纷纷争取联姻,所以“和亲”就能够真正达到“弭兵”的效果。

西汉同匈奴的和亲女,始于高祖遣送的“长公主”,随公主每年还送去大批的丝绸、粮食、酒等等物品。之后文帝、景帝都曾遣送宗室女嫁为匈奴,而最成功的当属昭君出塞。

王昭君

西汉直至汉武帝时,国力逐渐强盛,遂派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用兵,经过三次重要战役,最终击溃匈奴主力,匈奴北徙漠北,从此“漠南无王庭”。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分裂,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附汉,汉朝颁给他金质“匈奴单于玺”,在法律上确立了君臣的名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婚。汉元帝遂将宫女王昭君嫁与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昭君虽只是名宫女,她是心甘情愿离开汉宫远嫁大漠单于,离开了禁锢她人身的皇宫,她带给呼韩邪单于的是汉朝的信任,她是匈奴与汉和亲的使者,是中央代表的象征,她被呼韩邪单于封为“宁胡阏氏”(yān zhī,即王后)。此后六七十年间,双方和睦相处,所以,此次和亲具有积极的意义。?

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

昭君无疑是受到了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和呼韩邪单于的百般宠爱。昭君出塞的几十年里,她将中原文化传到匈奴,为西汉和匈奴人民的友好做出了伟大贡献。??

同时也不能回避的是昭君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和平事业,日日思念家乡却不得归。她只能手扶琵琶,朝着家乡的方向。黄沙满天,憔悴了她的容颜。残阳暮云,渲染了她的岁月。不屈不怨,塞外留青冢。

在国家安危、停止战争、恢复和平、两国修好等重大的政治事件中的“和亲女”中昭君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她与许许多多“和亲”的弱女子们,面临离家千里万里的思乡之苦,还有“野蛮”的民俗、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绝的艰苦环境,以及由于“娘家”——中原王朝的种种变化,给她们带来的各种不安定因素。这种因素不仅可能决定她们在异乡的地位,甚至可能威胁到她们的生存。这些前往异域和亲的公主在塞外的风尘中消陨了青春,却背负着王朝的使命,以柔弱之躯承受着和平的重任。?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古人曾以女人做苟安得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为了天下太平,睦邻友好而愿意牺牲其幸福甚至生命的和亲公主有许多,她们以和亲的方式,用自己柔弱的双肩默默无闻地担负着每一个王朝对外和亲的政治责任。? 汉朝除了昭君出塞,还有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对西汉王朝顺利立西域都护府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唐朝时著名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和亲也在一段时间内维系了唐王朝和吐蕃之间的和平稳定。??

其他网友回答

平静,无奈,觉悟后的一无反顾。人生自古谁不嫁,留得万世红裝名!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昭君出塞是什么心情?.jpg”/>

更多昭君出塞的图(昭君出塞的图画)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