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宋代官员的帽子为什么按有两个长翅(宋朝当官的帽子),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宋代官员的帽子为什么按有两个长翅(宋朝当官的帽子)。

这种犹如在脑袋两旁,插了两根长长的棍子一样的官帽,称之为“长翅帽”。

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尤其是涉及到宋朝的古装片,我们都会看到,宋朝的官员官服有一个和其他朝代不一样的特点,那就是在官帽上有两根长长的耳朵,猛一看去,就好像在脑袋两旁,插了两根棍子一样。

这种犹如棍子一样的耳朵,是宋朝官员官帽上独有的标志,称之为“长翅帽”,与其他朝代官员的帽子区别极大,对于这种宋朝独有的官帽设计,其作用还有起源,相关的各类说法有很多,说的最多的,就是这种官帽,是宋太祖赵匡胤所设计的。

据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成了大宋朝的开国皇帝,而原来跟随他东征西讨的老伙计,却没有马上进入君臣的角色,因此就在上朝时,在底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而坐在宝座上的赵匡胤,觉得很没面子,他在上面说着话,下面却开着小会,这就让他有点下不来台。

因此,他就设计了这种官帽,特意把帽子的两侧加长,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大臣们在上朝时,不交头接耳,能认真听他说话。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做不得真,古代大臣们在上朝时,不像我们如今单位开会,畅所欲言,甚至领导说的不对还可以提出意见,古代哪怕是抬头直视皇帝,就属于大不敬之罪,分分钟就能把你拉出去砍了,因此,皇帝在宝座上,下面交头接耳,视皇帝为无物,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长翅帽的设计,也就不是赵匡胤所为,但确实是宋代独有的一种官帽特征,而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末期,更远的,甚至可以到三皇五帝时期。

官帽是帽子的一种,而我国古代帽子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最早在华夏始祖黄帝时,就发明了帽子,当时的帽子,只有官僚统治阶级才能使用,而帽子在当时的作用,并非是防寒和保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起到装饰和标示身份的作用。

也就是说,只有王公大臣,才有资格戴帽子,带上帽子,就意味着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权力,在当时,帽子被称作“冠”和“冕”。

随着朝代更替与时代发展,帽子的款式以及制作帽子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但帽子象征着地位和权力的标志作用却一直没变,而随着帽子所形成的,象征着官僚秩序的冠冕制度,也逐渐的细化起来。

到了东汉时期,考虑到场合以及礼仪等问题,包括民间各阶层的成年男子,也开始佩戴帽子,不过那时候,还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帽子样式,大多以佩戴头巾为主。

当然,古人们为了彰显身份的不同,即便是佩戴一块简简单单的头巾,也有不同的款式和样式,除了受各类文化的影响之外,像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外来民族的进入,头巾的样式,同时也受到了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

而到了隋唐时期,传统的头巾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佩戴需求,于是,在头巾的基础上,又发明了新的品类,就是我们熟知的“幞头”。

“幞头”由头巾发展而来,作用和头巾一样,只不过在头巾的基础上,增加了四根起着固定作用的带子。

这四根带子分为前后各两根,前面两根的作用是用以固定前额,以维持古人的发型不变,而后面两根则是垂在脑后,同样也是其固定之用。

为什么要固定呢?在古代,男子的头发都很长,并非向我们现代人一样经常理发,应为在古人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绝不会轻易的将头发给剪去的,因此,长长的头发就需要有东西来进行固定,以防止披头散发,影响仪容。

这一点,与我们现代的女同胞用橡皮筋捆绑头发性质一样,简单的扎起来,就会让人看起来利索很多。

在唐朝初期,“幞头”的样式还比较少,而到了唐朝的中后期,“幞头”的款式就逐渐的完善起来,同时,制作“幞头”的材质,也变得丰富多样,比如有乌纱、黑绢布以及动物皮革等等。

官员们的官帽,在当时大多用乌纱制成,因此才有了“乌纱帽”这种说法,象征着官位和权力。

“幞头”是由前后四根带子组成,以便于固定,而这后面的两根带子,刚开始并不是很长,因为固定也用不了那么长,但时间长了,就有人觉得不好看,于是,就想着把它加长点这样看起来就更为美观。

这就是“长翅帽”的雏形,在经历了头巾、幞头之后,开始向宋代官帽那张样式进行演变。

既然是加长,那么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一样,有的人就觉得,加长一点就成,而有的人却觉得,长多点才看着飘逸,总而言之,各种加长版的“幞头”,层出不穷,反正是人们怎么舒服怎么来。

但无论是后面的这两根带子是长是短,总归还是垂下去的,因为布料是软的,于是就有人突发奇想,把这两根带子,做成硬的,让它是直的,不下垂,会不会更威风一点?

有想法就有行动,很快,有人就做出来这种又硬又直的“幞头”,又被称作“硬幞头”,这就而更加的接近宋代官员的帽子样式了。

这种“硬幞头”,到了唐末,基本上就成为了固定的样式,虽然没有宋朝时期那样长,但款式和造型,已经极为接近和类似。

因此,我们可以就此分析出,这种长翅帽,并非是在宋朝发明的,在宋朝之前,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到了宋朝,被发扬光大,更为成熟而已。

那么,究竟长翅帽是不是为了防止大臣们在朝堂上交头接耳呢?

答案为不是,长翅帽发展到宋朝,形成宋朝的那种样式,是在之前“幞头”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宋代人抛弃了唐朝丰富精美的幞头样式,选择这种中庸淡雅的平直幞头,是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之下,必然的选择。

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宋代在原本轻便的幞头基础上,加上了两根长长的幞头脚后,就变得笨重起来,如此不实用,究竟是意欲何为呢?

宋代时期,朱程理学逐渐盛行,在理学思想的熏陶下,宋人大多喜好清净淡雅之物,而唐朝的或上或下的幞头,显然不合宋朝人的胃口,而这种平而直的款式,符合宋人们对于淡雅的追求。

同时,笨重的直脚幞头,虽说让行动变得不便,但也更让官员们的行为举止变得端正小心,这也符合宋人心目中的文人学士气质。

所以,这种幞头才会逐渐的大行其道,慢慢的逐渐变得更长,最长的,曾经达到两侧约有一米。

根据留存下来的许多壁画以及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宋代的这种直脚幞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长翅帽,并非只有官员才能佩戴,而是上到皇帝,中至官员,下到平民百姓,均能佩戴,这种直脚幞头,在宋代,由于统治者的喜爱,成为了各阶层人民的必备之物。

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街道边售卖头饰的商店中,就出售有“幞头帽子”这类商品,因此可见,宋代时,幞头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服饰之一了。

但这种又长又直的幞头,虽说样式符合宋朝人的精神追求,但是却在生活中极不方便,因此,这种又长又直的幞头,也仅仅是在朝堂上或者重要场合才进行佩戴而已。

在日常的生活中,包括官员在内的大多数男子,还是会佩戴相对短一些的翅帽,或者干脆直接佩戴轻便的普通幞头。

而在宋亡之后,这种独特的官帽设计,也就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元朝自不必说,游牧民族肯定不会沿用如此不实用的帽子设计,到了明朝,官员的帽子借鉴了宋朝的样式,但设计的更为实用,帽翅的长度相对于宋朝,也短了很多。

总结:

帽子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属于一种独特的文化,人们赋予在帽子上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但大致相通的是,帽子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身份。地位和权力,这在世界范围内皆是如此。宋代官员独特的长翅帽,是宋代服饰在程朱理学文化影响下的一个具体体现,之所以将帽翅设计的如此之长,正是因为这种既平直又对称的直脚幞头设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具有极大的美感,完全符合宋代的审美观念。

泻药。

说宋太祖赵匡胤当年在朝堂上开朝,发现大臣们一个个切切私语,讲也就算了居然也不给朕听见,朕就不给你讲了。

怎么不给讲呢?这货想了方法就是弄了题主说的耳朵,目的是给大家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再讲的话就删人耳刮子了,疼得很。

所以说没事不要在领导面前切切私语,不然领导整死你。

距离产生美,谢谢。

更多宋代官员的帽子为什么按有两个长翅(宋朝当官的帽子)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