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给女儿的信(林徽因与儿女),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林徽因给女儿的信(林徽因与儿女)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文 | 米粒妈

提起林徽因,你会想到什么?民国女诗人,大才女,跟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荡气回肠的故事?

来源不明的八卦野史总是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却让人们忽略了林徽因真实的身份——女建筑师。

林徽因曾跟梁思成一起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梁思成学建筑,林徽因学美术。

其实,林徽因也中意建筑系,但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只能曲线救国,改读美术。

在读期间,她几乎修完了建筑系的所有专业课程。

▲林徽因的宾大毕业照

七七事变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战乱中考察国内各地建筑,想要填补中国建筑史的空白。

几年的时间,他们风餐露宿,走遍全国15个省200多个县,勘测2000多组建筑群。繁忙又艰苦的勘测工作,林徽因不得不把一双儿女托付给梁思成的姐姐照顾。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仍在考察古建筑的林徽因,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了一封信。

这封《写给女儿的信》里,有妈妈对女儿的关心和叮咛,更有林徽因育儿的大智慧。

平等沟通

林徽因在信的开头,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跟女儿交代了很多事情。

> 宝宝,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你许多的事,现在我分开来一件一件地讲给你听。

> 你们写的信,我没有收到。我们不但收不到信,连报纸都看不到,所以我们前一段时间不知道国内发生了什么。

> 后来,到了能发电报的地方,我们才知道怎么回事。好在有些线路没有断,我们很慌张地回到北平。

> 同家里人同吃早饭,真是再高兴没有了。

林徽因写给女儿的信里,用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自己的遭遇和心境。

娓娓道来的语气,就像是面对面跟朋友在聊天,给人很舒服也很亲切的感觉。

成年后的梁再冰回忆,母亲不仅是母亲,还亦师亦友。这封《写给女儿的信》就是最好的证明。

试想一下,有几个家长能做到像林徽因一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给8岁的孩子写信,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自己的遭遇呢?

▲林徽因和女儿梁再冰

别说时局动荡了,现在的父母也很难做到。孩子问你工作上的事情,你会怎么说?

估计大多数家长会在两句话之内结束战斗,“大人的事儿小孩别管,赶紧做作业去。”

跟孩子像朋友一样平等沟通,是林徽因的智慧,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换位思考

林徽因在写给女儿的信里,详细介绍了自己的遭遇行程。

为了让8岁的孩子看懂,她把信写成了第一、第二、第三的条目形式,还体贴地绘制了地图。

在收到这样一封信时,母亲不在身边的梁再冰,心里一定充满了温暖,就像在跟母亲面对面聊天。

林徽因对儿女的教育,靠的不是简单的说教,是真正的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解决问题。

米粒妈想起林徽因跟梁再冰之间发生的另一个小故事。

梁再冰13岁的时候,特别喜欢看小说。身为母亲的林徽因,虽然欣慰女儿喜欢读书,但同样担心女儿沉迷小说,会影响视力和身体健康。

林徽因没有野蛮粗暴地制止,也没有制定123的规则,而是画了一副袋鼠漫画提醒女儿。

在漫画里,林徽因写道:

> 鼓励你读书的嬷嬷(妈妈)很不希望这个可敬的袋鼠成了你将来的写照。

> 喜欢读书的你必需记着同这漫画隔个相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是不会有一个女婿的。

一个幽默又风趣的妈妈形象跃然纸上。13岁的少女,看到这样一副漫画,也会会心一笑,感受到来自妈妈的善意提醒和幽默打趣。

即使梁再冰已满鬓白发,回忆起这段13岁的时光时,眼神里依然掩藏不住笑意,这是被母亲温柔爱过后才有的温暖回忆。

用孩子能听懂得语言跟孩子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应该成为妈妈的必修功课。

陪伴阅读

林徽因在给女儿的信中说,你要的衣服和书,很快就寄来。

8岁的梁再冰,已经开始跟妈妈要书读了,这得益于母亲从小对她阅读方面的熏陶。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回忆,在母亲兴致好的时候,会让姐姐和他坐在床前,为他们朗读旧日的诗、文。

母亲擅长朗诵,由她自己读出讲求韵律的诗,那声音真是如歌,母亲还经常读古诗词给他们听。那可是1937年啊!

梁从诫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二年级时,母亲教他读《唐睢不辱使命》,一篇古文被读得绘声绘色,听来像一场电影。

“母亲几乎没给我们讲过什么小白兔、大灰狼之类的故事。她除了给我们买大量的书让我们自己读,就是以她自己的作品和对文学的理解,像对成年人一样陶冶我们幼小的心灵”。

林徽因非常重视对孩子阅读的培养,她给孩子朗诵,带孩子一起读书,还教孩子写日记。

梁再冰说,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给他们准备了日记本,让他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哪怕每天只写一小段话,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一笔财富。

美国的阅读推广专家、《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说过,“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陪伴孩子阅读,是愉快的亲子时光,更是帮孩子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知晓大义

在《写给女儿的信》里,林徽因没有回避当时的大环境。她用8岁女儿能听懂的话,讲了卢沟桥事变和侵华战争。

> 他们老要我们的“华北”地方,这一次又是为了点小事就出兵来打我们!

> 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 他们想要我们的华北,我们不怕打仗,中国人要勇敢,要有决心。她告诉女儿,你们还小,最重要的是养好身体,读好书。

> 此时的林徽因,正拖着柔弱的身躯在各地考察古建筑。她是个柔弱的女子,是无所畏惧的女建筑师,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在一封家书里,林徽因用平实的语言,把大是大非融入其中,让女儿要勇敢,有决心。

这是林徽因讲给8岁女儿的话,也是她面对可怕的战争时,内心的真实想法。

据梁从诫回忆说,他同母亲谈起1944年日军攻占贵州,直逼重庆的危局时,他曾问母亲,“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

林徽因若有所思地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病中的林徽因

梁从诫急了,又问:"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那你们就不管我啦?"

病中的林徽因握著梁从诫的手,彷佛道歉似地小声地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

林徽因对战乱的态度,对家国天下的认知,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无形中传达给了一对儿女。

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林徽因和梁思成,用他们一生对建筑学的执着,给一双儿女做了最好的榜样。

在五台山,林徽因和梁思成寻访到一处”曾见敦煌壁画,却久已湮没无闻“的古庙——佛光寺。

佛光寺大殿是建于唐代后期的原构,是当时所知我国尚存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

这一发现有力地反击了日本学者”看唐代木构建筑,只能去京都奈良“的说法。

▲林徽因在佛光寺测量

梁从诫回忆说,多年后母亲还常向他们谈起当时的兴奋心情。

“讲他们是如何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和无孔不入的臭虫堆中摸索著测量,又怎样凭她的一双远视眼,突然发现了大梁下面一行隐隐约约的字迹”。

对建筑学的热爱,让柔弱的林徽因拥有无比强大的气场。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北京城内的古建筑,梁思成和林徽因做了大量工作。

即使肺病已到晚期,嗓音失常,林徽因义无反顾地站出来说,“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要懊悔的,即使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只是假古董。”

▲林徽因在陕西耀县药王庙

无需给孩子讲过多大道理,林徽因身体力行诠释着人这一生该怎么活。

在不招收女学生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自修建筑学;

战火纷飞的年代逆流而上考察古建筑;

即使缠绵病榻,依然用尽全部心力参与国徽和人民纪念碑的设计,针对细节一点点完善……

这都是对热爱的坚持,对祖国的忠诚。林徽因的一双儿女,也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女儿梁再冰,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是一名优秀的新华社记者。

儿子梁从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创办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完成从历史学家到“自然之友”的蜕变。

米粒妈想起卢梭说过的一句话, ”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感受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灵“。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林徽因的教育理念正是如此。

最后,米粒妈想多唠叨两句。

不少米粉后台留言,说双减后自己很焦虑,不像别的妈妈文武双全,什么都能教给孩子,感觉自己拖孩子后腿了。

其实,家长对孩子最大的作用,不是教会孩子多少知识,毕竟术业有专攻,这是专业老师的工作。

就像林徽因,她的孩子跟她不是一个专业方向,很难说给孩子提供了多少专业指导。

但她跟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其实都是教育在发生作用。

跟孩子平等沟通,换位思考,引导孩子阅读,知晓大义,言传身教,让孩子感受不到教育的发生,又能实实在在影响孩子的心灵。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用太高的学历,也不用太多的专业知识,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做到。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更多林徽因给女儿的信(林徽因与儿女)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