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孔子的老师7岁,孔子的四位老师是什么(孔子的老师7岁,孔子的四位老师几岁),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孔子的老师7岁,孔子的四位老师是什么(孔子的老师7岁,孔子的四位老师几岁)。

孔子,先秦七子之一,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甚至,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可见后人人民对其的爱戴与推崇。对于这么一位中国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奠基者,相信大家都对他的老师非常有兴趣。从史籍记载来看,孔子的老师有这几位,老子、师襄、苌弘、郯子、项橐。

孔子

问礼于老子

老子,关于孔子求教于老子,很多典籍都有记述。大致有几种说法。一是《高士传》、《水经渭水注》所引:“孔子年十七遂适周见老子”。二是《孔子世家》所说:孔子年三十前,与鲁南宫敬叔适周见老子。三是《孔子年谱》所谓“三十五岁,与南宫敬叔适周,见老子而问礼焉”。四是《庄子·天运篇》讲的,“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子”。五是《庄子·天道篇》所述;孔子欲藏其所修之书于周室,前去会见“免而归居”的徵藏史老子。

这五种说法,可信程度如何,应作分析。前面所说三次,孔子去东周都城洛阳见老子,实际上只是一次,就是与南宫敬叔一起去的那次。据《孔子世家》所说,当在孔子年近三十的时候。因为《世家》在叙述孔子去周见老子一事以后,讲到当时鲁国周围晋、楚、齐三大强国争战的形势,然后接着说,“鲁昭公之二十年(前522),而孔子盖年三十矣”。以此推之,孔子适周见老子,当在三十岁的时候。为什么又有“孔子年十七”和“三十五岁”适周的说法呢?我认为,都是由于对《世家》的误解造成的。《世家》第四段有“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要其嗣懿子向孔丘学习的一段话,隔了一段,就述说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的事。于是就有“孔子年十七”适周见老子之说。可是持此说的人,忽略了中间隔这一段所说:孔子及长,尝为季氏史、司职吏,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返鲁的经历,而直说年十七适周,是不确当的。“孔子年三十五”适周之说,则基于《世家》孔子适周一段之后的第三段,记有“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后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的事,于是产生“孔子年三十五”适周见老子之说。但持此说者忽略了在“孔子年三十五”之前,即孔子适周后的第二段,已有“孔子盖年三十矣”的记载。所以再后推到“年三十五”,也是不确当的。至于第四、第五《庄子》说的那两次,其中“孔子年五十一”,南之沛见老子之说,较为具体,且老子为孔子说“至道”的内容,在《孔子家语》中得到了印证。最后,所谓孔子欲藏书于周室,而往见已退休居家的老子,则应是孔子晚年的事,实属虚构而不必当真。根据这样的分析,可以认为,孔子年三十和年五十一,正是青壮年时候,先后两次求教老子。孔子一再得到这位前辈的教诲,受益不浅,他的好些知识,即来源于老子的传授。

老子 孔子

学琴于师襄

师襄亦称师襄子,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也都记载有孔子“学琴于师襄”,其故事大多都是说他并不急于求成:“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师襄子)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师襄子)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见孔子如此执著,师襄极为佩服。

师襄 孔子

访乐于苌弘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与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齐国久仰其名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前往周国造访苌弘,求教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 

孔子在请教苌弘韶乐与武乐异同后最后问苌弘道: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节器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  

对于苌弘博学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的演奏,乐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与苌弘的会晤,史称“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苌弘 孔子

问官于郯子

郯子是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氏时代的官职名称的由来。郯子说,从前黄帝以云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云命名;炎帝以火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作为管理百姓的官职,就只能以百姓的事情来命名,孔子当时二十七岁,在鲁国做个小官,听说了郯子这番“高论”后,就前去拜见郯子求教,《师说》中“孔子师郯子”这句即出于此。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庙内的《圣述图》内还有一幅插图叫《学于郯子》,讲的就是“孔子师郯子”的故事。

郯子 孔子

7岁的老师项橐

将项橐视为孔子的老师,至少有两部史籍为证。一是《三字经》中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另一个是《战国策·秦策五》中记载的“甘罗曰:“夫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孔子之所以拜项橐为师,是缘于项橐7岁那年曾“三难仲尼”。因为孔子是圣人,作为“孔子师”的项橐也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一次孔子率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被路中间一群正在玩耍的小孩堵住了去路,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们怎么办?”其他孩子纷纷躲到路旁,只有项橐立于路中不动。项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项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然看见路中间摆着一些石子、瓦片。孔子问:“石子于路何也?”项橐答:“筑城耳。”孔子又问:“城之何用?”项橐曰:“以假乱真,戏耳。”孔子曰:“既然戏之,车至何不躲也?”项橐曰:“城高门关,焉能过乎?”孔子说:“我过又待如何?”项橐答曰:“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见辩不过这个小孩,只好无奈地谓徒子曰:“绕城而走。”

项橐 孔子

车子绕过项橐的“城池”后,孔子越想越觉“挡道”的这个孩子非同寻常。于是又下车返身走到“城”下,望着叉着个腰,仍立在“城”内的项橐,笑问:“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项橐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

问完,孔子盯着项橐露出微笑。

项橐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智慧过人!

项橐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他说:“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拱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驾着车绕道走了。

更多孔子的老师7岁,孔子的四位老师是什么(孔子的老师7岁,孔子的四位老师几岁)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