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佛佛像(八面佛介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八面佛佛像(八面佛介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许绍乐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153期)

四份沿存档案

青龙湾旅游区原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很多,随着岁月的流淌,已经越来越少了。记下几份沿存档案,或许更能加深并延续历史留存在人们心中的记忆。

竹下铺

明嘉靖《宁国县志》记载:“竹下铺,在县西二十里。”《汉语大辞典》释义:铺,为驿站,是古代传递公文和投递信件的地方,也是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现多用于地名。宁国县于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在县内三条主要交通干道上每十里设一铺,竹下铺是离宁国县城比较近的驿站,并且是进入宁国县城的重要门户之一。

古代的“竹下铺”,现在隶属于竹峰街道办事处。竹峰街道办事处地处宁国城南和省宁国经济开发区相连,面积101平方公里,总人口6117人,中津河穿境而过。古驿道变成了皖赣铁路和215省道,交通更加便利。虽然古驿站已不复存在,但是在这里还是可以领略到“千亩蔬菜、万亩毛竹” 等田园风光和新建成的青龙湾标志性的建筑、平湖长堤以及景区道路、码头等设施,而今天的这里又成为了重要门户,是进入青龙湾生态旅游度假区的重要门户。

环溪桥

上坦村的北边有座造型古朴,气势雄伟的五孔石桥,宛如彩虹垂落在环溪水上,极为壮观,史称“环溪桥”,今称“上坦大桥”。环溪桥的第二孔石墩上,至今还刻有“同仁因果”碑文。

传说,古徽商走水路由芜湖至东岸,在东岸上岸后即请独轮车队把货运至上坦,到达上坦以后,一般都需歇息3天,再租好骡马驮队,将货物从将军岭上的古栈道运至江西。为了生意的一帆风顺,徽商常常三五成群,从上坦村撑竹排到河北边的文昌阁烧香拜佛,

有一次徽商在文昌阁烧过香以后,忽然雷雨交加,河水暴涨,徽商一时回不了村庄,非常着急,就相互约定许下,这趟生意结束后,一定要在这条河上修一座石拱桥的宏愿。事后不久,徽商就集资修建了这座环溪桥,并到文昌阁去还了愿。从此以后徽商往来的人数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兴隆了。

据《环溪桥碑记》记载:此桥重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距今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建国后,于1963年和1986年国家两次拨款对桥进行了加固修葺,桥长90米,宽5.4米,高11米,是全县五大石桥之一。

胡乐司

很早以前,江西姓胡名乐的一家七口人迁至如今胡乐的黄金山脚下。当时这里一片荒芜,他们以开荒种地为生,在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繁衍后代,其乐融融。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氏家族越来越兴旺,逐渐成为了本地最有名气的氏族,故把当地命名为胡乐。

当时的胡乐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因为这里的水路航运可直通长江,陆路又可以通达浙皖四县,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随着人口的不断集中、商业发展迅猛,胡乐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集市成街,街道两旁仅商家店铺就有一百余家,元朝末年的胡乐已经成为一个交通发达的商贸重镇。

明代初期,朝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在全国36个水陆交通重镇设立了直隶中央的巡检司,胡乐就是其中之一,并有巡检兵卒。巡检司的衙门阶不大、官不高,巡检司更高长官相当于八、九品。但它的职责非常特殊:一是监察附近府县官员;二是稽征商贸税费;三是维护地方治安。到了清代巡检司还负有监管盐商乱贩私盐,防止食盐流往外地之责。这就是胡乐司名称来历之所在。

太子殿

太子殿又称太子庙,坐落在方圹乡潘茶村第七村民组,始建于明朝末年,殿内主要供奉的菩萨是五位太子塑像和东平王夫妇的塑像。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东平王的有很多,传说这里的东平王指的是唐代的张巡,但五太子则又是方腊的五个儿子。方腊是浙西明教的教主,出身贫苦,性情豪爽,深得人心,有较强的组织才能和号召力。特别是在宋宣和二年(1120)十月揭竿起义时就发出了“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的呼声,旗帜鲜明的主张“劫取大家财,散以募众”,提出解脱天下所有劳苦大众的痛苦,实现真正的平等为目标,并建立了江东地带(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的六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故劳苦大众也称颂其为“东平王”。

1121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朝廷处死,但在江东一带的贫苦百姓对这位农民起义领袖还是十分敬仰的。为了纪念他,以他或他部将的称号建立了不少殿堂庙宇,而太子殿则是其后裔为纪念先祖而建造的。

今太子殿已毁,殿内尚存有一座戏楼,名叫“万年台”,保存比较完好。台基高1.8米、宽8米、纵深8米,台的顶部为木条天花,横梁和檐柱斜撑上均刻有戏文图案,栩栩如生、十分精美。台中间偏后用屏板把戏台分隔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并在屏板左右两侧分别各开一门,门眉上方书有 “出将”、“入相”字样。屋面的四个角均形成大翼角,犹如凤凰展翅欲飞,造就了整座戏楼的雄崎态势。戏楼两边的立柱上书有两幅对联。外边的一幅为:“真面目,假笑啼,做到真情真不假;旧衣冠,新曲调,演来旧事旧如新。”内里的一幅云:“忠烈显睢阳,清酒黄花香晚节;声灵流宛水,高歌白雪焕前贤。”1989年,万年台戏楼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位历史人物

宁国人杰地灵,孕育了如许的人才俊杰,一邑之地中进士者67人,还有举人、仙释、隐逸、乡贤众多。他们或握灵蛇之珠,或抱荆山之玉;或以文章播名,或以道德著世。下面几位仅是青龙湾旅游区的代表。

宗 杲

宗杲,俗姓奚,名昙晦,宋元祐四年(1089)生于宁国县桥头村。13岁削发为僧,先后在宁国东乡惠云寺和宣州景德寺当僧徒。

宣和六年赴汴州(今开封)参谒著名禅师园悟克勤,禅师以“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表示欢迎,宗杲豁然领悟,倍受青睐,乃与禅师分坐讲法,以雄辩闻名于世,并创立禅宗话头禅。以其佛力超群,声名远著,得到当朝翰林学士张商英赞赏,被其誉为“英爽衲子”,取号“妙喜”。资政殿学士吕好问奏称其法力似太阳普照大地,钦宗赐号“佛日大师”。

绍兴七年,宗杲居浙江径山能仁寺,前往参谒僧人达3000之众,声势居当时佛教各派之首。绍兴十一年,因不满秦桧和议政策,被诬与礼部侍郎张九成同谋反道,以“谤讪朝政”罪名被剥夺僧服,充军湖广,17年后恢复僧服,仍返阿育王山、径山等地讲法。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赐名“大慧禅师”,亲笔题写“妙喜庵”匾额。1163年圆寂,谥“普觉”,塔名“宝光”。

九华山僧徒尊其为“定光佛”,并铸铁佛像供奉于化城寺。《九华山志》云:“释氏佛,菩萨皆出西方,唯地藏菩萨为东方新罗国人,唯光佛为中华宁国人。”宗杲佛学著作甚多,除流传较广的《正法眼藏》外,僧徒集其法语编成《宗門武庫》、《大慧禅师语录》(30卷)等书。

黄一腾

黄一腾,字仲升,宁国县东岸乡大黄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历任河北完县、江西南昌知县,礼部仪制司主事,监察御史,户部主事,长芦运判,浙江司郎中,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山东布政司参议兼佥事。

黄一腾登第之初,观政兵部(即了解兵部的工作和政绩,非实职),上《武备十议》,就军事国防建设提出了很有见地的建议,获朝廷赞许,传诵一时。万历二十九年,黄一腾任河北完县知县时,力整社会治安,实行保甲制度,严格律令和条约,严惩不法之徒,两个月后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地方安定,百姓安宁。万历三十一年调任南昌知县。黄一腾上任后得知该县“旧有虚加丁数,相沿在册,及沙塞虚米九百余石,为民累”,立即组织清查核实,为百姓减轻了负担。南昌官民感恩戴德,立“怀德祠”以示敬仰。

万历三十八年,黄一腾任南京户部主事,时值商业萧条,经济不振,他采取得力措施鼎新革故,使经济、民生迅速好转,水陆之众,同声欢呼:“自有榷使以来未之有也。”他还为了社稷安康,不怕冒政治上的风险,敢于直言,多次向皇帝上疏。

万历四十三年,谏官(掌管谏诤的官员)御史刘光复因在朝廷上大胆直言,触怒神宗朱翊钧,神宗欲将刘光复处决。黄一腾虽与刘光复素不相识,但认为神宗处置不妥,欲上书救刘光复。在拟写疏书时,众官员“相顾不敢执笔”,黄一腾“奋草千言”,写下了《救刘御史公疏》。疏文表达了黄一腾等官员披肝沥胆的报国之心。

也是在这一年,朝官结党纷争,黄一腾亲拟《揭贴》进谏神宗朱翊钧,斗胆直言:“皇上亲奸佞,远贤臣,势必自贻伊戚,后患无穷”,可谓忠言逆耳。期间因朝政日非,曾辞官归里,读书于山门洞瞿硎故址,自号“问瞿”。后连遭父母丧,守孝三年后回朝,未几病逝。

胡 珂

胡珂,字仲呜,号松轩,胡乐镇人。明嘉靖七年(1528)贡生,曾任广东都司经历(掌管出纳和公文的官员)。嘉靖元年,倡议并捐银币2000元,修建河沥溪的“永福桥”(即今河沥溪大桥),大桥建成4年后,即被一场特大洪水冲毁。嘉靖五年胡珂又捐银币5000元重新修建,嘉靖十年胡珂再次出资对大桥进行修缮。

此后,东津河两岸连成一体,时任宁国县儒学署训导王嗥,在《永福桥记》的铭文中褒奖道:“珂之建是桥也,智以匡之,惠以博之,义斯大矣。”老百姓对胡珂的善举也赞不绝口。从此,胡珂建桥义举在宁国传为佳话,世代传颂。民国宁国县议会副议长、《宁国县志》总采访徐云涛曾咏诗赞曰:

谁把长虹贯大河,当年建者说胡珂。

题名不必要司马,且看轻舟荡碧波。

以后胡珂的后裔继承了祖先的义举,对大桥不断地出资出力维修,保证了两岸的交通便利。今天,当我们穿梭在大桥上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义士胡珂。

洪启槐

洪启槐,字棘朋,东岸乡人。出生在一个没有官爵没有封邑的富贵家庭,从小就喜欢读书, 清治十二年(1655)考中进士,开始时担任南江知县。

当时,该县战乱刚刚平息,县内十室九空,居民极少,商贸更是冷落萧条。后听讲来了新县令,老百姓才慢慢地返回到自己的家中。洪启瑰针对当时该县百废待兴的具体情况,立即轻车简从下乡察看,了解民间疾苦,广施安民之策。对需要耕牛的想办法给耕牛,需要种子的给种子,支持百姓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同时又轻税减负,让民众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获得了百姓和朝廷的赞誉。

洪启槐后提升为户部主事,以练达著称。不久下派九江,暂时 *** 九江政务。以后又转户部郎中,再后来提升为贵州提学。在任期间,忠于职守、公正严明,后病故于任职官署之中。

洪启权

洪启权,字玉衡,东岸乡人。清治十五年(1658)进士,曾任江西安福县县令。为人清正廉洁,在赴任之前他自觉的清理赏还了拖欠别人的债务,同时还拒绝别人送来的贿赂。

当时正值该县山民造反,拘杀了前任县令,上级官府正欲发兵征剿。洪启权到任后,单人独骑抵达造反山民的山寨,造反的山民全部出寨相迎,齐声高呼:“洪公活我矣!” 洪启权了解情况以后,只把其中造反的首领捆绑带走,其余的全部遣散回乡,不予追究。不想此事的处理,违背了上级官员的意愿,于是被罢黜了官爵。老百姓得知,挡住了洪启权回归故里的道路,嚎啕大哭相送。

洪启权回到家乡后,日子过得十分清贫,有时连日常的柴米都无钱自给,尽管如此,但他依然每日持书一卷,吟诗咏唱于栎树林间,恬然而自得其乐。自号栎园子,著有《栎园集》。

六篇传说故事

故事传说,是千百年来产生并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是文学宝库中活的瑰宝。下面几篇则是由历代生活在宁国这片土地上的劳动者直接创作,凝聚着他们智慧和心血,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他们生活、劳动、信念和理想的故事。这些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作为古代人们对人类本身、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理解和诠释,在今天读来更加意味深长。

龙阁殿阎王娶亲

传说唐朝初年,在青龙山中一个叫龙阁的地方,曾经有过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此庙宇主要是由大雄宝殿、药王殿、观音殿、关圣殿、阎王殿和雷公殿六个大殿组成,故叫龙阁殿。殿内有装金神像一百多尊,香火十分兴旺。每逢庙会,当地民众便会在庙前搭起戏台,请来戏班,唱三天三夜大戏。届时,庙内的主持就会请人把每尊神像先用青龙潭中的净水洗去身上的灰尘,再抬到戏台前看戏,与民同乐。

话说有一年庙会期间,人来的特别多,就连平时足不出户的胡家大 *** 也来了。大 *** 长得十分好看,真可称得上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极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韵味。不想这人见人爱的大 *** 却被阎王神殿中的阎王相中,最后成了阎王的媳妇,接下来的许多年龙阁以及周围的村庄,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就这样,“阎王娶亲”的故事也就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

葛氏宗祠

在青龙湾旅游区内一个叫葛村的村庄里,有一座叫葛氏宗祠的建筑。据老辈人讲,葛氏宗祠建筑规模是很大的,前后共有五进头,在当时的宁国县也是很有名气的,曾有“小小葛村,大大祠堂”的说法。经风雨侵蚀,原有的建筑早已破烂不堪,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是一个砖瓦不全、象破旧凉亭一般的建筑了。

传说,原来很大的祠堂就是由葛氏家族的始祖葛洪主持建造的。其中一个叫葛候爷的出力最多,象如今依然竖立的六根长3.9米、直径0.4米的大石柱(估计每根重达2000多斤),就是葛候爷一人从渡船码头扛回到祠堂地基上的,大石鼓、石鼓座是葛候爷一担挑回来的,还有石柱墩子和数不清的麻石条也都是葛候爷搬运到基地上来的。这些石柱、石鼓及石鼓座的上面都雕刻有精美的花、马、人物,有人讲是整本京剧《武家坡》的内容。还传说,自祠堂建成后,葛氏家族就世代兴旺发达,先后共有24人受到万岁爷的赐封。

解带山

在青龙湖畔有座高山,叫解带山。山脚下有十棵三人全围粗的古松。松林间有条古道,古道旁有两间茅房草舍和一个茶棚。茶棚一角上悬挂着“茶幌”,茶棚内摆有两张小木桌,几把竹椅,桌上放有茶碗,供路过的人喝茶休息。 茶馆主人姓秦名隐,虽古稀高龄,仍精神矍烁。秦隐年轻时曾在朝廷为官,因性格耿直,不与同僚为伍,愤然归隐山林,开设了这个茶馆。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歇过脚、喝过茶,但秦隐从未收过别人半文茶钱。

北宋嘉祐初年的一天,来了个风尘仆仆的青年人,青年人来到茶馆,连喝了三大碗茶,此茶如同甘露,回味无穷,十分解渴。秦隐见这个青年人相貌清奇、温文儒雅,于是便天南地北地攀谈起来,十分投机。临走之前,秦隐说:“客官满腹经纶,你是我多年来碰到的最有学问的人。此山千百年来一直无名,请客官给此山取个名字吧!”青年人听后,微微笑道:“过奖了,老人家,这来来往往上爬人跋山涉水,至此已是饥渴难当,劳累不堪,喝您的香茶如饮甘露,解除了饥渴;在亭子里歇息片刻,风尘顿消,带来了十足精神,再奔前程,这真是大善之举,这个山就叫‘解带山’吧。这里有十棵古松为茶棚遮阴避暑,您的茶棚就叫‘十松亭’吧。”说罢磨墨挥毫,为茶棚书写了一幅对联:

几盏香茶,解除一身疲惫,何愁路苦;

片刻小憩,带来十足精神,好奔前程。

“解带山”名由此而来。这个青年人就是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

乌龙潭

在青龙湾一处石壁山下,有一个水深不见底的大回水湾,这个回水湾名叫乌龙潭。这个名字的来历还与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儿子李瑁和贵妃杨玉环有关。

传说,杨玉环原来是寿王李瑁的妃子,后来被李瑁斗鸡当作赌注输给了别人,杨玉环致死不从,并设法逃走,在逃跑的路上巧遇唐玄宗李隆基,被李隆基所救。后来,就成了唐玄宗的贵妃娘娘。在百官朝贺之日,李瑁却意外的见到了杨玉环,顿时如五雷轰顶,惊得目瞪口呆。回到寿王府后,越想越害怕,于是便诈死逃离京城,隐姓埋名,辗转来到宁国,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就在离县城不远的石壁山隐居下来了。

但李瑁没有想到有一天,朝廷官员来宁国视察,路经石壁山时,认出了他。李瑁觉得再也无脸见人,就携随身配戴的乌金龙一道扎进深水潭中,顿时只见一条乌龙腾空而起。从此,人们就将这处深水潭叫做乌龙潭了。

八面石佛

在青龙湾库尾的一个山坞里,有座山叫阳日山,山的东边八罗坪处有块大石头,被人们尊称为八面佛,八面佛又叫镇风石。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阳日山下土地肥沃,有许多的小村庄,居住的人很多,人们安居乐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山中经常刮起恶风,恶风一起就有许多房屋、树木、庄稼遭殃,人们想尽办法,就是不能制伏它,久而久之在这里居住的人都搬走了,村庄也越来越少,最后仅剩下一个比较大一点的村庄了。

大约是乾隆年间,一位得道高僧路过这里,见许多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十分奇怪,经过询问得知是有恶风在造孽。于是告诉村民:只要请人凿一尊八面石佛立于阳日山的东边八罗坪处,就能镇住恶风。不多日子,一尊八棱八角、顶戴八角大石帽的八面石头佛像就雕凿成功了。高僧又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为这尊石佛举行了开光和安放仪式。果然,自从安放了八面佛石像后,这里再也没有发生过恶风毁坏房屋、庄稼的事情了。故人们又把八面佛叫做镇风石。

刘基破风水

据老辈人讲,原来宁国县周圹村的风水是很好的,历史上就曾经出过洪天官。传说,为了朱氏江山千秋万代,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的刘基(字伯温),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遍行天下破风水,斩龙脉。

一天,刘伯温捧着太祖特赐的天龙宝剑路过宁国时,只见周圹村一带山野之中,烟雾蒸腾,龙气显现。于是就停留下来,首先把周圹四面的山水地势仔细察看了一遍。然后调来工匠,分别在周圹村十字路口的小河上破土修建一座石拱桥,以掐断龙的七寸;在下坞山岗开挖修建一座石塔,以压住龙爪;在水源头茶岭村筑基础修建一座寺庙,以镇住龙尾。几项工程同时开工后,那条龙被压迫、被捆绑的感觉越来越大;随着工程的进展,那条龙已经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拼命的挣扎。当十字路口的石拱桥即将竣工时,那条龙做了最后地奋力一搏,龙爪一震石碎塔崩,龙尾一摆墙倒庙倾,一声龙吟,狂风暴雨,惊天动地,随后大股青气从桥下冲突而出,向着东北方向腾空飞去。

据说,刘伯温在周圹村没有治住的那条神龙,在东北养好了伤,转世便成了努尔哈赤,最后拥兵百万入山海关南下,势如破竹,一举夺下了朱家的大明江山,报了当年朱元璋斩杀之仇。就这样周圹村的龙脉已毁,风水也被彻底破坏了,无奈的是“雷霆雨露皆君恩”啊。从此以后,周圹村再也没出过大人物,真可谓“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了。

历史就像时间的长河,在我们身边悄悄流过。某日,有朋友坐船游青龙湾归来,与我大谈其游览之感受,比如青林翠竹、波光粼粼等等,回味其间的美景,仍然兴奋不已。问他:青龙湾的自然景色固然很美,但那绕湖四周的古村落、古建筑,古老的人物、优美的传说,你都领略了吗?朋友语塞。

青山绿水为之增辉,文化历史为其增秀。倘若你来青龙湾旅游,应该要有“水上观风景,岸上看文化”的思想准备。如果这样,那么你的旅游收获就一定会丰富很多,在精神上获得愉悦与身体上的享受,也就更加强烈了。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童达清 ***

更多八面佛佛像(八面佛介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