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明清科举制度,以及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文体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流程是什么
  2. 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文体
  3. 简述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4. 明清科举制度共分几级,都是什么每一级的应试者分别称为什么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流程是什么

(1)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文体

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其他见识才能。乡试和会试都各考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等儒学基本著作的义理;第二场考论语、判语、草拟诏诰章表等;第三场考经史及诗赋等。明中叶以后,八股文逐渐成为三场考试的主科。

元代士子考试用经义、经疑。明初乡试会试的文字程式,称《五经》文、《四书》义,八股文格式正式形成。衍至清代,更为盛行,成为科举考试中最主要的文体。

“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而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颐、朱熹理学家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

简述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隋文帝,科举制度萌芽,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唐期,武则天时期,开创武举,发展了科举制。

宋朝,考试实行糊名法,完善了科举制度。

明朝,开始实行八股取士,禁锢知识分子思想,摧残了文化。科举制走上衰落。

清期,一九零五年,废除科举制,科举制最终完成历史使命!

明清科举制度共分几级,都是什么每一级的应试者分别称为什么

会试也放榜,会试放榜为贡生。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三级考,地方上的童试(县、府、院试)、省一级的乡试、中央级的会试以及殿试。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