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一只空碗的故事总结(一只空碗图片),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一只空碗的故事总结(一只空碗图片)。

怎么画一群和平鸽 一只空碗!

一个小和尚曾向老禅师请教:

“师父,我每天从早忙到晚,却没有太多收获,这是为什么呢?”

老禅师思索片刻,让徒弟取来一只空碗。

只见他将一把核桃放进碗里,然后问徒弟道:“你还能多放几个核桃进去吗?”

小和尚挠了挠头,回答道:“满了,装不进去了。”

老禅师笑道:“满了吗,你再捧些大米来。”

看着大米溜进缝隙里,小和尚略有所悟。

老禅师又把一瓢水倒进碗里,问徒弟道:“现在满了吗?”

小徒弟不敢出声了。

老禅师接着又把一勺盐化入水中,水一点儿也没溢出来。

看着徒弟惊讶的样子,禅师笑着说道:

“生命犹如一只碗,在装满了核桃之后,我们还能放进大米,倒入水、加入盐。只有永远把自己当做一只空碗,我们才能不断容纳,持续进步啊。”

徒弟听后,恍然大悟。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终日忙忙碌碌,却始终收获不大。

与其每日困扰在眼前的琐事中,倒不如敞开心胸,让自己保持一种空碗心态,从而承载更多,不断进步。

空碗为怀,谦者容纳更多

《孔子家语》中有言:“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做人要有三分傲气,却不能存半分自满。

想要承接江河湖海,就要学会谦虚自处。

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广,他的人生成就便有多大。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并不好,常常因此遭到长辈训斥。

于是他开始发奋练字,渐渐小有成效。

一天,他跟一群小伙伴比赛谁的字写得更好,见众人都不如自己,便心生骄傲之意。

这时,有一位路过的老汉走上前来,冷笑道:

“你的字也不好,像豆腐一样,无筋无骨的。华原城里有位先生用脚写字,还比你强上好几倍哩。”

年轻气盛的柳公权听了之后很不服气,为此,他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城中,想要看个究竟。

只见城中的一棵树下,白布招牌上“字画汤”三个大字迎风飘扬,显得苍劲有力。

一位黑瘦的无臂老人用脚执笔,眨眼间就完成了一幅矫若惊龙的书法。

柳公权看后大为叹服,为自己的浅薄无知感到懊悔,于是诚恳地向老者求教。

老者微微一笑,送给了柳公权一首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者的教诲牢记在心,从此虚心练字。

后来,他认真观察大书法家颜真卿和欧阳询书法的特点,创造出了有“颜筋柳骨”美誉的柳体书法,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谦虚是每个人前行道路上的必修课。

唯有以谦为怀,把自己当做一只空碗,别人的意见和优点才能不断进入你的碗里。

空碗以待,方可承接更多,让人生更加充实。

把碗倒空,归零是种进步

李小龙曾说:“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

人生好比一桌满汉全席,那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肴,共同为我们提供了一场盛宴。

我们只有勇敢转向新的目标,才能品尝到更多滋味。

人生在世,要学会将自己放空,保持空碗心态。

不论曾经辉煌与否,也要勇敢告别昨天、适时归零,只有这样,才能让事业节节高升。

著名画家齐白石,就是一个深具归零智慧的人。

1950年,年近九旬的齐白石收到《人民画报》的邀请,要为他们画一幅和平鸽的图。

齐先生爽快应允后,却迟迟没有动笔。

他的弟子娄师白感到奇怪,便加以询问,老先生回答说:

“我以往只画过斑鸠,从未画过鸽子,不敢涂鸦啊。”

即使此时已经名满天下,面对从未涉及的鸽子,齐白石仍以空碗心态自持,找到了自己的上升空间,并从零学起。

为保证作品质量,齐老先生嘱托弟子,专门买来两只鸽子,放养在院中。

他每天反复观察鸽子的一举一动,一边看,一边告诉弟子:

“记住了,鸽子的尾巴有12根羽毛。”

在长期观察、胸有成竹之后,老先生才开始动笔。

果然,落笔之后,两只鸽子双目圆睁,曲首相对,极显精神,被世人奉为经典之作。

真正的大师,从来都不是万事皆通。

他们的聪明之处在于,持有一种空碗心态,懂得适时归零。

归零不是“自废武功”,也不是从头再来,而是在志得意满时仍旧保持清醒,在功劳簿前依旧开拓进取。

不为昔日的辉煌所遮蔽,不为来日的艰难所震慑,以空碗心态对待人生旅途,路才能越走越宽。

空碗做心,成者持之以恒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言:“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都习惯守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

思想和行为渐渐被固化,无论对自己满意与否,都安于现状、无意进取。

如果想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更多精彩,就应当保持空碗的心态。

把倒空自己的碗当作一种习惯,才能让进步,成为常态。

明代文学家董沄先生,早年以诗闻名江湖,但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他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董沄先生68岁那年,到会稽山游历。

看到很多人急匆匆赶往山上,深感奇怪。

询问之下,方知这些人都是来听王阳明讲课的。

董沄此时已经名满天下,但听到有年轻人才学出众,还是步履蹒跚地跟上众人,心怀敬意地去拜访王阳明。

等董先生赶到草堂时,讲课早已开始,董沄便坐在屋檐下认真倾听。

王阳明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大谈心学理论。

董沄先生听得入了迷,待到散会后,大家都走光了,他还痴痴地坐在屋檐下。

王阳明走出屋子,见到此景深受感动,立刻将这位白发老人请进屋子,畅谈一番。

分别之后,董沄先生对心学之精妙念念不忘。

同时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要想不被人超过,就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啊。

于是,他抛弃世俗观念,主动去拜这位比自己年轻的学者为师。

王阳明看到这位比自己年长的学生,一时也感到不安。

但董沄先生却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并改号为“从吾道人”以表决心。

从此之后,勤学不辍,学问也更加精进了。

既然人无完人,何不以空碗心态处世,主动寻找不足,以求完善自我。

空碗心态看似简单,其实难在坚持二字。

前行路上,一时的努力和幸运,很可能把你推上高位,但要精益求精,则必要常以空碗心态自居。

空时攒,满时空,不因外物而动摇心性。

让空碗心,持久态,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曾子曾感叹道:

“颜回才是我们当中真正有学问的人啊!他懂得放空自己,即使面对不如自己的人,仍然可以不耻下问。”

昨日辉煌与否,只是一份阅历,真正的发言权,永远在于今日的实力。

空碗为怀,用虚怀若谷之心,包纳万物;

把碗倒空,用适时归零之法,再踏征程;

空碗作心,用持之以恒之志,精益求精。

人生就如同一只碗,永远保持空碗心态,才能让我们承载更多,走得更远。

一只空碗深度好文 一只空碗图片

更多一只空碗的故事总结(一只空碗图片)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