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宋仁宗比刘太后差多大(谁告诉宋仁宗,刘太后不是他母亲),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宋仁宗比刘太后差多大(谁告诉宋仁宗,刘太后不是他母亲)。

宋仁宗的仁是名符其实的“仁” 。中国历史上大多“盛世”都是如汉武帝唐明皇时期那种辉煌而血腥的时代;再不然就是像明之万历、清之乾隆那样丰饶而腐朽。只有少数的几个时期算得上“岁月静好”,这其中就包括宋仁宗在位的四十二年。

宋仁宗御真

宋仁宗并不是一懦弱、没有棱角的人。相反,作为一个保守主义者,就像埃德加胡佛一样,他对邪恶的思潮和反人道的暴行进行了坚决的清算。比如当时宋朝的西南地区,也就是近代的湖湘,流行着以活人祭祀的异端信仰。对此宋仁宗下旨:

“如闻荆湖杀人祭鬼,自今首谋若加功者,凌迟、斩;募告者,悉畀犯人家资;捕杀者,重其赏。”

用严刑峻法和重赏之下来镇压这种邪恶行径,可见宋仁宗的爱憎分明。

民间传说,宋仁宗乃赤脚大仙下凡。

但大多数的时候,这位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君王是十分宽容的。 在隋唐宋金时期,中国有两个地区都有着强烈的独立倾向:一个是河北,从窦建德到安禄山再到各藩镇最后到宋仁宗时期的王则之乱,五百年来大规模的独立活动闹了五六次;其次是蜀地,因为地势险要,容易割据,从唐明皇幸蜀之后也是经常的搞分裂,这种倾向直到宋朝依然存在。

五代以后直到清朝,中国地方上盛产有“机知识分子”,而蜀地出身的士大夫尤其有着强烈的地方主义。 宋仁宗晚年有个蜀地老儒跑到成都府(按:自宋太宗淳化二年李顺王小波据蜀叛乱之后成都一直被降为益州,自仁宗嘉佑四年方升为成都府,《曲洧旧闻》记载为“献诗于成都府”,可知此事发生于嘉佑四年以后。),扬言要搞独立,写下反诗:

“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

气的成都地方官就地把这老反动派抓了,并且上奏中央要求惩办。看到案情经过后的宋仁宗认为这事没那么严重,也就是个不得志的读书人靠骂朝廷来博眼球,这种人的实际能力别说蜀地之主,就算一个州的司户参军(民政长官,边远地区一般是实际的一把手)恐怕也不能胜任。

于是成都地方官就任命这个老儒为某个州的司户参军。结果不出宋仁宗所料,一年下来,这位“大蜀国父”半点业绩都没干出来,最后在羞愧和气愤渡过了余生。

四川的学者不少是特立独行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不知道这位老儒在刘阿姨这里会不会得到先知的称号?

不得不说这个“老儒”的赶上好时候了,同样的情况要是碰到宋神宗和王安石那样君臣可是弄不好要杀头的,苏轼就因为吐槽弊政,被打进御史台监禁;而对于那些不是士大夫的平民则是“诏狱繁兴,口语狂悖者,皆遭此刑(凌迟)”。

如果说这个事有可能是宋仁宗一时的自信,轻蔑而慷慨的宽恕了这个老儒。但他和苏辙之间就足以证明:仁厚,是宋仁宗的一贯作风。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

“嘉佑中(二年),苏辙举贤良对策,极言阙失,其略云:'闻之道路,陛下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考官以上初无此事,辙妄言,欲黜之,仁宗曰:'朕设制举,本待敢言之士。辙小官,如此直言,特与科名。'”

作为一个蜀地生、蜀地长、基本没怎么离开过蜀地,对自己来说蜀地曾经就是全宇宙的年轻人来说,苏辙仅凭“闻之道路”,就对皇帝进行了充满了偏见与傲慢的指责。这要是换了一般人肯定是完全无法接受,至少要教育教育这个十八岁的小鲜肉:

“最了解宫廷生活的不是你,而是宫中生活的人,你知道不知道因为怕浪费,我饿了连炸羊排都不敢吃?你知道不知道我为了帮媳妇家二大爷办点事,结果让包黑子把我给批判一番,还溅了我一脸口水?所以请你不要再做这种不负责任的提问。我可以欢迎善意的建议,但拒绝毫无根据和没有理由的指责。”

但是宋仁宗不仅没有跟苏辙互撕,反而认为苏辙有一个青年人和言官所应有的质疑精神和正义感,大大的嘉奖了苏辙,还“令史官编录”,作为传之久远的成例记录在案。

电视剧《包青天》中包公和宋仁宗经常发生争执,这一点倒是是所有“包公戏”中最真实的一面。

当然,宋仁宗的仁当然不仅仅表现在这几点,还有很多类似的掌故静静地沉默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之中。比之于秦皇、汉武、康乾祖孙那样的千古一帝来说,作为一个守成之君他几乎是默默无闻。但是对于想成为“圣王”的人来说,放弃“雄主”的浮华,乃是必然的代价。

宋仁宗赵祯,在位四十一年,在北宋时期,属于一代明主,但人不可十全十美,总之,他在位期间,文有包拯,武有杨家将,将国家治理得津津有条!他从公元1023年登位至1063年,国家昌盛,四方升平!他就是宋真宗赵恒之子,其母李氏,被刘皇后设计用狸猫换太子的人,仁宗皇在位期间,得知自己的身世,经过八贤王,包拯的解谜,认了在冷宫的李氏,并称为皇太后!

更多宋仁宗比刘太后差多大(谁告诉宋仁宗,刘太后不是他母亲)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