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应用了吗(现在的水稻都是杂交技术改良的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杂交水稻应用了吗(现在的水稻都是杂交技术改良的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改良杂交水稻芯片 让中国人吃饭更香

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心怀金色种子梦,不断培育优质稻种,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吃饭问题历来是我国举足轻重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为让人们吃饱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农业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托起了中国饭碗的坚实底座。

大米作为中国人的主食,40多年前我国水稻的亩产量还比较低,培育出金色种子,打破水稻田产能落后的现状,让中国人吃饱,成为当时众多农业科研人员毕生奋斗的目标。闽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在上世纪80年代带领团队,选育出抗稻瘟病、强恢复力、高配合力的恢复系明恢63。明恢63被认为是中国创制杂交水稻恢复系的优良种质和遗传贡献最大的亲本。以明恢63为亲本选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汕优63,该品种自1986年开始,连续16年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推广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杂交水稻良种,累计推广近10亿亩,在世界稻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今,82岁的谢华安仍然奔波在田间地头,为培育出更好的稻种、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努力奋斗。近日记者跟随谢华安走进秋收的麦田,零距离感受他的工作和生活。

顶酷暑下田地 八旬院士践行农者本分

一望无际的稻田,稻穗金黄饱满,放眼望去,一派欢欣的收获之景。9月17日在三明沙县夏茂镇福建省国家级和省级优质稻新品种核心展示片区,谢华安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及当地的农技人员一同来到这里,查看水稻试验材料的生长情况。

当天上午骄阳似火,地表温度超过40℃,谢华安戴着一顶草帽,和大家步行在田间。1米多宽的水渠,他一个箭步跨过,稳健地踏上田埂,低头观察一株名为闽两优708的水稻试验材料。

水稻的质量好不好,要看它近根部稻枝上的最末尾两颗稻谷饱满不饱满。 谢华安俯身走进郁郁葱葱的稻丛,用手拨开细长的稻叶,一头钻进稻丛中。记者发现,稻叶的叶齿很是锋利,从皮肤上划过像小刀一样,立刻割开一道道血淋淋的口子。然而穿着短袖的谢华安毫不在意,任凭稻叶在他裸露的手臂上留下痕迹。 你们看,这两颗稻谷表皮色泽明亮,结实饱满,说明这株水稻成功了。看着黄澄澄的稻穗,谢华安露出满意的笑容。

谢老师,这是我们团队培育的‘广8优699’,现在也接近成熟状态了。经过另一片试验田时,一位科研人员向谢华安介绍起他们团队培育的新材料。 要注意化肥的用量,不要让它长得过高。谢华安的手布满老茧与伤痕,手掌通红粗糙,和手腕黝黑的皮肤对比起来泾渭分明。他温柔地抚过手中的稻穗,像是在抚摸身边稚童的绒发,叮嘱身旁的学生。末了他拿出手机,拍下水稻生长情况。

当天上午,谢华安和大家在田间地头走了两个多小时,仔细观察了每个区域的优质稻新材料的情况,直到临近中午12点才结束工作。临走前他深情地望着试验田,背上的汗水已浸透了上衣。

小时挨饿 立志让国人吃饱

小时候饿怕了,对吃饱饭有着特殊的期待。谢华安1941年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当时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仅125公斤。他回忆道,那时外婆想吃一碗稀饭都是奢望,于是从小立志,要让父老乡亲都能吃饱饭。

1964年,谢华安从福建省龙岩农业学校毕业,被抽调到永安农业职业中学负责生物课教学。空闲时间里,他经常跑到试验农场,种植、研究各种农作物,打下了农业技术研究的基础。1972年9月,他从五七干校被调入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恰逢杂交水稻协作攻关,他作为福建省协作组成员被派往海南,开启了一辈子的南繁育种生涯。

初到海南,生活条件之艰苦,让常人难以忍受。在三亚崖城,谢华安每晚住在一个旧仓库,里面充满着化肥、农药、机油混合的味道,蚊子、苍蝇、蟑螂、老鼠甚至毒蛇都是常客。海南强烈的日晒,在谢华安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身黝黑的皮肤。在他从海南回到福建老家探亲时,父母甚至都认不出他。

科研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总要历经风雨。谢华安没有泄气,他和同事们总结经验得出结论:育种不仅要高产、优质,还要能抗病、抗虫。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谢华安在海南培育出由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测交而成的汕优63,这是可以抗稻瘟病的杂交水稻良种,经当年试种测试,亩产超过600公斤。

从1986年开始,汕优63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一直到2002年,该品种在全国的杂交水稻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累计种植面积、增产稻谷总量上,均独占鳌头。东南亚一些国家大面积种植后,称赞汕优63为东方神稻。

继汕优63后,谢华安领衔的福建水稻育种团队,在超级稻育种、航天诱变育种、优质稻育种、抗稻瘟病不育系选育、两系稻育种、超级再生稻育种和栽培等方面,屡创佳绩。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研制出香味基因材料和抗病、生育期相关材料。此外,团队还通过培育耐储藏水稻品种,提高种子活力,降低了水稻储存成本。

2022年,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收获面积达35.8万亩,生产种子7600万公斤,平均亩产212公斤,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满足了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25%以上用种需求,稳居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省位置。

培育更优品种 保障种业安全

如今中国人都已能吃饱饭,如何让国人吃得更好,吃饭更香,成为水稻育种科研面临的新课题。谢华安认为,种业安全,首先要提高育种水平,要不断去创新种质,发掘有利的基因。一个品种做了三五年后抗性会逐渐减弱,要不断改进水稻育种技术,探索和发现新的优良的抗性基因,并以开展多学科深度融合的方式,打造适应性强、能规避风险的新品种。

在谢华安看来,将水稻的丰产性、优质性、抗性、广适应性综合在更高水平上,才能从源头上保障种源自主可控。优良水稻品种对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巨大,每一粒种子都影响着中国人的饭碗。优质水稻新品种应具备规避风险与适应栽培环境两个特点,实现产量、质量、效益三大指标的统一。

对于后辈科研团队的培养,谢华安认为要以培养战略型、实干型的科学人才为方向,不单单是水稻育种,更要致力于栽培、植保、土壤肥料、农业机械等新技术研究。只有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才能逐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谢华安认为,合格的农业科研人员,应该加强生产和实践更紧密结合,在实践经验丰富的基础上制定科研创新路线。

特写:严谨科研 健康生活

脚踏实地是老师始终不变的科研态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张建福,与谢华安共事26年。得出数据后,谢老师会让我们反复确认它的真实性、可靠性,确保有可行的资料支撑数据成立。几十年来谢华安一直以身作则,不论寒暑风吹雨打,都带头下田,这种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一直鼓舞着农技战线的后来人。

脱下草帽,谢华安是位不折不扣的健身达人,他自编了一套养生操,平时运动锻炼身体。此外,谢华安也会和家人好友一起打牌,锻炼脑力。有健康的身体和大脑才能更好地工作。谢华安说。

今年9月1日,谢华安登上央视舞台,为全国中小学生上了一堂《开学第一课》。对于青少年,谢华安充满了期待,他说:事业,是靠我们的双手拼搏出来的,我希望,年轻人要有爱国精神,要有拼搏的精神,要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衷心地希望我们年轻一代,做一个矢志不渝的奋斗者。

更多杂交水稻应用了吗(现在的水稻都是杂交技术改良的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