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 “文字狱”的根本目的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实政治目的是什么
  2.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 “文字狱”的根本目的
  3. 焚书坑儒的好处
  4.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实政治目的是什么

焚书坑儒,说到底都是为了在意识形态方面统治,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意识观念的薄弱,不仅统治阶级思想落后,整个民族也是思想落后,以前没有印刷机,没有网络,所有的信息都靠口口相传或者书简来传播。而普通大众没有财力去获取知识,而当时六国纷争下也是思想意识的大碰撞。焚书坑儒一是破除了当时纷繁复杂的思想争议,另一个也是为了更好地立法,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文化,从而实现更长久的统治。另外,一切政治的目的都是为了经济大发展,六国纷争后,百废俱兴,焚书坑儒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破除旧弊,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的目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 “文字狱”的根本目的

要清楚一点,统治阶级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这些历史事件都是为了钳制思想,加强封建统治者中央集权制度而采取的强硬手段。

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始皇“扫六合”,兼并关东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帝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春秋和战国时期,战乱不绝,却是思想文化飞速发展的春天。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持各种不同主张的思想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各家流派著述讲学,互相论战,一时间争奇斗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这种思想纷杂的局面已经不能有助于统治了。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采用了极其惨烈的手段——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的这段记载讲明了“焚书”焚的何书,为何而焚。

秦国以外的各国的史料,只有官府任命的博士官可以保留一部分,其他的一律烧掉。主要包括诗、书、百家语。

“诗”是《诗经》,因为《诗经》中多赞颂历代贤王,秦始皇不愿百姓怀念旧国。

“书”是《尚书》,《尚书》记载了不少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统一六国,要用自己的统治理念治国。

“百家语”即是诸子百家之书。秦始皇以法家治世,其他流派的著作一概不留。

“焚书”就是因为秦始皇怕有人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即“以古非今”。

那么,“坑儒”所坑何人?为何而坑?

实际上,“坑儒”所坑非人们认为的儒生,而是方士。

方士认为秦始皇不能修成长生不老之身,长生也不是吃丹药就能达到的。方士接近秦始皇,目的是要传《道经》于天下。秦始皇觉得自己被方士们耍弄了,于是,先焚道经,后坑方士。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又进行了统一思想的运动,即焚书坑儒,开启了封建时期“愚民统治”的先河。这是国家大一统的要求,却是文明发展的灾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纷呈,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战国后期,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汉朝建立以后,在文景之治期间,统治者一直以“黄老”理念治国,但这种清净无为的思想和好大喜功的汉武帝相悖。儒家学说的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正好符合统治者的要求。

为了统一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排斥、抑制其他学说,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直到1919年,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结束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明朝“八股取士”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健全于唐朝。科举制度取代门阀士族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使平民有了晋级上流社会的机会,是封建帝王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

最初的科举,设立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明经科主要测试儒家经典。

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

朱元璋是农民起义出身,具有极强的小农意识。他建立明朝政权后,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变成了“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这种文章被称为“八股文”。

作“八股文”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严重禁锢思想。而考生为了应试,死背经书,脱离现实,无法培养实际能力。这就限制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社会的历史进步产生了不良影响。

廖燕《明太祖论》写: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

清朝文字狱

在明朝时已经兴起“文字狱”。满人入关,为异族统治。清朝皇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压制汉人反抗,在文字上吹毛求疵,捕风捉影,在“文字狱”上更变本加厉。

文字狱层出不穷,文人常常因为一个字就惹来灭族之祸。有人作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认为讽刺满人为野蛮民族,作者被处以极刑。

康熙时期的《明史》案牵涉甚广。

庄廷珑,浙江湖州人,买了同乡朱国祯的手稿,编撰了《明史》一书。书中有非议清廷之语,被小人吴之荣告发,掀起大狱。庄廷珑死了就开棺戮尸,弟弟庄廷钺活着就被诛杀。礼部侍郎李令哲因为为该书作序,不仅本人被砍头,还株连了四个儿子。凡校书、刻书、卖书以及书中牵连人名者一律丧命。《明史》案冤死者七十余人,死者妻子大都发配边疆。

清朝诗人龚自珍诗云: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

清代文字狱贯穿整个清代250年左右,严重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文人只敢专研四书五经,不敢表露独立思想,遣词造句小心翼翼,怕触犯忌讳,思想界陷入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

焚书坑儒的好处

好处是: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焚书坑儒指的是秦王朝为统制思想文化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和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分别制造的两起重大事件。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秦王17年)灭韩开始,到前221年(秦王26年),前后历时10年时间,终于扫平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用武力削平天下后,因长期割据形成的地方差异依然存在。秦始皇以巩固统一为核心,以秦制为蓝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领域实行全方位改革,创立了一个规模空前庞大、统一的封建帝国。

毁誉参半始皇帝

客观地说,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空前绝后的大英雄。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真正意义上一统天下的猛人,是皇帝称号的创始者和发明人。他筑长城抵御匈奴对中原的侵害,征服岭南百越地区,修驰道沟通东西南北,统一度量衡、货币,简化和统一汉字......北筑长城和南戍岭南两项大功告成,就大体划定了秦帝国东到辽东,西至陇西,北抵阴山,南达南海的空前广袤、辽阔的疆域。

此时的秦始皇眼中无物,如日中天,同时狂妄至极,他有一句著名狂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和他预期相反的是,他的理想始终没成为现实,秦王朝只历二世(15年)而亡。什么“二世三世传于万世,传之无穷”,都是他一厢情愿罢了。

秦始皇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复杂历史人物。套用一句后世名言:誉之则为圣王,谳之则为暴君。

上不仁,下必暴

成为“始皇帝”的嬴政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严刑峻法,横征暴敛,无所不用其极。

秦始皇在横扫六合时,每灭一国,就命人把所灭之国的宫殿绘制图样,在咸阳依样画葫芦仿造一座。他还大兴土木,四处修建行宫别馆,仅国都咸阳周边400里内就建有宫殿270座,关中地区(今陕西关中平原)就有行宫300座,在关外有400座。

在秦始皇修葺的所有宫殿中,规模最庞大的当属阿房宫。阿房宫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它究竟有多大是难以确估的。史载,阿房宫仅前殿就大得惊人,东西宽500步(约700米),南北长50丈(约115米),可容纳万人。殿门用磁石制成,可防刺客偷携暗器入殿。殿门前排列没收六国民间兵器铸成的12金人(铜人),每个重24万斤。这项宏大的工程,必须常年征用数百万夫役,还没等到完工,秦始皇就暴毙沙丘,后来项羽率军入关中,为泄愤纵火焚烧阿房,大火连烧3个月仍未熄灭。

骊山大墓是秦始皇的另一项庞大工程。始皇刚即位,就下令在骊山为自己营造坟墓,秦灭六国后扩大修建规模,常年使用72万刑徒服苦役,绝大多数人都是一直修到其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阿房宫和骊山墓两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就强征精壮劳力140余万人,加上筑长城,戍五岭,修驰道,造行宫,以及无休止地兵役杂役,常年动用民力多达300余万。彼时的秦国总人口仅2000余万。光这几个庞大的工程就已经耗尽民力,就足以毁灭这个国家了。

彼时秦国的男丁基本全被征调服役,部分老弱及女子也被逼服役。沉重的兵役、徭役压得人民无法喘气,又加上横征暴敛,导致海内虚耗,民穷财尽。秦自孝公重用商鞅后开始奉行法家学说,所谓法家并非依法治国,而是急法尚刑,用严刑峻法恫吓、统治民众,所以山东六国皆称秦为“虎狼之国”。秦王扫灭六国后,继续推崇法家,他为人刻薄寡恩,戾狠残暴,用刑严酷,杀人如麻,使秦暴政达于巅峰。据记载,人民扬手犯法,投足触律,乃至手足无措,大批无辜者被当做刑徒送去服苦役,路上的行人一多半都是囚犯,死者相望于道。死于修长城、修大墓者难计其数。秦帝国成了人间地狱,百姓生活在恐怖中,始皇的残暴统治,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一直对暴秦恨之入骨的六国余孽(残余贵族)首当其冲,他们多次采用暗杀方式谋刺始皇;士人(知识分子)得不到重用,纷纷口诛笔伐,指责秦的苛政,广大百姓刚刚脱离战争苦难,本来衷心拥护统一,但秦法严酷、秦行暴政又引发他们开始思念故国,转而诅咒始皇早死,秦国速亡。

焚书坑儒消灭了百家争鸣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强烈不满,这些饱学之士纷纷以笔作刀指责始皇。已被任为丞相的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以打击士人讽议朝政之风,他给始皇上了一份咄咄逼人的奏疏,建议他将《秦记》之外的六国史书统统焚毁,全国民间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典籍也由官府收缴并集中烧毁。凡敢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地方官员知情隐瞒不报者,也和藏书者同罪。除秦博士掌管的藏书外,天下藏有《诗》、《书》等六经六艺且隐匿不交者杀头,以古喻(非)今者灭族,官吏若令下30日不缴、不烧即判刑,只保存医药、卜筮、农书等实用书籍不焚。秦始皇很快批准了李斯奏疏,随即在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展开了一场骇人听闻的“焚书”活动。

焚书并不能堵住天下士子们的悠悠之口,反而激起了他们更大的反抗,士子和百姓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议论更是遍布天下,屡禁不止。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御史赴各地严加追查,最后抓捕了460多人。始皇下令将这些人集体押到骊山的沟谷中,全部坑杀(活埋)。这些人中除少数方士(占卜、巫蛊之人)外,绝大多数都是儒生,所以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被后世称作“坑儒”。

秦之亡何其疾也

秦始皇是一个典型的双重性格之人物,堪称功劳盖世,罪恶滔天(功大过也大),历代以来受到史家的鞭笞,万众的唾骂。秦皇统治极其残暴,烧毁诗书典籍,严重破环了文化的传承;他坑杀议政的儒生、方士,钳制思想,阻断了自春秋以来形成的百家争鸣的良性学术氛围;严刑苛法,租役繁重;他大兴土木营造宫室、陵墓,耗尽了国力、民力;以及连年用兵,常备军竟达200余万,为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0%。广大民众负担沉重,痛苦不堪,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暴秦,人民及六国旧贵族此起彼伏的反抗导致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快速灭亡。

秦始皇死后不足一年,陈胜、吴广就在蕲县大泽乡扯旗反秦,天下纷纷响应。在项羽、刘邦的接连打击下,秦王朝仅仅存在15个春秋,就迅速房倒屋塌、灰飞烟灭了。

秦始皇是中国数千年来第一个有名的皇帝。后世对他的评价概括起来为毁誉参半。誉之者称他“亘古未有,千古一帝”;毁他者说他“肆虐异常,暴君之首”。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他有功有过,其首创并推行的秦政居然延续了两千多年,是所谓“百年皆行秦政治”,但“焚书坑儒”又使其人其事很难盖棺定论。

关于为什么要焚书坑儒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