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思客 刘振(清华思客牛振),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清华思客 刘振(清华思客牛振)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但是,沉默不代表无话可说。就像风车一样,提起它,我们可能不会想到用它来磨面粉,更多的可能是荷兰田野的乡土气息,或者是堂吉诃德勇敢冲锋的对象。楼里不会主动说,但是很多东西已经铺在砖、瓦、木、石之间了。如果我们愿意停下来,仔细审视和阅读那些我们“熟悉”的建筑,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我们并不熟悉,但却至关重要的东西。

比如我们熟悉的清华大学的“二校门”。作为清华的地标,几乎每个来清华的人都会在这里留下一张照片,记住这个简单朴素的名字。但是,这座建筑除了帮助人们实现“来此一游”的愿望,难道就没有别的意义了吗?当然不是,这个建筑不仅包含了清华的历史,还包含了欧洲文艺复兴建筑文化的经典内容。

清华大学第二校门

首先,你只需要稍微仔细寻找一下,就会发现第二校门后面的石头上有两个铭文3354“建于1911年初,1991年由校友重修”。1911年,第二校门初建。当时是清华的主校门。和清华学堂、同方系一样,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最早的一批新建筑。1991年,第二校门重建,在校友的支持下,后来被拆除的大楼几乎原样竖立起来。奥地利建筑师埃米尔西格蒙德菲舍尔(Emil Sigmund Fischer)于1911年领导了第二个校门和清华学校的设计。那么,当时菲舍尔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第二个校门呢?

其实菲舍尔并没有凭空发明一个新的设计,而是移植了一个已有的建筑元素,让它独立成为第二个校门。这个元素是西方建筑传统中非常常见的教堂立面。西方教堂主要起源于罗马的巴西利卡,是一种中间高而宽,两边低而窄的建筑。在古罗马,主要用于集会、交易和审判。基督教被确立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巴西利卡因其巨大的室内空间而被改建为教堂,从而奠定了一千多年来主流教堂建筑的历史原型。在第二个校门上,可以明显看到中间的拱门更宽更高,两边的拱门低了很多。这种明显的差异是巴西利卡正面的典型特征。二校门的文艺复兴特色主要来自于细节,比如——中央拱门两侧的两对立柱,这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将巴西利卡的正面与贯穿其中的圆柱结合在一起,是文艺复兴建筑的重要创举之一。实际上,15和16世纪的建筑师做了很多尝试来寻找这样的结合。巴西利卡属于古罗马的典型建筑元素,而柱式则是古希腊的典型建筑元素。本来就不是一个系统,很难和谐共存。但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来说,两者都是经典之作,所以他们希望找到一种理想的方式将两种元素结合起来。16世纪中叶,意大利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第奥在威尼斯的圣乔治马焦雷教堂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组合方式,即在大殿中央拱门的两侧竖立两对高度相同的柱子,既保持了大殿的大体轮廓,又使柱子形成了引领整体的贯通元素。此后,帕拉第奥的处理被视为典范,并被用于许多受欧洲文艺复兴影响的教堂建筑中。成为集庄重、典雅、圣洁、传统于一身的建筑原型。

威尼斯圣乔治教堂的正面

显然,费希尔的设计吸收了这一历史背景下的营养。当然,这不是盲目的选择,而是希望给清华这所新成立的学校以类似的价值。如果进一步分析校门设计的细节,可以看出建筑师更深层次的考虑。比如拱门两边的柱子都是托斯卡纳柱式的,源自罗马。16世纪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塞利奥认为这种秩序简单朴素,适用于防御设施,如营房、大门等。他还建议,这类建筑应该使用较厚的石材,这样建筑表面会更粗糙,质感对比更强。菲舍尔选择了第二个校门,这是塔门。虽然他没有用厚的石头,但很明显,他是在模仿石头的铺设,将砖砌体处理成凸起。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为了让校门看起来更加端庄坚固,这是古典建筑理论中“礼仪”概念的典型代表。因为这些特点,第二校门成为建筑系讲解文艺复兴建筑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案例。

塔干柱和砖细节模仿石头。

可能有人会质疑这种解读是否过于专业,不适合普通人。其实读建筑并不比读文章复杂。我们真的需要在阅读前学习一些词汇。建筑的柱、拱、飞檐、立面就是这样的词,有着鲜明的特点,也不难辨认和记忆。在阅读词汇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文章的内涵,作者可能通过词汇传达某种意义和价值。菲舍尔、帕拉第奥和其他建筑师也是如此。他们希望通过特定的建筑元素传达特定的建筑价值观,而这些建筑价值观指向了文艺复兴、罗马和希腊,指向了这些时代人们所铭记的艺术创造、知识传统和人文精神。这些精神不仅塑造了这座建筑,也塑造了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大学。

再好的书,如果我们不打开来读,只会沉寂很久。建筑也是如此。如果你不读书,那么它只是一个不知名的风车。但如果你有好奇心,愿意去揭示藏在石头和砖块背后的历史,你会发现一个神奇的世界。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用这样一句话精辟地解释了——“建筑是世界中的世界”。

作者简介

冯晴,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主任,《世界建筑》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现代建筑史、当代建筑设计理论、建筑与哲学、建筑教育和当代建筑批评。其基于历史和理论的学术批评得到了建筑师和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编写《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等教材,出版《在托斯卡纳的阴影中》、《评论与被评论: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的讨论》等书籍。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媒体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主任。

声明:本文由青峰老师授权。

这个网站是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一键举报。

更多清华思客 刘振(清华思客牛振)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