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格律诗韵律表(格律诗用韵规则),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格律诗韵律表(格律诗用韵规则)。

网友提问:

格律诗词中的那些韵律的标准是哪些古人规定的?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

问题是格律诗词中那些韵律标准是哪些古人规定的。那我们先了解格律诗词。

格律诗,也叫近体诗,起源于南北朝齐梁时期,成熟于盛唐。其第一要素是声韵,即韵律;第二要素是节律,包括平仄、对仗、粘连等。统称格律,指格律诗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

词形成生于盛唐,在唐代,也叫"长短句","诗余",兴盛于宋代。受到格律诗影响,不同的词有不同的格式,不同的格式有不同的词牌名,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词谱,不同的词谱,有不同字数和不同平仄格式的句式(二字,三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有不同韵律(平声韵和仄声韵)

格律诗词的韵律,不是由哪些古人规定的,而是经过数百年上千年一代又一代诗人们长期创作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凝聚了百代诗人的共同智慧。他们的智慧结晶,形成了格律诗词的韵律标准。而后来人在对唐诗宋词进行无数次反复吟诵研究,归纳出格律诗词的韵律标准。

我们通常用于参考的《平水韵表》《词林正韵表》就是后人从唐诗宋词中的用韵实例总结归纳出来的格律诗词的韵律标准。

如果我们要创作一首格律诗,最好要参照《平水韵表》来用韵,要创作一阕词,最好根据《词林正韵表》来用韵。

由于《词林正韵表》的韵部,要比《平水韵》的韵部宽许多,所以,一旦您写了几首词后再写格律诗,就要注意避免邻韵通押、平仄混压等忌讳。

补充一点,格律诗词,是世界所有语言中独一无二的诗体,汉语独有。把唐诗宋词翻译成任何一种外语,其文学艺术之美都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应该以中华文化为傲,为汉语自豪。多读唐诗宋词,通过多读多学多练,掌握格律诗词的写作技巧,也有助于从美学角度更好地欣赏世界文学艺术两大不可逾越的巅峰: 唐诗和宋词。

附上本人拙作两首:

七律–禅林绮语

欲达禅林野径深,翛然逸步胜登临。

山头似见金刚相,世上须怀菩萨心。

一念有生终有灭,万缘无古亦无今。

漫因尘土迷归路,善顺随风送好音。

《踏莎行–大暑》

节气轮回,时逢大暑。娇阳赫赫斜阳暮。纳凉消汗趁黄昏,雁河翻浪迷津渡。

万物衰荣,春秋积序。严寒酷热皆天数。人生逆旅贵心宁,翛然迎接风和雨。

其他网友回答

格律诗是初唐宫廷诗人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符合平仄格律的诗体。这种诗体和前朝最大的区别就是遵守平仄格律,当时为了和以前的诗相区别,称之为“今体诗”,格律诗迅速得到大部分诗人的认同,飞速发展,与不遵守格律的“古体诗”齐头并进,成为盛唐诗歌的两大扛鼎派别。

进入宋朝后,文人们开始大规模整理唐诗,自然不能再称之为“今体诗”,就改称“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一直沿用这个名称至今。

近体格律诗的规则只是个划分标准而已,遵守规则,就是近体诗,不遵守,就是古体诗,于诗意好坏并没有关系。那些写了古风一定要自称近体诗的,纯粹是无知加犟,和什么突破镣铐之类的毫无关系。

突破镣铐的诗,不叫格律诗就好了嘛。

近体诗格律是在初唐形成的,而且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变化。所以格律诗中的韵律标准是唐和唐以前的人制定的。

平仄关系

单句内平仄关系为关键位置两两相替,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二四六分明”。不管哪一首格律诗,五言、七言,在句内二四(六)位置的平仄一定是相反而交替存在的。五绝的基础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种交替;七绝的基础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同样在偶数位置的平仄都是相反的。

如果出现不符合这种规则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失替”。

相对

格律诗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在关键位置上必须是相反的。

出句平仄“仄仄平平仄”,那么合规的对句平仄必须是“平平仄仄平”,上下两句符合格律诗的平仄关系。

如果出现不相对的出、对句,我们称之为“失对”。

单句和平仄相对的诗句的平仄规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声韵学的发展已经大量出现,但是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声韵学家兼诗人沈约将“四声韵”用于诗歌创作,并迅速流行,创造了“永明体”。

所以,沈约是格律诗平仄关系的标志人物。但是这个时期还没有平仄,只有四声标注法。进入初唐,诗歌大盛,而四声标注法相对繁琐,所以在武则天授意之下,许敬宗修订韵书,发明了“平仄”概念,简化了诗歌标注法,为格律形成打下基础。

粘连

后一联的出句和前一联的对句的平仄在关键位置上要相同。

比如前面对句平仄是“平平仄仄平”,那么下一联的出句平仄就只能是“平平平仄仄”了,既保证了二四位置上平仄相同,又保证了出句仄收。

而没有遵守粘连的诗,我们称之为“失粘”。

唐诗失粘现象非常普遍,因为格律也是在不断完善之中,我们称这些失粘的半律体为“折腰体”——本来是首律诗,结果腰断了。

直到有一个叫元兢的诗人在他的《诗脑髓》中明确了换头的规则。其中单换头就是格律诗中的粘连。

对仗

格律诗除了平仄的“替、对、粘”,在律诗中还要求中二联对仗。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而“对仗”则是更加精致、明确的对偶。

将“对仗”形成规则的是大名鼎鼎的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他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有“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律诗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形成格律

格律的形成是无数诗人的共同成就,这其中的主要规则是以上几个人“沈约、元兢、许敬宗、上官仪”作为标杆制定。

但是综合成型是武则天时期的宫廷诗人,又以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为代表。

而真正集大成者,就是杜审言的孙子——诗圣杜甫。

其他网友回答

是那些喜欢诗词的古人定的吧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集体创作的,平仄调韵符合人的七情六欲,调节人的心理平衡。按照五情五志,喜怒悲思恐对应五藏心肝肺脾肾,相应五音宫商角徵羽。格律诗词都可以谱曲入歌的,本来就是用来咏念唱曲,抒情畅怀。

更多格律诗韵律表(格律诗用韵规则)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