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卖馒头(卖馒头致富),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创业卖馒头(卖馒头致富)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馒头成功人士的故事

一个最初只有十几名职工、固定资产不足万元的手工作坊式地方小型集体企业,在短时间内发展成如今拥有职工500余人、固定资产3000万元、年创利税500万元的国家中型企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奇迹发生在充满传奇色彩的红高粱的故乡——山东省高密市,奇迹的创造者——邱法林: 愿将此身化"彩虹" 1984年,改革的浪潮把年仅30岁的邱法林推向"潮头",他被任命为高密分析仪器厂厂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一位厂长。崎岖不平的厂区,杂草簇拥着几排低矮、昏暗、潮湿、简陋的厂房,十几名工人在懒散地踱步——这就是邱法林刚刚"领衔主演"时的全部"家当"。提起当年创业的艰辛,看到如今的辉煌,不到半百却已满头白发斑斑的邱法林总是无限感慨:"真是做梦也想不到。""不熟的馒头,蒸的是一口气"邱法林15岁进厂,从一名学徒工干起,先后担任了技术员、政工科长、副厂长等职务。当选为厂长后的第一年,他在企业内部进行了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大胆改革措施,使企业经济效益当年翻了一番,他也因此被评为该年度的"高密县百名改革者"。为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1985年,他实施"借梯上楼"和"借船出海"战略,主动与当时著名的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搞联营,利用联营厂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高密分析仪器厂开始在市场上谋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联营不是目的,关键是发展自己。站稳脚跟后,1990年,邱法林当机立断和上海终止了联营,开始了自己的创名牌之路。这一"联"一"断",尽显邱法林非凡的经营胆略和卓识。 对于邱法林这一招,联营厂曾预言:离开我们,高密分析仪器厂在市场上无法生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此时,邱法林的倔劲上来了。他说"不熟的馒头,蒸的就是一口气"。市场是企业生存的空间,产品没销路,企业没活路。诞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密分析仪器厂,由于产品一直未被列入国家计划,企业只能自谋生路。邱法林怎么也忘不了他带着销售人员背着第一台产品到用户那里,苦口婆心地劝说让人家留下先试用,用着好再付款的情景。那滋味,用邱法林的话说:"一辈子都忘不了。"为此,邱法林带领全厂干部职工卧薪尝胆,苦心经营。经过市场的摸爬滚打,目前,他培养并建立了一支60余人包括懂经营、善经营、会维修的"复合型"人才的销售队伍。向客户做出了"随叫随到,一年免费维修,终生保修"的服务承诺,采取不计经济效益的上门服务、定时的跟踪服务的措施,硬是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产品畅销到全国30个盛市、自治区,并远销东南亚各国,受到国内外用户的广泛青睐和好评。从求人买货、到产品逐步被用户接受开始上门购货,从最初的零星销售、到小批量,一直到现在的大批量装备、数种产品多次在国际国内招标中中标,邱法林和他的职工们付出了艰辛的代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教科文组织、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全国近一半的盛市卫生厅等不同单位组织的产品招标中都留下了他们夺标的身影。随着企业中标次数的增加,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高密分析仪器厂的"彩虹"牌产品,在用户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企业开始了第一步腾飞。1988年高密分析仪器厂跨入省级先进企业行列,同年被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为"国家二级计量单位";1993年被山东省命名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1996年企业被晋升为"国家中型企业"。1999年成为高密市第一家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2002年又顺利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2000版的换版及转版审核,企业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持续改进及取得的质量成果得到审核和认证中心的充分肯定。 "质量重于泰山" 产品是企业的生命,是效益,是职工的饭碗。回想创业之初,因为企业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厂,用户说他们"小庙出不了大神"。正因为这些,使邱法林鼓起了勇气。他认为质量是人干出来的,声誉是人创造的,环境是人改变的。他从不断强化干部职工质量意识,完善一系列质量管理制度入手,建立了"纵到底,横到边"的质量管理体系,使产品从点到面形成质量网络控制,同时健全机构,完善检测设备。经过努力,他们的产品出厂开箱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职工们时刻牢记"质量重泰山,品质绘彩虹"的工厂质量方针。1999年,他们企业在同行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品饮誉国内外市常有些产品先后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国家级新产品,多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随着企业知名度的提高,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第四次会员代表会在高密分析仪器厂召开,他们以令人信服的贡献入选分析仪器学会理事会,并被与会专家、教授誉为"本行业的后起之秀",震惊了整个分析仪器行业。 斗转星移。"老大哥"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已风光不在,并入上海分析仪器总厂,而现在的高密分析仪器厂已是中国分析仪器专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工商银行AAA级信用企业,高密市A级纳税信誉企业,首批诚信单位示范企业。现在,上海分析仪器总厂主动与他们这个当年的"小弟弟"提出产品联营。诚如邱法林所说:"我们要是不抓质量,能有今天吗?""我的办公桌在市场"为了获取市场第一手资料,从而及时、准确地做好决策,邱法林把办公地点放在了市场上。一年出差多达250天,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长期的拚搏、超负荷的运转,使他的健康受到了威胁。1996年12月,他终因胃部大出血病倒在去上海的出差途中。然而,在医院里只住了10天,他又带病投入到他所钟情的事业当中。回厂后,干部职工又看到了一个精神抖擞的他。在职工眼里,他永远那么精力充沛,仿佛不知疲倦。有职工加班,他总是到厂,他说要和职工同甘共苦;每天早晨他提前半小时到厂,他说要迎接职工上班;下班他总是最后一个走,他说要看着职工平平安安回家。在日常工作中,他说"要求职工做到的,我们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全厂要做到"一级领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严"。工作中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谁违章就处罚谁。一次,他对一个副厂长未经请示,擅做主张,给厂里造成损失提出严厉批评,甚至摔坏茶杯,然而这位副厂长心服口服,事后还说:"我并不是那种不批不长进的人,但是如果邱厂长不批评我,我心里还不踏实。"而邱法林对自己的要求简直可以说是"苛刻"。职工因厂规厂纪发生问题本是分管厂长的责任,按规定他不该受罚,但他认为是自己没教育好职工,按规定分管厂长扣50元,他却双倍扣罚自己。为此,职工跑到他面前再三道歉,说:"厂长,就是为了你不再跟着受罚,我保证不再违犯厂规厂纪了。"在企业经济指标承包中,他把完成任务政府奖给他的4万多元钱全部发给了干部职工。他说"干企业,靠的是大家齐心合力,并不是我个人有什么三头六臂。"提起邱厂长的办公室,职工们都非常有"意见",说那太简陋了,不仅没有进行必要的装潢,就连起码的空调设备也没有,根本就不像是一个企业老总的办公室。对这一点,邱法林倒很有自己的见地。他感慨地说:"我如果装上空调,自己确实是很舒适,但是那样职工们是冷是热我就感觉不到了。一个感觉不到职工冷热的企业负责人,怎么能够与职工心贴心的交流呢?又怎么能够带领大伙取得成绩呢?"可是,大家这一次却没有听他的意见,在他去远方出差的时候,股东们凑钱给他安装了一部空调,成为他办公室惟一的一件现代办公用品。事后他一直把这件事挂在心上。"人家给我一束阳光,我不会独自灿烂,我要把这束光以加倍的能量返还给我的职工们",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时刻以更加抖擞的精神干好每一件工作,成了他的座右铭。职工们说:"他身上有一种特别的人格魅力,我们愿意跟他干。""竭尽全力,当好职工的好后勤"邱法林常说:"对职工讲100句大道理,不如为他们办一件实事。"公司有近百名销售人员和新产品开发人员,他们长期出差在外,很是不易。邱法林就要求留守经营人员要主动地关心照顾他们的家庭,把公司分给他们的烤火煤拉回家,为他们封窗、买菜、割肉、灌气等。其中,有12人的妻子所在企业效益不好,经邱法林积极做工作,这12名家属的企业都给他们缴着养老保险,而他们可以不上班,彩虹公司则每月发给他们300元补助。处在这样一个温暖和谐的氛围中,销售人员想的就是拼命工作,为企业分忧。对销售人员这样,对其他干部员工也是如此。该厂职工马兆远,家境贫寒,母亲病重住院,邱法林多次到医院探望。老人在弥留之际拉着邱法林的手说:"我把儿子就托付给你们分析仪器厂了。"老人去世后,邱法林俨然成了小马的家长,为他找了对象,操办了婚事。技术厂长肖学谋跟妻子两地分居,多年来,两地奔波,很是辛苦。邱法林便代表单位和他一起多处联系,从而结束了他俩牛郎织女般的生活。每年腊月二十五六,该厂都要向每一个职工家属发请柬,集中开一个"家属座谈会",向职工家属们汇报一下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分析仪器厂职工有“七不愁”:双职工住房不愁;单职工住宿不愁;职工就餐不愁;逢年过节,职工"菜篮子"不愁,厂里把过节物资置办齐全,分发到人;职工子女上学不愁,厂里出面跟校方联系,尽量满足职工子女择校的心愿;单职工农收农种不愁,每逢此时,厂里派车派人为他们抢收抢种;职工生病住院不愁,特别是对退休职工,厂里一直执行着比较宽松的医疗报销制度。职工无限感慨地说:"我们想到的,厂长比我们想得还远;我们想不到的,厂长也为我们想到了。"2003年元旦后,邱法林收到一封信,是本厂职工写的——"今天才知道您的头发是染的......您为厂子操碎了心,熬白了头......请您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信没有署名。邱法林读完后,这个刚强的男子汉第一次失声而泣。正是职工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高密分析仪器厂才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十几年创业,奋斗与艰苦相伴;十几年拼搏,光荣与汗水同行。邱法林荣获了一系列荣誉称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潍坊市优秀厂长"、"潍坊市尊师重教先进个人"、"高密市优秀党员"、"高密市优秀政工干部"、高密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高密市八届、九届、十届政协委员等。然而,职工们说,这些荣誉,远不及邱厂长的付出和贡献。

刘会平的创业经历

17岁那年,初中毕业的刘会平随一位油漆工师傅远走山东谋生计。母亲一直把他送到二十多里远的长途汽车站,一边抹着眼泪整理着他身上褶皱不堪的衣服,一边嘱咐道:“你要做一行爱一行,以后走到哪也好有个手艺。”

到了山东后,刘会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馒头,跟十多个人住在一个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因为一个多月才能进一次澡堂,大家身上都长满了疥疮。冬天里,有时不得不顶着大雪在室外洗澡,头发上都结了冰条。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刘会平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生存的艰难。

这种难民式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多。刘会平不甘心一辈子这样平庸下去,1995年初,他向师傅提出了辞职。那个年月,跟从师傅远走他乡谋生的徒弟是不可以离弃师傅的,否则就会被扣上“背叛师门”的帽子。望着归来的儿子,父母怒火冲天。亲朋好友们也都认为他是一个不争气的孩子。

全家气愤过后,决定再把刘会平送出去学手艺。就这样,刘会平又跟随一位老师傅学做面点。起初,刘会平很庆幸,饮食至少不成问题了,没有想到。面点工比做油漆工更累。每天晚上十一二点才能睡觉,凌晨两三点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灯光中发面、和面。那段时间,美美地睡上一觉是刘会平最奢侈的愿望。渐渐地,刘会平适应了高强度的作息时间。也从此喜欢上了面点。并从中学到了不少面制品的专业知识.现在回想起那段艰辛的岁月,刘会平充满了感激之情,。那些磨难,让一个少年培养了坚韧的品质,让他从中受益无穷,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每天中午生意高峰期过后,员工可以小盹一会儿。自幼喜欢读书的刘会平便将这个空挡时间全部用来泡书店。

附近有好几家书店,刘会平常去的那家叫“傻嫂书店”。老板傻嫂在店里开了一个免费阅览室,放着一些自己订的报刊,还提供小凳方便顾客坐着读书看报。“这不是自断财路吗?即使赢得顾客的好感,但顾客们看完了书,谁还肯出钱购买呀?”刘会平刚光临“傻嫂书店”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去的次数多了,他惊奇地发现这家店的生意非但不差,反而很好,已经在这里混得很熟的他便向傻嫂讨教。傻嫂笑了笑说:“你也与他们一样以为我吃亏,是不是?不错,有人看了我的书后,便不肯掏钱买了.但大家来阅览室溯览的次数多了。总会碰上自己喜欢的一本,就会从我这里买回去。这样买书。读者不会感到后悔,自然对我的店产生好感。下次买书,他还会再来。如此,我就拥有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客源。事实上,我今年的生意比去年好多了,我的‘吃亏’不是有了回报吗?”

“傻嫂书店”让涉世尚浅的刘会平深受启发!也就是那次对话之后,刘会平对生活中的吃亏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他在心底暗暗发誓:等有一天。自己也要开这么一家既赚钱又赚口碑的店。 1998年,在面点行业初学小成的刘会平听姐姐介绍说上海的饮食生意好傲,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果断地背起行囊,怀揣着借来的几千元钱只身踏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车。

年仅19岁的刘会平刚从火车站出来时,顿时蘩了:眼前高楼林立,一派繁华,这么国际化的大都市,能容下自己的小包子吗?

大热的六月天,刘会平踩着破旧的自行车到处寻找门面。一天,他路过遵义路的云雾山菜场时,一块“出租”的牌子引起了他的注意。熙熙攘攘的人提着菜篮子从这里经过,卖早点的摊头依次铺开。刘会平大喜,联系到铺主,“这个地方我要定了,你留给我!”为了防止别人抢先“下注”,他把身上唯一值点钱的手表交给了对方,作为定金。两天后,刘会平的馒头店开张了。

由于对上海人的饮食习惯不甚了解,刘会平的生意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每天营业额不过200元,而摊位月租金却要6000元。两个星期后,刘会平只好关掉了店铺。面对创业失败的残酷事实,血本无归的刘会平走在高架桥上,看到桥下如潮的车洗,情绪低落到极点。不远处一家音响店播放的音乐飘进了他的耳朵里。“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这首激荡人心的歌曲。让刘会平热泪盈眶。

在江苏打工的姐姐听说刘会平在生意上遭到了挫败,专程赶到上海,拉着他的手说道:“做生意哪有不尝点苦头的,鼓起勇气,姐永远支持你!”说着,她从包里取出4000元钱塞到刘会平手里,“拿着,继续搞,不够回头姐再想办法。”

那时,生煎店在上海火爆一时,于是刘会平也跟着开了一家。然而,好景不长,出于对健康的考虑,上海吃生煎的人逐渐少了,店铺的生意便萧条了起来。初步积累了一些资本的刘会平不甘心维持现状。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在上海几个月的经历让刘会平发现,一杯豆浆在通常情况下卖五毛,但在“永和豆浆”却能卖到五元!之后,刘会平天天逛城隍庙,那里正是上海各式特色小吃的汇聚地。他反复品尝、琢磨上海人的口味,想在以饮食讲究著称的上海开出自己的特色店。他意识到,只有拥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上海站住脚,才能卖出自己的风格来。

经过一番调查,他总结出虽然大大小小的面食店五步一家,但在经营和制作上各有不足:小摊位虽然价格便宜,但卫生条件欠佳;大店面为图效益。采取机器拌馅,味道不够可口。大店面和小摊位的缺口,让刘会平信心倍增。

2001年3月,刘会平在黄浦区的繁华地段开了一家“刘师傅大包”,他托朋友在一个知名餐厅请来了一位在上海工作多年、熟悉上海人口味的大师傅。经营花样多且价格适中的各色包子,不知不觉,排长队买包子的人群成了刘会平店前一道别样的风景。

好景不常,很快,“刘师傅大包”周围陆续开了几家包子店,对刘会平的生意形成巨大的威胁。有了开生煎店的教训,刘会平明白,如果自己不力求改进,最终又会关门大吉。

就在大家埋怨老板“自找苦吃”的时候。刘会平的包子在一点一滴的改进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皮薄:外皮轻薄,入口即化;馅大:馅肉丰厚,细而不腻。汤浓:纯正浑厚,滋滋入味。

面对关于成本上升的质疑,刘会平很快用事实做出了强有力的回答。经改进之后,生意发展的速度很快,不多久便开了几家分店。每个店高峰的时候都是每五分钟出两笼包子,50个包子5块钱,净利润也就是一分钟一块钱,像这样的高峰期每天至少五六个小时。按照刘会平的包子利润计算法,一个店一天就可以进账三百多元。一个月就是好几万。“原来,包子也能做成大事业!”刘会平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2003年,就在刘会平的生意热火朝天的时候,一位白领的话带给了刘会平新的思考。“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拿到办公室。同事吃着蛋卷饼干,我都不好意思把包子拿出来,还得偷偷摸摸地在外面吃完以后再回到办公室。”

一语惊醒梦中人!针对上海人追求时尚、具有海派心理的特点,刘会平决定把自己的包子店打造成品牌连锁店,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去赢得时尚消费者。于是,“巴比馒头”(在南方,包子被称为馒头)应运而生。在上海给包子取名注册商标,这还是头一遭。刘会平斥资建成了上海最具规模的无尘全封闭馅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严格控制馅料的质量,每天用冷柜车把馅料送到各个分店,保证每个店都用上新鲜一致的馅料。

为了保证“巴比馒头”的口味纯正,刘会平严格控制馅料的供应,以保证当天的馅料当天用完,当天的食品当天卖完。有一次,各分店都把预计好的馅料做成了包子.估计到下午五时基本上就能卖完。没料到当天下午突然下起了一场暴雨。各分店都剩下了近千只包子,

员工把这些尚未进笼的包子放进冷柜,准备第二天拿出来再卖。

刘会平了解情况后,马上让各分店把当天剩下的包子收起来,统一倒掉销毁。有的员工不理解:“这样倒掉不是太可惜了!”刘会平对那些员工说:。虽然不会有什么卫生问题,但是经过冷藏的和新鲜的比起来,口感肯定不一样,顾客一吃就能吃出来。为了保证‘巴比馒头’的口味,损失这一点其实不算什么。”员工们被刘会平说得心服口服。

刘会平在生意上倾注的巨大成本和心血,使“巴比馒头”在上海逐渐成为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并且得到了包括白领在内的广大消费者的良好口碑。

快到2004年年底的一天,刘会平突然接到一个投诉电话,对方满口怒气,称被“巴比”骗了。原来有人打着“巴比”的旗号四处招商,向有加盟意向的人收取高额的加盟费后,却不兑现相应的承诺。

性格温和的刘会平被激怒了,将骗子告上了法庭。一石激起千层浪。上海各大煤体争先报道.官司打得热火朝天。刘会平据理力争,最终取得胜诉。经过铺天盖地的“免费广告”宣传,“巴比馒头”在上海几乎是无人不晓,请求加盟的人也络绎不绝。

目前,刘会平旗下已经有54家上海加盟店和17家沪外加盟店,下一步他准备把加盟店开到日本去。如果“闯摊”成功,“巴比馒头”还会走向欧美市场,与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一决高低。

一位专门研究过刘会平的“馒头经”的经济学者总结道:“刘会平能把包子卖出品牌,卖出巨额财富,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但在奇迹的背后不难发现,他的每一次改进,实际上就是吃亏、吃亏、再吃亏,然而,正是他深刻透彻的‘吃亏哲学’,帮他铸就了今日辉煌的成就。”

在2005年“上海国际多项博览会上”,“巴比馒头”获得两个金奖、一个特等奖。刘会平也被誉为中国的“馒头大王”。

摘自《交际与口才》2006/12

励志创业小故事10个

中国已经进入了小本投资创业时代,小本创业使得中小投资者的梦想成真。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励志创业小故事10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故事一:摩托车果汁店

佛山的王先生是个不折不扣的摩托车迷,他当初想出开家以宣传“摩托车文化”为主题的果汁店,主要是想给佛山的摩托车队一个“落脚点”,同时,吸引四面八方有着共同爱好的“骑士”来交流、消费。为了让广大车迷找到“归属感”,老王的果汁店墙上,贴满各地车队活动时的照片、各种有纪念意义的车牌号,同时,餐桌旁还摆放着很多汽车、摩托车爱好者的杂志,供他们翻看。王先生的产品定价都在5~10元左右,符合本地人的消费水平,因此这家果汁店不仅吸引着摩托车迷们,也吸引着来往的行人。

小故事二:彩绘冰棒棍无本万利

谁会在意一根被丢弃在垃圾箱里吃过的冰棒棍呢?然而在北京南锣鼓巷的一家小店里,记者惊异地发现,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废弃冰棒棍经过妙手彩绘,竟然变成了令人爱不释手的手机链、小挂件和装饰品,它们售价从15元到80元,虽然价格不菲,但是不少年轻人纷纷解囊。彩绘出这些冰棒棍的“那小鱼”工作室选择的题材是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和场景,北京小吃、广州小吃系列,豆汁、冰糖葫芦这些具有久远历史的小吃在冰棒棍上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同班同学”系列则用冰棒棍上青涩的男孩女孩形象触动了人们的“同学情结”。

小故事三:这份报纸只为你服务

23岁的英国女孩丽贝卡创办了英国首家个性化报社“你上报了”有限公司。在这张“私人报纸”上,刊登的不再是其他报纸上所登的那些肩负着社会道义的传统新闻,而是纯粹属于个人的消息。客户们不仅能把名字等个人信息刊登在报纸上,还能把个人的新闻故事、照片登在头版头条。除了有圣诞节、生日庆祝等普通主题,更多的是年轻人喜欢的搞怪内容。这种“比那些平民真人秀更能吸引年轻人,帮普通人轻松实现明星梦想”的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青睐。目前,该公司每周能印刷出一万份客户们预订的报纸,月营业额达到了45000英镑。

小故事四:“互助求职”带来新商机

眼下,不少大学生为了找工作,不惜在全国各地奔波,他们中间流行一句话:“在家靠朋友,在外靠互友!”“互友”是一个网络,加入“互友”的人,可以为这些异地求职的大学生安排食宿,帮他们搜集各种招聘信息,甚至陪逛招聘会,如果他们自己到外地求职应聘,也将享受“同等待遇”——这就是最新兴起的“互助求职”。创立这个网站的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届毕业生刘柏龙告诉记者,随着“互助求职”概念的风行,网站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有八千多名注册互友,每天在线三千多人。他开始和一些企业合作招聘,然后向企业收取一定的费用,来维持网站的运营。

小故事五:“寄卖小屋”淘金校园

小康和小刘是天津某高校大学二年级的女生,不久前,两人以“丁晓暖”的名义在学校的贴吧里张贴“寄卖小屋”开张的帖子,上面明确说明,同学们手中各种各样闲置的书籍、日用品都能送到“寄卖小屋”出售,价格由卖主自己定,成交后她们收取10%的佣金。“目前我们最主要的客户就是大三、大四的师兄和师姐,他们在学校生活的时间长,身边的闲置物品肯定不少。”小康说,将自己没有用处的物品转让给其他人,循环利用,环保又经济实惠。

小 故事六:开手机电影吧月入三万元

手机电影吧,就是将电影转换为可以在手机上看的格式,然后将这些电影卖给消费者的场所。大学生苏丹青是个标准的电影发烧友,为了解决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光顾电影院、租盘不容易租到最新电影等问题,她的手机电影吧正式开张了。为了吸引顾客前来,她把每部影片的价格压得很低,每复制一部影片为3元,办理月卡、复制20部为50元。除此之外,苏丹青还通过正规渠道批量购买正版电影盘,不仅使自己拥有最新、最全的电影,而且降低了购买成本,她还升级了电脑的硬盘,用来存储更多的经典电影。此外,她还与婚庆公司合作,将婚庆视频也压缩成手机电影,并设有SD卡配套影片出租、销售等业务。

小故事七:把寂寞变成好生意

2007年,郭家齐坐在台北车站前的星巴克,窗外人人擦肩而过,也许这辈子再也不会相遇。突然,他像被苹果打到头:如果有个网站让大家记录今天去了哪里,也许回家上网,会发现彼此下午3点曾在同一个地方。一个月后,他开始架设想象中的网站。这个命名为“地图日记”的网站有点像群体博客,他与“谷歌地图”合作,以地图为主轴,网友依照不同的地点写上日记、放上照片。例如在这个网站上输入你家住址,会出现你家地图,并有住在周遭网友的文章。不用说,这个网站拉近了都市里冰冷疏离的邻里关系。不到一年,网站每天便拥有数十万浏览流量,每月广告营收十几万元。

小故事八:定制你喜欢的手工产品

重庆江北观音桥新世界百货二楼一辆花车前,不少女孩子围着挑选小饰品。此时,一个大眼睛女孩正在柜台后聚精会神地穿针引线。普通的布和平常的.彩线,经过她的一双巧手便有了生命。这里就是“猫殿下”完全手工创作工艺站,而这个名叫贺友直的女孩,就是老板兼售货员。尽管这样,这个小小的手工创作工艺站依然人来人往,生意兴隆。“猫殿下”里的所有商品,均由贺友直和她的几个朋友亲手缝制。不完全齐整的手工针脚,却能让每一件作品都生动起来。一般顾客只需要直接给贺友直来个电话告知:我想要一个手工的化妆包,希望过几天能拿到。在约定的时间,一个按顾客喜好特制、独一无二的化妆包不用上柜台,就一准交到买家手里。

小故事九:馒头当家快餐店

郑州商人赵公民最近在郑州东三马路开了一家名为“谷味多”的馒头快餐店。在谷味多店里,记者感受了一把馒头快餐的新鲜,馒头像汉堡一样整齐地摆放在食物架上,透过玻璃窗能直接看到厨师们在工作。赵公民介绍,谷味多的馒头主要以谷类杂粮为主,有黑米、高粱、胡萝卜、蔬菜等二三十种口味,馒头的所有原料都是按照绿色环保标准采购,非常受年轻人喜爱,顾客年龄多在20~40岁。

小故事十: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时,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我的成功都看得十分自然和顺理成章。时刻长了,他发现,在国内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我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我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

之后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正因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正因上帝赋予你的时刻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亚汽车公司的总裁。

感悟:其实不光是当时的韩国人,许多中国人一样存在把取得成功的困难过分夸大的嫌疑。这跟小马过河一个理儿,是深是浅一试便知。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重要的是你要用心去做,并且全力以赴。

馒头店创业故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致富经馒头创业、馒头店创业故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更多创业卖馒头(卖馒头致富)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