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奴儿干都司是什么机构(奴儿干都司的历史意义),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奴儿干都司是什么机构(奴儿干都司的历史意义)。

明代一共设置过十九个都司,而奴儿干都司是在这十九个都司中最特殊的一个。

奴儿干都司设立于永乐七年,也就是公元1409年,但仅仅存在了二十五年,在宣德九年,也就是公元1434年被撤销。

明朝之所以设立奴儿干都司,是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奴儿干都司所辖区域东至大海,东北至库页岛,西至斡难河,南及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只可惜后来对很多领土失去了控制。

连当年奴儿干都司治所所在地奴儿干城,如今都已经是俄罗斯的领土,改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蜕变成了一个人口只有两万人的小城镇。

实在是可惜。

为什么叫奴儿干都司这个奇怪的名字呢?

这是因为奴儿干都司治所,也就是相当于首府就叫奴儿干城,后来干脆就以这个名字来命名了。

奴儿干城始建于元朝,也曾经作为元朝的征东元帅府,元朝以此为基地,是准备跨海进攻日本的,只可惜后来失败了,否则历史将被完全改写。

要说这奴儿干都司的建立,就离不开明朝第二任皇帝——永乐大帝朱棣。

朱棣十分崇尚“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且也不是“光说不练假把式”,在他夺得帝位后,不仅把首都从南京搬到北京,还亲力亲为多次御驾亲征,追击元朝的残余势力。

在打败了蒙古余部后,朱棣就意识到如果只是暂时打败了蒙古骑兵而不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他们迟早会反击,搞不好还会打回北京去。

而且东北地区有女真族等给少数民族,如果不加强管理,也容易引起民族矛盾。

于是朱棣就想到了一个绝妙点子:在北方、东北建立军事根据地。于是在奴儿干都司就带着这样的任务应运而生。

朱元璋时期,明朝已经先后在东北地区建立了辽东卫指挥使司、定辽都卫指挥使司、辽东都指挥使司,并且建立了大量的卫所进行管理,这也为朱棣建立奴儿干都司创造了前提。

到了永乐七年,明朝在东北各地建立的卫所已经达到了一百三十多个,为了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迫切需要一个级别更高的机构来进行管辖。

于是明朝以奴儿干城为首府,建立奴儿干都司,最鼎盛时期下辖四百多个卫所。

前面说到奴儿干都司是在十九个都司中最特殊的一个,是因为他的使命特殊、管理体制更特殊。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正式设立的管辖机构,但是管理方式以及权限却与普通的都司有很大的不同。

对当地的女真等少数民族,奴儿干都司并不强制他们移风易俗,甚至采用“因俗而治”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充分尊重女真等少数民族的习俗,给与他们相当大的自主权。

首先是不改变女真等少数民族固有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及生活习惯;

其次也不改变他们的风俗习惯,还是按照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来;

第三也不强迫女真等少数民族改变或者放弃宗教信仰。

甚至是奴儿干都司下辖的羁縻卫所等机构中的都督、都指挥使、千户、镇抚等官职,也统统授予了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

这就是奴儿干都司与别的都司的不同之处,对少数民族充分放权、自己管理自己,所以奴儿干都司与羁縻卫所名为上下级管理关系,但实际上奴儿干都司压根管不了这些羁縻卫所的具体事务。

奴儿干都司的日常任务就是对下辖个个羁縻卫所进行巡视,确保不出事就行。

但是,放权自治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管,毕竟奴儿干都司是正儿八经的国家编制的单位,如果这些少数民族有造反、图谋不轨、违法朝廷律法等行为,这还是要管的,一律处罚,绝不姑息。

至于奴儿干都司为什么只存在了二十五年,在宣德九年被裁撤,这是因为明宣宗的治国之道与永乐大帝朱棣不同。

朱棣崇尚武力,积极扩张,扩展领土;而明宣宗喜欢休养生息,不喜欢打打杀杀,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放弃了永乐大帝对外扩张的方针政策。

明宣宗觉得东北太过于寒冷,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常年派几千几万士兵在那里纯粹是浪费国家粮食,于是干脆就在宣德九年把奴儿干都司这个机构给裁撤了。

但并不是说撤了奴儿干都司,明朝就不管东北,就放弃东北了,这些个女真等少数民族把持的羁縻卫所仍然存在,仍然听命于明朝政府,听从于辽东都司的管辖。

直到明朝万历中后期,明朝国力日渐衰退,对东北少数民族的控制大不如从前,奴儿干地区彻底成为了松散的自治部落地区;再到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后金政权,明朝也失去了对奴儿干地区的控制。

但不管怎么样,这段时间奴儿干地区都是在中国的管辖范围之内,可是到来十九世纪末期,由于清政府腐朽不堪,对列强作战屡屡失利,奴儿干城被割让给了沙皇俄国。

这才是最为可惜和可悲的!

奴儿干都司没有裁撤,是内迁。因为奴儿干城太远了,派去的人的花费都得辽东运过去。我查了明英宗实录,还记载着奴儿干都司官员的任命记载。

看看,不单单有任命。还是有俸禄的官员呢。

更多奴儿干都司是什么机构(奴儿干都司的历史意义)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