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生门》有感(罗生门每个章节的读后感),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读《罗生门》有感(罗生门每个章节的读后感)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读《罗生门》芥川龙之介:日本近代文学大师,终年35岁。用这样伤感的引子做开头,我有些不地道,但比起他传达给我的,我是手下留情了的。这位文学大师,有“鬼才”之称,我觉得

读《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日本近代文学大师,终年35岁。

用这样伤感的引子做开头,我有些不地道,但比起他传达给我的,我是手下留情了的。

这位文学大师,有“鬼才”之称,我觉得形容的恰如其分。他的文字细腻而敏感,人物的心理刻画与情景铺设都拿捏的非常精致,对的,我用的是“精致”,这是肯定大师的“才气”咧。而“鬼”更合适于字面解释,他的才气给人一种消沉,压抑,悲伤的感觉,容易使人降低负能量的免疫力。这话一点偏激哈,看客不必听信,个人感觉不足以讨论,再说,以下小说中自带美好的一面往往会拍打偏激人可爱的大脸(不错,说的就是我)。

如有看客没有读过《罗生门》这本书的,我先简单啰嗦一下比较经典的几篇短篇小说。

《罗生门》是由十来部短篇小说合集成的一本书,都是出自芥川龙之介笔下,但因译者不同,所以读来的感觉也不一样,鲁迅先生译的《鼻子》与《罗生门》,是以白话文的形式来讲述故事,言辞犀利,语法幽默,读来快意的很,不过比较糟糕的是,挺烧脑细胞的。如果你看书时不思考,我打赌,你一定会拿此书去做开屁股的厕纸(假如你刚好没有手纸的话)。

《鼻子》比较有趣,(至于怎么个有趣法,建议自己看,目前我脑细胞已经瘫痪了一半,没办法用精准的语言来表达小说精彩内容)话说有一座寺庙,寺庙里有一个长鼻子僧人,鼻子长到过了下巴,吃斋饭都需要弟子用棍子挑着,所以众人眼中他是异类,不免嘲笑不断,僧人寻找着可能有和他一样的人,结果当然是失望的,他便改变想法,想把鼻子缩短成和正常人一样的。机缘巧合真有这种方法,于是在其弟子一连串折磨的折腾下,僧人的鼻子成功缩短了,岂知,鼻子缩短后的僧人,面对的是更多嘲笑,他不明就里,又期待自己变回长鼻子。文到此处就结束了,想必看客们已明白其义了。

《罗生门》与《竹林中》讲述的则是利己主义的横行,这两篇小说,是剥开人性善恶给你看,却不直接告诉你。小说描写的晦暗且压抑,让人读来一边愤悯,一边惭愧。 包括《地狱变》《河童》,都描绘的太过残忍,残忍是对作者说的,因为他对自己够狠。别人的欲望,倒使他不甘,所以《河童》这篇小说结束后,芥川龙之介也就自杀了。

如果一直这样介绍,估计都不会有人愿意去看他的书了。俗话说恶的反面是善,丑的反义词便是美了,为什么会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的话呢?因为一本书的价值岂是三言两语的片面之词就能概括的,芥川龙之介是一边揭露又一边向往的,所以他的文字里面也是有爱有美好的,比如《地狱变》的父女情,主角“良秀”不管性格何等古怪,可他的女儿是极为孝顺的,他亦爱他的女儿,在艺术与女儿不能兼得的时候,他选择成就一个伟大,但是成功之后他便自缢去地狱寻找女儿去了。《父》里的父子情,中学生“能势”如何看不上他的父,他的父亲却为了看他一眼而跑到火车站,站在远处的观望,有时候不打扰便是爱了。

说这样多,其实我的读后感还一句未与各位看官讲。我引用译序中一段话吧,“他越接触社会,越憎恨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他虽对现实不满,却不肯放弃既有的生活方式。”说的便是我读后的感觉了,不好意思,我是因这句话而中毒的。

芥川龙之介的文章有种“毁灭性的美”,当然这句话是借用《地狱变》的译者文洁若先生的,不止是芥川龙之介,什么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就连我许久前喜欢的村上春树,他们的文都感觉晦涩的很(不是指全部)。当然,这种美我欣赏不来,但也没有到排斥的地步,好在我自身排毒性免疫力强,可以过滤掉我不需要的东西,此番读后,来加些感悟吧:我们都会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舆论他人,要求他人;却不自知,他人同样在舆论我们,要求我们。去剥开别人善恶的一面时,就好比着火时看热闹的心情,当剥开自己善恶一面时,我们会跳脱地逃开。欲望与利己主义的程度,才是驱使人性善恶的根源。

更多读《罗生门》有感(罗生门每个章节的读后感)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