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德国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史),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海涅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德国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史)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纵观近代欧洲哲学,德国的哲学天空繁星点点,对整个西方思想影响很大。那么,这个产生了路德、康德、歌德的国家,怎么会走上邪恶的法西斯主义道路呢?这种思想的进化史是怎样的?

对此,一些保守派将这一原因归结为“理性”。他们认为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是由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引起的(即使这一点仍值得商榷),当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光辉也曾照耀过德国。既然“理性主义”造成了法国的中央集权和砖头摩尔的灾难,那么德国的法西斯灾难也必然与之密切相关(如康德哲学)。事实上,这种观点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基本上是想当然的。

本文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德国纳粹思想的来源。

就其结论而言,德国的纳粹主义并非来自理性主义哲学,而是其对立面——保守主义。

01.第三帝国——年轻保守派的呼唤

至于魏玛共和国为何被纳粹取代,近年来保守派的声音很普遍:魏玛共和国太弱,无法保护自由,所以被纳粹夺取;但是,它忽略了一个事实,纳粹本身就是德国保守主义的极端延续。

随着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德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18年11月28日,普鲁士最后一位国王、霍恩索伦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威廉二世向全世界发布诏书,宣布退位。从此,德意志第二帝国退出历史舞台,德国进入魏玛共和国时代。

魏玛共和国在世人眼中毁誉参半,虽然这个zf是按照英国宪政模式建立的,以自由主义为诉求,具有议会-zf-司法三权分立的标准架构。但是是弱zf。它的弱势其实是由于它的政治家主要来自旧帝国时代的文人,而这些人并没有太多实际的政治经验。但在保守派看来,它的弱点来自于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标准的自由主义。例如,宾格勒认为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多党议会制度等概念。不过是英国的一套把戏,根本不适用于德国。

因此,当时的德国保守派要求从根本上否定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以行动主义和信仰取代纯理论,以权威和纪律取代软弱和萎缩,以英雄主义信仰取代重商主义。因此,他们主张抛弃价值中立的自由主义政治原则,希望在卡里斯马的领导下,建立一个基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的权威国家,甚至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而是建立一个超越国家的“帝国”,建立凯撒式的政治统治。

魏玛时期最著名的保守派是“青年保守派”,他们中的主要人物众所周知:荣格、范登堡、施密特、宾格勒。

葛军

他认为,魏玛共和国的政治精英和政治制度是由下层阶级统治的,不仅需要批判和推翻,魏玛共和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也需要彻底否定。他认为共和议会制应该被新的帝国政体所取代,其模式是中世纪的帝国和条顿国家概念。

范登布鲁克

此人可以说是这一时期德国“保守革命”的精神领袖。他不仅阐明了保守主义的自我认识——“保守主义意味着创造一切值得捍卫的东西”,而且阐明了保守主义的革命对象——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1923年,范登堡出版了他的代表作《第三帝国》,系统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反对议会制和多党制。他强烈批判了启蒙政治理论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以权威主义取代自由主义,以领导原则取代民主原则,最终建立了基于精英统治的封闭的国家共同体。

注意,纳粹德国所谓的“第三帝国”的称号,就出自范登堡的这本书。

施密特的

在当时,他是保守派的中流砥柱,是20世纪最聪明、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的制度主义决定论法律体系和政治哲学体系堪称经典。他的理论倾向于共同体的建构,贡献了“决策论”和“宪法权利”等概念。这些词现在因为大妈的泛滥而被国人熟知。

纳粹上台后,施被授予“诺贝尔法学家”的称号,但他的理论不能简单地与纳粹绝对相关。但他以“区分敌我”为共同体建设原则的政治思想,不仅与纳粹有联系,还与极左法西斯思想有联系。

斯宾格勒

“纳粹”一词是“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D”的缩写,其中“国家社会主义”来自宾格勒。斯宾格勒在20或30年前的曹保果非常受欢迎,但人们一般知道他是因为他的书《西方的没落》,这是一部历史著作。他的政治理念主要在于另一本书《普鲁士人民和社会主义》。施坚决反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不是正宗的德国东西,而是带有明显的英国唯物主义色彩。他推崇的是德国式的社会主义。所谓德式,其实就是普鲁士式。德国和英国的政治理念不同。他认为德国人的观念是偏向共同体的,他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社群主义”。英国政治注重个人独立和个人权利。可以看出,从德国人的传统观念来看,“社群主义”和“集体主义”非常接近。

虽然魏玛共和国时代的这些保守派并不认同希特勒的个人独裁,但德国年轻保守派的威权主义、社群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确是德国纳粹主义的土壤。在这些方面,纳粹只是更加极端,与保守派的主张没有质的区别。即使英国伯克式的保守主义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主义背景,那么德国保守主义的上述特征也更加纯粹,因为它们确实是从保守主义的内部方式延伸出来的。

反对代议制民主

代议制与民主没有天然或必然的联系。自由民主在议会中表现出无休止的争吵和谩骂。德国需要的是有机民主。所谓有机民主,是基于“民族归宿”和“血溶于水”的文化认同。因此,在德国的民主制度中,必须用“承认”来代替“代表”。

施密特在他的(宪法法律)中对此写了一篇专论:

所谓民主,就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管理者和被统治者之间、指挥者和服从者之间的同一性.这个同一性原则的基础在于:没有民族,就没有国家;因此,作为一种现成的措施,民族必须始终存在于现实中。相对性原则(指自由主义原则)认为,民族本身作为一个政治统一体,不可能永远是人们认同的实际对象,所以个人必须由他人来代表。所有的民族差异……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基本矛盾,即认同和代表。

反对个人自由

魏玛共和国的保守派主张“共同体”,反对原子论个人主义。他们认为个人主义无法保障人权,落实人性,实现平等,建立民主。“(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埋葬文化,毁灭宗教,毁灭祖国,这是人性的自杀。”

反对多元化

自由主义所倡导的个人自由,必然导致多元的社会图景;保守主义反对这幅图。他们认为,多元主义只能给社会带来动荡和混乱,使其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因此无法很好地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更谈不上建立社会稳定的基础——共同体。没有稳定的社区,个人自由就无法得到保障。他们主张建立一个权威的国家,这个国家建立在国家认同和撤退式独裁的基础上。于是,“保守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议会制是反民主的,而独裁恰恰是民主的体现。施密特在他的《议会制批判》中明确断言:

没有议会制,民主也可以存在;没有民主,也可以有议会制;独裁和民主并不是不相容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并不反对民主,尽管它们都反对自由。

总结:

德国保守派认为自由民主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魏玛共和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政府受国会摆布,导致政治的盲目性和社会的崩溃。所以,“强国,弱国”才是德国的出路。所谓“强国”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概念,它包括政治权威主义、组织精英主义和领导思想。这些理论为纳粹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独裁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2.早期德国保守主义——德国浪漫主义

被称为美国西塞罗的罗素柯克是一个“哥特浪漫派”或“波西米亚保守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柯克虽然是美国现代学者,但他不是美国传统的保守主义者,而是欧洲大陆的保守主义者,这与伯克以自由为目标的保守主义肯定是不同的。伯克是哈耶克所谓的“死不悔改的老辉格党”,柯克则认为自己是“保守党”。双方的区别是什么?——老辉格党人坚持自由,老托利党人是保皇党人。

德国浪漫主义-早期德国保守主义。

欧洲的浪漫主义起源于对启蒙运动的“反应”。启蒙思想家强调理性和逻辑;浪漫主义强调直觉、感性和宗教。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后,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的幻灭,促进了浪漫主义的兴起。

浪漫主义在欧洲国家不太一样。在许多欧洲国家,浪漫主义与进步主义相结合。然而在德国,这是保守主义的表现。

法国大革命后,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出版了《法国革命论》一书,对大革命、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伯克的思想奠定了英国保守自由主义政治的基础,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德国(其实伯克对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政治理论上,更是在美学上。1757年伯克出版的《论崇高与美的两种观念的起源》对德国浪漫主义影响很大,同时也影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启蒙时代的德国也深受理性主义的影响,但法国大革命后,深受伯克的影响,转而批判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

浪漫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不同于康德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康德的批判是针对“理性的滥用”,所以他用理性反思自己,为理性的效用划定一个合理的边界,防止滥用;而浪漫主义则反对理性的一切意义,不考虑理性在各个领域的作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它诉诸于情感、感性和直觉,特别是有力地、热情地维护他们的基督教传统。比如在诺瓦利斯那里,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是一个美好的黄金时代,他的政治观点是宗教化的原则——只有基督教才能拯救欧洲。

反对个人自由

伯克把“社会”理解为“有机体”,德国浪漫主义把社会和国家理解为“有机共同体”,从而反对“个人主义”。这种观念已经延伸到魏玛共和国的保守派。

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特征

另一个深深影响德国浪漫主义的人是另一个英国人,扬(诗人)。杨1759年发表的文章《试论独创性作品》在德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两年内被翻译了两次)。杨格说,对创作和生命一样重要的是,首先要认识你自己;第二,尊重自己。要尊重自己,宁可要自己心目中的土产,也不要最奢侈的洋货。借来的财富让我们变得贫穷,自尊的人很快就会看到人们尊重他。这对于当时急需寻找“国魂”的德国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真知灼见。

以赛亚伯林在谈到民族主义时指出,德国的民族主义是浪漫主义反叛的衍生物。(英)柏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礼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422页。被称为德国浪漫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之父的赫尔德受到伯克和扬的启发。

浪漫主义的反智倾向

德国浪漫主义和启蒙理性主义的区别在于:

“浪漫主义是对非历史推理的反抗,即理性主义的形式逻辑,是情感和想象对纯粹理性主义的反抗,是情感对形式的反抗,是个人主义对专制制度的反抗。是对富有同情心和创造性想象力的呼吁,反对只讲形式和内容的做法”([美] J.W .汤普森《历史著作史》第二卷第三卷,孙冰莹谢德峰译,商务印书馆。

如果伯克对理性主义的批判是沿着英国经验主义展开的,经验主义并不意味着否定理性;那么德国浪漫主义显然走得更远了。他们从对理性主义的批判转向了对理性本身的绝对否定,从而走向了理性的对立面——感性(情感、直觉、宗教信仰)。

英国经验主义保守政治并不排斥理性。每一个具体的法案、改革措施和司法案例都是理性活动的结果。但是,这些具体的理性结果是否接近“真理”,还需要诉诸经验主义的社会政治实践来观察后效——这不同于“一步到位,一刀切”的欧洲理性主义;然而,德国浪漫主义的政治思想不同于欧洲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他们不仅反对“理性主义”,而且从根本上反对“理性”的政治应用。政治不允许诉诸理性,而是诉诸理性的对立面——感性。感性学习是艺术,因此,他们认为既然人的价值观不能由理性决定,“善恶”就应该由艺术刺激来引导,所以他们特别注重审美。

如果柏拉图理想国的统治者是理性主义哲学家和哲学家国王;那么德国浪漫主义的理想国王是诗人兼艺术家。100年后,这位艺术家成为了德国的国家元首,他就是希特勒。希特勒只是浪漫理想的统治者。除了德国民族主义的“伟大”情怀,他还有宗教狂热和艺术家的气质。据说希特勒的绘画水平很高。早年,他希望在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可惜没有被录取,否则世界上就比战争狂人多一个艺术家了。希特勒的艺术气质,神经质的风格,宗教狂热,都符合早期德国保守浪漫主义的希望。

以至于以赛亚伯林说纳粹和存在主义是德国浪漫主义的两个继承者(柏林,《浪漫主义的根源》)。

摘要

综上所述,可以说德国历史上把纳粹归结于康德的理性启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如果历史真的按照康德的理性主义演进,最多也就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左路,而不是民族主义的右路。对于这个问题,柏林看得很清楚:

20世纪的极权主义是浪漫主义等反启蒙思潮的“最野蛮、最病态的形式”([英]柏林。逆势:思想史论文集[M]。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28页。)

人们熟悉极左的乌托邦,却不知道极右的乌托邦可以实现。浪漫主义就是浪漫,带有理想主义或者乌托邦的色彩。

更多海涅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德国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史)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