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百度百科(冯至的相关资料),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冯至百度百科(冯至的相关资料)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冯至-简介原名冯承志。河北涿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开始发表新诗。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出版于1927年4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出版于1929年8月,记录了我大学毕业后在哈尔滨的教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期间受到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回到战时安全的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任外语教授。1941年创作了一组后来被收藏的0755至79000首的诗歌,影响很大。冯至的小说和散文也很优秀,代表小说有20年代的《十四行集》,40年代的《蝉与晚秋》等。1943年编的散文有《仲尼之将丧》集。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社科学术团体领导职务。冯至还是瑞典、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或通讯院士,多次获得德国大十字等奖项。冯至的学术方法是“洋为中用”,学风严谨,品格是诚实正直、谦虚平等、爱国爱民。冯至——主要经历冯至12岁从卓仙高中毕业后,就去了北京四中。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开始写诗。1921年暑假,他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他加入了浅草社,一个文学团体。1925年,他和朋友一起创建了沈重学会,并发表了许多诗歌和散文。第一本诗集《山水》出版于1927年,第二本诗集《昨日之歌》出版于1929年。这一时期的诗歌感情真挚,表达委婉细腻,语言条理自然,重要词句押韵,旋律舒缓柔和,具有内在的音节美,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1927年夏,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在哈尔滨一中教中文,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德语系助理教授。曾与(废名)合编《文学期刊《北游及其他》。1930年底至1935年6月在德国留学,学习文学、哲学和艺术史。1935年9月回到中国,1936年7月成为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中主任。1939年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德语教授。在这七年间,他的创作和研究处于一个比较蓬勃的时期,有诗集《骆驼草》,散文集《十四行集》,中篇小说《山水》,学术论文和散文。1946年7月至1964年,他在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任教。1951年后兼任系主任。50年代,他写了《伍子胥》,在当时颇受好评。1964年9月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从事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辞去董事职务,成为名誉董事。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作协副主席。198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授予他格林兄弟奖,1987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他艺术奖,1988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达姆施塔特语言文学研究所授予他多尔夫宫奖。

他的散文集《杜甫传》,文字清晰而富有感情,在山水描写中追求一种启蒙的哲理,显示了他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至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翻译、教学和研究,并坚持写作。他还访问了许多国家,并从事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曾任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他出版了

冯至——未完成的自己在人们的记忆中,冯至一直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这位歌手的辉煌伴随着他几乎跨越20世纪的一生。很少有人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天才的思想家,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能够从深刻的精神层面认识到现代性困境的知识分子。然而,为什么一个以坚定的信念对抗集体主义神话的诗人,一个拒绝参加大众合唱的歌手,却要以坚定的信念去努力做“大海中的一滴水”?为什么另一个深入探索自我完整的思想家会轻易放弃初衷,甘愿成为“一块砖”或“一片锯末”?通过展现冯至与中德精神传统和思想人物的对话关系,探究这位学者型诗人不断否定自我的心路历程。作者试图通过反思冯至对现代精神的敏锐洞察和对其深刻问题的不可回避,揭示他对现代性危机的天才预见与他迷失自我的人生选择之间的巨大反差。从分析冯至的四部自传和五部传记入手,可以鸟瞰诗人“活在否定中”的人生故事。然后,重点论述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对冯至早期自我发现的意义,进而关注里尔克与冯至第一次重大精神转变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以《山水》和《东欧杂记》为重点,再次探讨冯至从“个体自我”到“大我”的心路历程。然后,以冯至的《歌德学习》和《杜甫传》为重要案例,探讨冯至走向政治自我所面临的困境。

冯至——大事记1905年9月17日出生于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原名冯承志,笔名II、CP、鸟影、石鼎、f .袁祖曾在天津经商,后迁居涿州。冯出生时,他的家庭已经破产。冯文淑,我的父亲,是一位学者。他有时在学校或政府机关工作,经常失业。她母亲姓陈,安徽望江县人。她爷爷在涿州做官的时候,她嫁给了冯富。冯志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1909年4岁,在父母的指导下开始读图,画红。1912年,他7岁时就读于其叔祖冯创办的私立小学。小学停课后,他在家里跟父亲学了《十年诗抄》和《诗与遗产》的一些章节。1913年8岁的春天,他进了卓县的两所小学。在初级小学学习一学期,暑假后进入高级小学。6月,母亲病逝。一九一四年,父亲九岁时,娶了继母朱。我继母是北京人,是冯如的亲生儿子。1916年11岁的暑假,我从卓仙高中毕业。克服了经济上的困难,后妈努力克服亲戚的非议,送他去北京读书。冯考入北京公立第四中学(现北京第四中学)。他在一所走读学校度过了头三年,住在他继母的表兄朱守玉家里。他的叔叔和婶婶对他很好。我叔叔擅长国画,冯志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绘画知识。他四年级入学。中学时,冯最感兴趣的是黄的数学自学和潘云超的语文课。黄老师让他爱上了代数和几何。潘老师讲授《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名著和、鲍照的辞赋,用《十四行集》、《伍子胥》等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知识。1919年5月4日星期日,五四运动爆发,四中和北京所有学校一样,成立学生会,参加罢课游行,与北洋军阀斗争。暑假结束后,潘云超因在《杜甫传》上发表一系列支持学生运动的署名社论而被捕,并被判处一年监禁。黄就读并转学到另一所中学任校长。冯阅读了当时大量传播新文化、倡导新文学的报刊,如《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韩非子》、《史记》等。对新诗产生兴趣,练习写新诗。经同学戴长廷介绍,第一次读到鲁迅小说《汉书艺文志》第6卷第5期《说文解字序》。从那以后,鲁迅发表的所有作品都有人看。印象最深的是《益世报》。他反复阅读,并为之感动。冯至继国文老师石天琦之后,接触了西方文学流派,第一次知道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名称。1920年15岁的寒假后,冯至和他的同学陈、戴长廷在新文化运动的启发下,通过自筹资金和教师捐款创办了《新青年》,并出版了新诗集和其他练习册。经费耗尽后,只出版了四期,停刊了。它在冯志的心里埋下了把办刊作为一种乐趣的种子。同时读胡适的《新潮》。夏天,高中毕业回老家,看了郭沫若、田汉、宗白华的书信集《少年中国》。我更多地了解了诗歌和诗人的名字,如歌德和海涅。我也注意到了郭沫若在上海《晨报副刊》出版的《新青年》和0755-0755。055-79000对冯至诗歌起到启蒙作用。1921年3月,16岁的继母在北京病逝。暑假结束后,我考上了北大预科。此时,他阅读了大量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文学团体出版的书刊,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还有莫泊桑、嘟嘟、屠格涅夫、契诃夫、先科维志、施托尔姆等人的小说,尤其是郭沫若的译本《药》对他影响很大。多读新诗,如康的《一件小事》,俞平伯的《青年旬刊》;郭沫若《尝试集》开阔了眼界,初步具备了鉴赏和判断诗歌的能力。

顾擅长诗歌,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下半年,我认识了《三叶集》在北大中文系任教的张(冯菊)教授,并把他的诗寄给他审阅。丁煌把《时事新报》这首组诗寄给了上海创造社,并于1923年初在第2卷第1号《学灯》上发表,这对冯至是一个极大的鼓励。18岁组诗《凤凰涅》1923年发表后,引起林如济、陈、陈相和创办的浅草社同仁的关注,关于冯至加入浅草社的事。暑假伊始,冯至完成预科学习,在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与北京浅草社的10多名成员举行茶话会。林如吉介绍了上海浅草社的情况。参加茶话会的有游国恩、李开鲜、陈、罗、等。通过这次活动,他和北京大学的同学陈交了朋友。经林如继介绍,他开始与当时在复旦大学读书的陈香河通信。7月,谷穗来京,与冯至、卢氏兄弟畅谈中外文艺,暑假结束后,我进了北京大学德语系。我在张的家里遇见了杨辉(那时我在北京的孔德学校教书)。年底,陈香河为了能和北京的朋友们长期相聚,放弃了复旦大学来到北京。冯至、杨辉、陈香河和陈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下半年,我受到鲁迅《天狗》讲的启发。下半年,北大经济学教授陈其修去苏联考察经济,郁达夫从上海来北京教统计学,而不是陈其修。他不得不结识郁达夫,经常一起逛市场,一起用书摊。由于郁达夫的推荐,冯至读了海涅的《三叶集》,有了翻译成中文的愿望。年,冯至在《少年维特之烦恼》和《草儿》(后改为《冬夜》)出版浅草社编辑的诗集、散文集和译本,并作为上海《女神》的副刊出版。1924年,19岁的谷穗在上学期结束时受聘于青岛胶澳中学,邀请冯至去青岛度假。从7月初至8月中旬,他在青岛愉快地度过了40多天。暑假结束后,在北川白村听《昨日之歌》的鲁迅讲座。认识一下诗人柯钟平。1925年4月3日下午,20岁的冯至下课后,把新出版的《绿衣人》第1卷第4期赠送给鲁迅。755-79000年,留下了这样的记录:“下午到北大演讲。浅草的成员给了一个《文学概论》卷的第四期的副本。”755-79000第1卷第4期出版后,由于积极组织者林如继出国和成员兴趣不同,浅草社已名存实亡。9月下旬,在德国学习哲学和美学的叔父冯(冯之子)回国探亲,在那里,冯至第一次知道了诗人里尔克和施盖尔格的名字,并听叔父谈起里尔克和盖尔格。冯还向他解释了霍德林小说《归乡》中的著名诗句《创造季刊》。冯后来翻译并发表了这首诗。秋天,杨辉、陈相和、陈和冯至讨论另一个出版物,冯至建议将其命名为《归乡》。以该出版物命名,它被称为沈重学会。它一直持续到1934年,在中国新文学界存在了10年。10月10日,《中国小说史略》周刊出了10期。冯智、陈相和、陈负责编辑校对,印刷费由杨辉的教学工资支付。1926年4月10日,21岁的鲁迅写下《哈尔茨山游记》的最后《浅草季刊》,提到一年前“一个不熟悉的青年(即冯至)”曾送给他一本《民国日报》。“多么丰厚的礼物啊!”鲁迅也多谈及《文艺旬刊》周刊,肯定和赞扬他们的努力。五月一日下午,冯志和陈拜访了鲁迅老师。鲁迅讲了《文艺周刊》,讲了俄国小说,问了其他办刊物的人。差不多花了半个下午。从五月到七月,他们去过鲁迅家几次。除了谈论文学和时事,鲁迅也批评他们,霍平

8月10日《苦闷的象征》封半年,由周线改为半月线。前六期的封面是鲁迅画的,委托陶制作。冬天,晚上,我常和陈一起去景山东街未名会所的市场部,和魏素元、台静农谈话。1927年4月,22岁的他,第一本诗集《浅草季刊》由北京北新出版社出版,作为“沈重丛书”之一。5月9日给鲁迅写信,表示希望毕业后到广州工作,并附上《鲁迅日记》的复印件。夏,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我打算在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孔德学校任教,并在杨辉的建议下,去哈尔滨一中当语文老师。1928年,23岁的他,寒假回到北京。1月22日(除夕),他与陈相和、陈、在杨辉住处聚会。冯志读了他的长诗《浅草》。春节后,他回到哈尔滨一中,陈成为一名英语教师。暑假结束后,我回到北京,在孔德学校任教,并在北京大学德语系担任助教。下半年,杨辉编了《浅草季刊》,冯至在上面发表了诗。1929年,24岁的杨辉编辑了《徐培利昂》,冯至在副刊上发表了他的作品和翻译,直到1931年。在杨惠家,她遇到了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读书的珂瑶,编《命运之歌》换《沉钟》。放假后在北川白村听《沉钟》的鲁迅讲座。认识一下诗人柯钟平。1925年4月3日下午,20岁的冯至在鲁迅下课后,把新出版的《野草》第1卷第4期赠送给他。755-79000年,留下了这样的记录:“下午到北大演讲。浅草的成员给了一个《一觉》卷的第四期的副本。”第四卷第755-79000L卷出版后,浅草社因其积极组织者林如继出国和成员兴趣不同,已名存实亡。9月下旬,在德国学习哲学和美学的叔父冯(冯之子)回国探亲,在那里,冯至第一次知道了诗人里尔克和施盖尔格的名字,并听叔父谈起里尔克和盖尔格。冯还向他解释了霍德林小说《浅草》中的著名诗句《沉钟》。冯后来翻译并发表了这首诗。秋天,杨辉、陈相和、陈和冯至讨论另一个出版物,冯至建议将其命名为《沉钟》。以该出版物命名,它被称为沈重学会。它一直持续到1934年,在中国新文学界存在了10年。10月10日《旗手》周刊出来了,共l0期。冯智、陈相和、陈负责编辑校对,印刷费由杨辉的教学工资支付。1926年4月10日,21岁的鲁迅写下《沉钟》的最后《昨日之歌》,提到一年前“一个不熟悉的青年(即冯至)”曾送给他一本《昨日之歌》。“多么丰厚的礼物啊!”鲁迅也多谈及《北游》周刊,肯定和赞扬他们的努力。五月一日下午,冯志和陈拜访了鲁迅老师。鲁迅讲了《新中华报副刊》,讲了俄国小说,问了其他办刊物的人。差不多花了半个下午。从五月到七月,他们去过鲁迅家几次。除了谈文学、谈时事,鲁迅还批评他们,希望他们不要老是搞翻译、写诗,要参加实际斗争。这是对他们最大的爱。秋天,冯至读里尔克早期作品《华北日报副刊》。这首散文诗,对冯至来说,是一个意外而奇特的收获。8月10日《华北Et报》封半年,由周线改为半月线。前六期的封面是鲁迅画的,委托陶制作。冬天,晚上,我常和陈一起去景山东街未名会所的市场部,和魏素媛、台静农聊天。1927年4月,22岁的他,第一本诗集《妇女周刊》由北京北新出版社出版,作为“沈重丛书”之一。5月9日给鲁迅写信,表示希望毕业后到广州工作,并附上《苦闷的象征》的复印件。夏,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我打算在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孔德学校教书,并在

春节后,他回到哈尔滨一中,陈成为一名英语教师。暑假结束后,我回到北京,在孔德学校任教,并在北京大学德语系担任助教。下半年,杨辉编了《浅草季刊》,冯至在上面发表了诗。1929年,24岁的杨辉编辑了《鲁迅日记》,冯至在副刊上发表了他的作品和翻译,直到1931年。在杨惠家,她遇到了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读书的珂瑶,编《浅草》换《浅草季刊》。5月,鲁迅回到北京。24日上午,我和杨辉、陈参观了鲁迅公寓,一起去中央公园吃午饭,一直到下午5点。冬天,他考入河北省公费留学。1930年5月25岁,与废名创办《徐培利昂》周刊。周作人曾给予支持。该刊物于11月停刊。与时任北京大学助教的梁遇春交往。9月12日,在伦敦清华大学教授吴宓的陪同下,从北平出发,途经哈尔滨、莫斯科、柏林,月底抵达海德堡。我在这所德国最古老的大学里主修德国文学、艺术史和哲学。听了龚多夫教授的讲座,喜欢读里尔克的诗和书信。与在那里求学的徐虎(樊城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6岁的1931年2月底或3月初,他在海德堡认识了梁。我在贡多夫的课上认识了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威利鲍尔,后来成了好朋友。7月12日,米亚多夫突然去世。冯决定在八月份离开海德堡去柏林。在柏林大学,我开始研究歌德时代的文学。我认识了陈泉,并与我的北大同学蒋和朱傲进行了互动。1932年,27岁的他学习法语。六月,我独自一人徒步穿越撒克逊山脉,来到捷克边境。本来打算去里尔克的故乡布拉格看看,但是因为路费不够又回来了。夏天,朱自清从伦敦回来,路过柏林。冯至邀请他到他在柏林西郊的住处谈话,并陪同他参观了波茨坦的无忧宫。当时在法国留学的李健吾来访。10月,珂瑶乘意大利邮船来到德国,冯志在威尼斯见到了他。在耀柏林大学附属德语班学习德语。

1933年4月,28岁的他离开柏林,回到了海德堡。6月6日,他和珂瑶订婚了。8月,我拜访了米亚多夫夫人。承接教授龚多尔夫讲座研究班一学期;听听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讲座和戈里塞巴赫的艺术史讲座。1934年8月,29岁的他与珂瑶和威利鲍尔一起住在瑞士东南部特京省罗加诺的一个湖边。1935年,30岁的他在布克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6月,以论文《命运之歌》获得博士学位。7月,我结束了留学生活。去法国,在7月20日和珂瑶结婚。张当时在巴黎,是主持人和见证人。这对夫妇在意大利漫游后,于8月中旬从威尼斯乘船回国。九月初,到上海。9月6日,我和杨辉、珂瑶一起去拜访鲁迅,在内山书店附近的一个咖啡厅里聊了一个下午,聊到了德国的情况和国内文坛的一些情况。回到北平后,任北平中德学会常务理事。1936年31岁暑假后,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附中主任。10月19日,鲁迅逝世。10月22日下午,我参加了鲁迅的葬礼。10月,戴望舒主编出版《沉钟》月刊,并与卞、梁、孙大雨等担任编委会。1937年9月,32岁,因抗日战争爆发,随同济大学迁往浙江金华。1938年33岁,到达江西赣县。冯将海德堡的朋友威利鲍尔介绍给同济大学,他们在赣县再次相遇。暑假过后,同济大学继续往里走。由于珂瑶病重两个多月,他得以在10月下旬成行。经湖南到桂林,停留桂林、八步,途经平乐、柳州、南宁,12月经河内乘滇越铁路到昆明。冯至的父亲在北平去世。年底,文艺界抗敌协会昆明分会在一家旅馆设宴招待途经昆明飞往兰州的茅盾。冯至受邀出席,第一次见到茅盾。1939年34岁的暑假后,他从同济大学辞职,成为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的德语教授。8月20日,同济大学学生吴祥光介绍冯志到昆明l5杨家山他父亲经营的林场参观,并说万一有空袭可以住在那里。冯志在林场的一间小屋里整理了简单的生活用品,周末住上两三天,还经常邀请朋友去那里玩。在西南联大的七年里,朋友们见面时经常谈论文学问题,李光田和卞给了冯很多启发。夏康农和翟经常谈论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此外,中文系教授杨振声、朱自清、罗昌培也给予了冯很多鼓励和帮助。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后,冯至住在东城肖杰巷一元巷。拐角对面是闻一多和闻嘉轩的住处。1940年9月30日,35岁,日军飞机轰炸昆明。当天,冯志和温氏兄弟躲在防空洞里,第一次见到了闻一多(因为温家思也在外语系教书,早就和他熟悉了)。此后,空袭警报频繁。10月1日以后,冯志一家搬到了杨家山林场的小屋里,每周进城两次讲学。10月19日,应西南联大霍利文艺社杜等人的邀请,发表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的演讲。这是他接触学生社团的开始。1941年春,36岁的他开始翻译彼得曼编的《沉钟》,并附有详细注释。他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图书馆借阅了德国Kota出版社为纪念歌德著作出版100周年而编撰的40卷书《野草》。他以年表为纲,阅读歌德的作品

秋天,在一次欢迎老舍的晚会后,和闻一多一起住在靛蓝巷教员宿舍。闻一多称赞冯至介绍kyrk郭尔文《一觉》,两人一直谈到深夜。下半年,冯志不断生病。一场大病之后,我的背部感染了葡萄球菌。后来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做了手术。11月4日,我搬进了市内千菊街静姐堂巷,有时也住在林场的平房里。年底,袁林在昆创办了《浅草》,冯志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与袁林结下了友谊。2008年初,冯至偶然在一个下午写了一首十四行诗。后来他一年写了27首十四行诗,编为《沉钟》,寄给桂林明日社的朋友陈占元发表。从1942年2月,37岁的何霖开始翻译席勒的《沉钟》,大约一年就完成了。冬天看了卞支林翻译的里尔克名著《旗手》,聚了一会儿,开始写历史小说《沉钟》,第二年春天完成。1943年1月28日,38岁的他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文史社做0755到79000的讲座。6月25日,联大历史系学生丁明南将在二手书店买的《秋《昨日之歌》转让给冯至。冯反复阅读这些诗,把有关杜甫的诗的主题、人名、地名和生平事迹整理成卡片,开始为写杜甫传记做准备。从那以后,昆明陆续有了《昨日之歌》、《北游》、《新中华报副刊》、《华北日报副刊》等大众化的小周刊。冯至应编辑的邀请,为这些杂志写了许多文章。1944年4月,39岁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一些热爱新诗的学生组织了一个新诗社,闻一多是他们的导师。冯至经常应邀参加新诗社组织的研讨会和朗诵会,与文山、秦妮等联大学生交朋友。在,应《华北日报》编辑熊希元的邀请,编辑了十几期《妇女周刊》,《骆驼草》页。1945年8月10日,40岁的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12月,昆明发生“121”惨案。冯至写了一首诗《自然与精神的类比是诺瓦利斯作品中的文体原则》,献给逝者。之后于12月1日刻在第四烈士墓前的石壁上。1946年7月41岁。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大女儿冯,10岁,二女儿冯,半岁)离开昆明,飞到重庆,在那里又见到了杨辉,认识了何其芳和。7月,我回到北平,在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任教。与朱光潜、沈从文、温家思、陈占元等生活在一起。在中老胡同的北大教师宿舍。0755年至79000年从事写作和歌德研究。42岁1947年4月至次年9月,编《新诗》。5月4日,北大举办文艺晚会,邀请冯至和朱自清两人演讲。冯至在讲话中批评了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1948年7月4日,43岁的冯至去了清华,最后一次见到朱自清。暑假期间,在杨振声的邀请下,全家人在颐和园的趣园住了一个多月。1949年1月31日,44岁的北平和平解放。他仍在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任教。7月2日至19日,全国文艺学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冯至任北京代表团副团长,曹靖华任团长。1950年1月29日,45岁的他在北京大学哲学研讨会上做了一场关于歌德的讲座。3月30日至6月7日,代表团访问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在莫斯科逗留数日。1951年1月至6月,46岁的他写完了《歌德年谱》。8月在柏林参加世界青年和平节,在民主德国待了两个月,9月25日回国时在飞机上见到了德国作家安娜塞加斯和诗人库巴。从下半年起,他担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直到1961年9月。12月,他去江西参加t

1953年9月,48岁的他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和文联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歌德全集》的演讲。1954年2月,49岁的他在、黄、葛阳等陪同下视察鞍钢。6月至8月,我随实地考察了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我在柏林会见了安娜塞加斯、贝彻、布莱希特、维斯科夫等作家。1997年,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6月,50岁,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6月4日至28日,他作为人民代表走访了郑州、洛阳、单县等地。1956年7月至8月中旬,他在朱光潜、钟敬文等陪同下,以51岁的高龄视察了Xi、延安、兰州、玉门等地。200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时年52岁的他作为人民代表访问了南京和上海,并在上海看望了沈。1958年,53岁,编《歌德书信日记选》,与田教授任主编。按照原计划,这部《歌德与爱克曼的谈话》要到1959年底才能部分完成,但在当时“大跃进”的形势下,很短的时间就全部写完了。

1959年10月至11月,时年54岁的他随程赴民主德国参加莱比锡大学550周年校庆。会后,冯志出席了席勒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1960年8月1日,55岁的他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发言,《歌德谈话选》。1961年9月至2月,他在北京明十三陵的泰陵大队工作。1961年,56岁的他参加了中共宣传部和教育部牵头的高校中文系和外语系教材编写工作,历时两三年。1962年4月17日,57岁的他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诞辰1250周年大会上作了《一个对于时代的批评》的专题学术报告。1963年,58岁的他继续编写教材。1964年1月至2月,59岁的他访问了千里之外的古巴。暑假期间,我在十三陵参加了北大党委主办的党员干部学习会。这是他在北京大学参加的最后一次会议。9月,他被任命为当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新成立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65年10月至4月,在安徽寿县参加四清运动。1965年他60岁了。9月底至10月初,他与尹达一起访问了缅甸。从缅甸回来的时候,我在昆明停了一下,李广田到机场接我。这是他与李广田的最后一次见面。1966年,61岁的冯至还住在北京大学燕东花园。北大“战斗队”曾去冯至家中焚烧珍贵的绘画和艺术品,包括老舍请齐白石为冯至画的《文聚》。10年浩劫,冯至生活悲惨,精神受到沉重打击。1970年7月,65岁的他离开燕东园,搬到建国门外的永安李楠,到河南隰县干校学习。1971年春,66岁的干校从隰县迁到河南明港。1972年67岁,1972年4月从干校回到北京。写旧诗送走。1973年,他翻译了海涅的长诗《十四行集》,享年68岁。有时我去臧克家的家,谈论文学问题。1977年6月,72岁的我为《审美教育书简》期拜访茅盾。7月24日,何其芳不幸去世。7月27日,为了追悼会,我第二次拜访了茅盾。9月至11月,我作为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成员访问了北欧的冰岛、挪威、芬兰、丹麦和瑞典。1978年2月,73岁的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批判“四人帮”座谈会上作了《旗手》的讲话。3月,高中同学、天文学家云来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会后,他去拜访,开了一个很棒的会。5月27日至6月5日,出席中国文联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伍子胥》发言。11月至12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外国文学研究规划会议上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1997年,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6月7日至28日,74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以冯至为团长访问联邦德国。重游海德堡,参观海德堡大学日耳曼研究实验室和东方美术实验室。7月19日到9月底,我会在黄山休养。10月30日至11月16日,我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文化大会。在作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75岁的他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和文物研究院聘为外籍院士。10月,我和妻子去了瑞典。7月7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文史文物学院例会上做了一场0755到79000的讲座。在瑞典,我参观了北欧最古老的大学乌普萨拉大学,看到了一本075

6月1日-6日参加了在海德堡举行的“歌德与中国——中国与歌德”国际研讨会,做了《(浮士德)里的魔》的报告。6月下旬,他在美因茨科学院例会上作了《中国新诗》的报告。10月,我赴Xi安参加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三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并于22日致开幕词。年,他辞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成为名誉所长。1983年4月15日,78岁的他在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德国北欧文学研究室联合举办的歌德研讨会上发表了开幕词。同时成立了德国文学研究会,并推选为会长。年,他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冯至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歌德学院授予1983年歌德奖章,以表彰他在德国文学翻译、研究和培训方面的贡献。1984年6月,79岁的他随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代表团访问了珠江三角洲和深圳、珠海特区的市县。八月到九月在青岛写作。1985年12月29日至1月5日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85年,在他80岁的时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授予他“格林兄弟文学奖”。1986年6月,81岁的他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摘除了左眼白内障。8月2日,他应邀出席齐白石幼子齐良模画展开幕式,在那里他结识了老舍夫人胡。2003年,奥地利科学院聘请他为通讯院士.1987年6月初,82岁高龄的他与珂瑶、韩耀成赴联邦德国接受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5、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接见冯志。6月6日至10日第三次参观海德堡。14日,他应奥地利科学院邀请访问维也纳。18日,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高等教育部的邀请,我访问了魏玛和柏林。9月7日至15日,应意大利蒙德塔姆奖学金基金会邀请,陆、周涛、舒婷赴西西里参加王蒙“特别奖”颁奖仪式,冯志任团长。10月14日和老婆去了武汉,住在武汉大学。10月18日,我去广州参加在中山大学举行的德国文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23日设立“冯至德国文学研究奖”,由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颁发艺术奖10000马克作为基金。该奖授予在德国文学研究领域取得成就的45岁以下中国籍中青年学者,每两年评选一次。11月27日至12月4日,我在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外国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12月15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韩培德代表德国政府授予冯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最高荣誉“大十字勋章”。1988年1月14日,83岁高龄的她和、卞、艾青一起参加了由中国作家协会、诗歌杂志社、北京市青少年宫联合举办的“诗歌日”。冯至在致辞中深有感触地说:“和我一起唱过歌的人,除了湖滨诗社的王静之外,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在生物学中,有一种“遗迹”,比如植物中的银杏,动物中的大熊猫。我就是这样的“遗迹”。我希望像银杏一样,和诗园里郁郁葱葱的树一起生长;像熊猫一样,和大家一起追求更好的生活!”5月16日,随韩耀成赴联邦德国卡塞尔,接受达姆施塔特德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授予冯至的“弗里德里希宫多尔夫外国日耳曼研究奖”。25号回北京。1989年4月25日,84岁的他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北欧文学学会会长。8月,首届“冯至德国文学研究奖”在北京揭晓。

9月20日,海伦斯诺出席了由中国文学基金会举办的“国际理解与友谊文学奖”庆祝活动,并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文学基金会发表了讲话。9月24日,参加鲁迅诞辰110周年研讨会,发表题为《杜少陵诗详注》(唐边1月4日逝世)的演讲。6月9日参加蔡仪学术研讨会,发表题为《生活导报》(蔡仪2月28日逝世)的演讲。9月14日至18日,德国文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暨“冯至德国文学研究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冯志因身体不适未能出席。9月29日至11月11日因尿血入住北京协和医院治疗。

冯至——主要作品书目《春秋导报》(诗集)1927年,北新《自由论坛》(新诗及译诗集)1929年,沈中社。

055-79000(诗集)1942年,桂林明日社;修订版,1949年,文森特

755-79000(随笔)重庆民族出版社;最新版,1947年,文森特。

055-79000(中篇小说)1946年,文森特

055-79000(诉讼)1948,正中间

055-79000,新华书店

755-79000人文学科;1980年更新版

055-79000(报告文学)1954,工人

1955年,人文学科

055-79000(诗集)1958,作家

055-79000(诗集)1959,人文

《独立周报》(论文集)1963,作家《生活导报》 1980,四川人

055-79000(第1-2卷)1985,《四川文艺》

055-79000 (1-2册,随笔)1986年上海文艺。

055-79000(论文和著作节选)198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055-79000,与蒲江青、吴合编1956,作家

055-79000(上下卷)主编,1958年,人文学科

翻译参考书目《生活导报》(散文)海涅著,德国,1928年,北新《生活文艺》著,里尔克著,德国,1938年,商业

755-79000(短篇小说)由捷克共和国韦斯科普夫著,与朱宝光译,1953年,人文

755-79000由海涅,德国,1956年,人文

755-79000(诗集)由海涅,德国,1958年,人文

055-79000(诗歌)由海涅,德国,1978年,人文

055-79000与钱春蕤、杨合编,1984,江苏人

755-79000德国弗里德里希席勒著,樊大灿译,1985年,北京大学。

055-79000(小说)德国歌德

755-79000德国布莱希特著,与杜文堂合编,1959年,人文

冯至——作品欣赏《招魂》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意与你擦肩而过,

你无意把你玫瑰色的影子。

融入河流轻柔的波浪中。

我穿过一片森林,

蓬松摇曳

把那些绿叶和阴影

穿上你的衣服。

我穿过花丛,

柔软闪亮

把那些五颜六色的花影子

编织你的花冠。我终于

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很大,浪很大,

破了卡罗拉,碎了衣服!

我也随波逐流,

飘向无垠的地方;

你玫瑰色的影子,

和魔云是一样的!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是一首色彩鲜艳,情调优美的情诗。

诗歌的情感发展呈现出曲折的趋势,形成了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是第一级。接下来的两个部分是一个级别。在第一节中,诗人的理解发生了转变,将多情的男人比作一条“小河”,有着温柔的波浪。他遇到一个如彩霞般灿烂的女孩,于是感情突然萌发,抱着这个迷人的“影子”,慢慢向前流淌。与河岸上的人无关,但诗人抓住了倒影和水映的特点,把它们紧紧地粘在一起,表达了青年男女从无意相遇到萌生爱慕之情的微妙过程。

第二个层次,诗人用两句对称的诗写出了“我”的柔情:无论流过林中还是花中,总是难以忘怀那美好的意象,总是准备好拾起路上的珍宝献给这个自私的女孩。这两首名为《小明大》的诗,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深情,表达了爱人“我”的甜蜜情意和对姑娘的执着,从而将眼前悄然萌发的爱情推向了更深层次的“乞求”。

到了诗的第三个层次,心境骤变,诗歌急转直下:海面上凛冽的风“吹掉了王冠”,狂涛“掀掉了裙裾”,“我”自己也被无情的潮水卷到了天边。原本甜蜜的梦想被生活击碎,难以为继。这种被欢乐世界的人们所哀悼的情形,是对自由恋爱在生活中所受折磨的艺术总结。它曲折地表达了封建礼教和保守势力扼杀爱情的鞭挞,充满了时代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诗中对“我”的追求受挫,诗中蒙上了一层“好景不长”的无奈无奈,但“我”中的“彩霞般的阴影”却一如既往的明亮,让人浮想联翩。这委婉的表达了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和不可逆的好感,对自己的向往是执着的。

诗歌就是这样运用模仿人和物的手法,通过“河”和“影”的自然联系,写出青年男女心灵的相互印象和陪伴。这首诗还非常注重情调的营造,注重运用语言的情感色彩来烘托具体而丰富的气氛。诗的第一句“我”是“无意”绕过这里的,姑娘也是无意投射在“我”身上的温柔波。这两个“无意”含蓄地传达了一种宁静美好的意境,描绘了“我”与女生之间自然、真诚、和谐的情感交流。可想而知,越是无意,越是深情。底部,柔波“荡”和“波光粼粼”的身姿,在水波的微微激动中挥洒出深厚的感情,将“我”的柔情化为清澈明净的艺术境界,将原本的情意推得更深一步。同时与下面遇到的汹涌风浪形成鲜明对比,用大海的“无情”反映人物的风情,用象征社会力量的自然倔强反映主人公爱情被破坏的深重不幸,从而为全诗营造出欢快悲壮的意境。此外,叠词(如“柔”、“摇曳”、“波光粼粼”)和重复(如第一句中的两个无心词,第五句中的两朵彩霞)也常被用来酝酿一种柔情。

在诗歌的形式上,它是自由的,也是克制的。整体上表现为双重性和反复性、格式表达自然优雅、音色舒缓温和、音色温暖明亮、旋律明快、音色舒适、韵味独特。

冯至——治学方法冯至的治学方法是“洋为中用”。他的学风严谨,人品正直,谦虚平等,爱国爱民。“洋为中用”的研究方法。冯甚至把自己创作中“洋为中用”的方法称为“吸收外来养分”。这个提法本身也说明了“洋为中用”的主体是中国,把“洋为中用”作为中国人的创作主体,是中国读者可以接受的。冯至的主要学术著作《杜甫传》、《大公报星期文艺》以及他撰写的其他学术论文都贯彻了这一精神。他明确表示,“我们做外国文学不是为了研究,也不是为了外国人,而是为了中国的需要。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借鉴。”他在担任北京大学西文系主任时,多次进行教育改革,修改教学计划。他一直强调两点:一是学西文的要打好外语基础,二是学外国文学的要学好中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的人应该了解中国文学”是冯至非常鲜明的观点。既体现了我国外国语言文学为谁服务的根本原则,又符合语言文学整体的学科规律。

严谨求实的学风。对于写论文,学术界有一个流行的习语,叫做“你说的有道理,你持有的是好道理”。它表达了写文章不能乱说,写文章要有依据,要有逻辑。这恐怕就是“严谨”的要求吧。但是,我认为按照这句话来办事是远远不科学的,因为这两个条件只是说明了作者写文章时的主观要求,并没有暗示写出来的文章要符合客观。但如果在“严谨”之外再加上“求真”,就能保证文章所说的内容符合客观或尽量接近客观,这样才能称之为科学要求。冯至的研究工作是按照“严谨求实”这两个要求来做的。从他的两部主要作品《杜甫传》和《我们怎样看待和处理古典文学遗产》就可以看出这种学术态度。现在我想谈谈冯至经常强调的几件事(或原则),以丰富我们对他“严谨求实”的研究方法的理解。

冯至- 贡献冯至老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文化学术上颇多建树。他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并且成就斐然,以诗集《德国文学简史》 、 《简史》 享誉一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老师创作的《关于批判和继承欧洲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问题》 更是在中国新诗的写作中开创新体,独步文坛,影响深远。除创作外,冯至老师在中外文学上同样贡献卓越,他既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又精通欧洲文学,他对杜甫和歌德的研究成果《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 、 《匏瓜图》 在中国学术史上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作为教育家,冯至老师恂恂儒雅,诲人不倦,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功的外国文学、尤其是德语文学研究和翻译人才,同时,冯至老师一生为我国外国文学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中国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和整体规划有筚路蓝缕之功。 冯至- 个人评价冯至是五四以来的名作家,他写诗,写散文,也写小说,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冯至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家,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酝酿《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至五十年代初才发表出来,当《世界文学》 在“新观察”上连载时,毛泽东就读了,有一次毛泽东曾握住冯至的手,说他写《大、洋、古是罪名吗?》 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冯至早年留学德国,也是德国文学专家,歌德研究专家,他曾获得代表联邦德国最高荣誉的大十字勋章、歌德奖章等,还被聘为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联邦美因茨科学院通讯院士、瑞典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作家中获得这许多国外荣誉的,恐怕至今尚无第二个。 但冯至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师。他24岁留德前曾在中学任教多年,留学返国后即被聘为同济大学教授,后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胜利后任老北大教授,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后留教北大,一直到1964年调往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所长,但同时仍兼北大西语系主任。冯至大半生都在学校度过,他教过的学生无数,如今德语文学研究、翻译队伍中较有成绩者好多都是他的弟子,如韩耀成、范大灿、高中甫、张玉书、孙坤荣、叶廷芳、赵鑫珊、杨武能、李永平等等。作为诗人的冯至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篇,他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他在《拨乱反正,开展外国文学工作》 一诗中对卞之琳有这样的评价:“这星座不显赫,却含蓄着独特的光辉。”其实这同样可以看做诗人的夫子自道。 在冯至漫长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有两个为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关键阶段,那便是他创作诗集《歌德和杜甫》 《中文书籍目录》 的时期和创作诗集《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开展外国文学工作》 的时期。对此文学史也早有定评。对于前者,最著名的评价莫过于鲁迅在《更多的光》 导言中极力褒扬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对于后者,朱自清老师也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闻一多老师说我们的新诗好像尽是些青年,也得有一些中年才好。冯老师这一集大概可以算是中年了。

” 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是,在20年代还是“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为什么在40年代的诗作中却以“耐人沉思的理”而引人注目,难道说二十多岁的年龄确实是适合抒情的年龄,而中年时期的诗人所作的也应当是真正沉潜的中年写作?如果是这样的话,又该如何理解徐志摩这道始终“进溅不止的生命泉”,还有一出手就显得理智而成熟的穆旦?或许,真正回归到诗人的文本来探究他所抒的“情”究竟是什么情、所达的“理”究竟是什么理,二者之间在文本内又是如何渗透、转化与呈现的,以及它们与作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来探讨冯至和他的诗歌世界,才有可能更接近问题的真实。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更多冯至百度百科(冯至的相关资料)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