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小故事50字左右小学生(幼儿英雄小故事简短),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英雄小故事50字左右小学生(幼儿英雄小故事简短)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一. 《“铁人”王进喜》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石油战线有个好消息,大庆发现了大油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立刻飞到了神州大地,钻进了一个人的心里,他就是石油战线的杰出代表王进喜——。

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玉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以乞讨为生。十五岁在玉门油矿做苦力。中国成立后,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钻井工人。王进喜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钻井中。他任劳任怨,任劳任怨,积极改进钻探技术。他带领的钻井队创下了当时国内最高的月钻井进尺5093米,获得了石油工业部颁发的“钻井卫星”红旗。

1959年,王进喜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英雄会”。他惊讶地看到街上一辆公共汽车的车顶上有一个很重的壳,就问:“车顶上是什么?一位同事告诉他,“因为中国缺少石油,没有石油就没有汽油可以燃烧,所以汽车只能烧汽油。”气囊在屋顶的后面。”听了这话,王进喜沉默了。他这才真切地感受到,虽然新中国已经成立十年了,我们国家还是那么缺油!从此,王进喜经常告诫自己,提醒工人:“石油是国家的命脉。没有石油,工业无法发展,农业现代化难以实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作为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国家分忧。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

1960年3月15日,一辆旧火车呼啸而过,载着王进喜和他的1205钻井队,日夜兼程从甘肃玉门油田赶往大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在这里拉开了序幕。作为石油大会的主力军,王进喜和他的团队肩负着让新中国摆脱“穷油”帽子的重任。

一下火车,王进喜就问:“钻机到了没有?我们的井位在哪里?”终于,钻机到了!每个人都欣喜若狂。王进喜等不到天亮,就兴冲冲地领着工友们去车站拿钻机。一到车站,汗流浃背的人们就被重达60多吨的钻机傻眼了,——,躺在车厢里,挑衅地冷冷地面对着大家。没有吊车,没有拖拉机,只有几辆解放车,大家都在议论,焦急地想办法。王进喜果断地对大家说:“同志们,目前我们还有许多困难,但不能坐以待毙。我们有条件去,不创造条件也要去!就算用大绳拉,扛在肩上,也要把钻机卸下来,运到井场安装,早点开钻!大家看不出来吗?”“好的!”工人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能等,就算献出生命也要去!”大家都在摩拳擦掌,寻找可以撬,可以抬,可以扛的工具。

在王进喜的指挥下,将钻机拆成几大块,撬棍加方木,撬棍拉撬。手掌被掌绳勒出血,肩膀又肿又痛,大家都没吭一声。就这样,王进喜和工友们硬是把重达60多吨的钻机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运到了十五里外的井位,让40多米高的井架终于在茫茫荒原上立了起来。

1960年4月,第一口井钻完后,钻井队准备转移到第二口井。在一次事故中,王进喜的右腿被掉落的钻杆砸伤。他忘了住院,拄着拐杖连夜回到井场。谁知,第二口油井发生井喷。没有重晶石粉,只能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水泥沉入泥浆池底部,发挥不了作用。情急之下,王进喜扔掉拐杖,不顾腿伤,纵身跳入泥塘,用身体搅着泥水。

在他的推动下,工人们跳进了泥浆池。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井喷终于被控制住了。

房东赵阿姨看到王进喜正领着工人们没日没夜地干活,有时候忙得顾不上吃一口。她感慨道:“你们王队长真是个铁人!”

从此,“铁人”的名字流传开来,隐藏在他身上的“铁人精神”也随之流传开来,一直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勇往直前。

二。《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说到河南兰考,每个人都会想到焦,一个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那里战斗并献出了生命。

1962年冬,焦来到没有干部愿意长期呆下去的河南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当时“三年自然灾害”虽已过去,但兰考“三害”——十分严重,风沙、盐碱、渍涝,导致农业产量极低。全县粮食亩产只有百斤,兰考百姓生活困苦,百姓愁眉不展。

一踏上兰考的土地,展现在焦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黄沙,看不到一点绿色。一大片盐碱地白茫茫的,毫无生气的干草在寒风中摇曳。这里的人告诉他,“今年春天,二十万亩小麦的丰收在望,却在一夜之间被黄沙毁掉了;最后,在秋天,我希望有一个好收成。因此,持续的秋雨和30万亩稻田袭击了水漂,几乎没有粮食收成。再看看这盐碱地,就更不用说了.唉!”

焦看到这一幕,默然不语。过了好一会儿,他坚定地说:“请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绝不离开这里。”

焦说到做到,上任第二天,就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调查走访。他深知清除“三害”并不容易,需要呕心沥血,需要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1963年2月,县委成立“三害”调查组,决定在全县开展治沙、治水、控碱斗争。当时,焦已经患了严重的肝病,许多同志劝他不要到基层去,只等报告。他执意不肯,背着干粮,和大家没日没夜地在兰考大地上跑来跑去。

从那以后,每当风沙肆虐的时候,焦总是第一个被看到。他总是带头检查风口,探索流沙。每当下起倾盆大雨,他就带头涉水查看洪水流量。他孜孜不倦地追踪沙尘暴和洪水的下落。他知道这是掌握沙尘暴和洪水规律的最有利时机。

有一次,焦回到县城时,正赶上一场大雨。雨已经下了七天七夜,整个县城成了汪洋的一片海洋。焦认为这是一个检查洪水的好时机,于是他带着县委的三位同志直奔洪水的源头。

焦尤鲁拄着拐杖向前探着身子,观察着洪水的流向,并不时与同事们交流。过了一会儿,他停下来,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拿出纸和笔,画了一张洪水的流程图。突然,他的手抖了一下,他的笔差点掉到水里。同事看他脸色有点难看,知道他肝病又犯了,求他回去休息。焦尤鲁挥了挥手,说道,“没什么,没什么!一会儿就好了。”

就这样,焦边走边画,不知不觉,已经是傍晚了。当他找到洪水源头,见到当地党支部书记时,天已经黑了。他没有休息,马上拿出一张张洪水的流程图,高兴地对支部书记说:“问题终于可以解决了。你看,从这里开河,从这里挖沟,可以把几个大队的积水全部排干!”支部书记也很激动,高兴地说:“现在我们有美好的生活可以期待了。”当得知焦还没有吃晚饭时,党支部书记赶紧着手给焦送饭。他赶紧摆手说:“这么大的雨,群众吃饭不容易,别麻烦老乡了!”说完,他冒着风雨回去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焦的指导下,经过一百二十多个日夜的努力,调查组查清了“三害”的底细。他们对全县84个大小风口、1600个大小沙丘、大小河流的走向和分布进行了识别、编号和标绘,整理出一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尽快改变兰考面貌打下了良好基础。

1964年春,兰考人民战胜了“三害”,焦的肝病已到了晚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要求死后葬在兰考的沙丘里,他想看到后人把沙丘治好。

这是一个好的县委书记,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党的好干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锻造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焦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楷模。

三。《自学成才的华罗庚》

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罗庚,出生在鱼米之乡江苏省太湖西北部的一个小县金坛。

华庚从小就爱动脑筋。初中的时候,他的数学天赋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初中毕业后不久,华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后来,他帮父亲打理小杂货店。

他热爱数学,也没有因为失学而放弃学习数学的机会。为了找时间学习,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点着油灯看书。他常常如此专心,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直到顾客敲门买东西,他才赶紧跑去开门迎接客人。白天,客户来了,他就帮父亲算算盘,记账。顾客一离开,他就迅速埋头阅读或练习数学题。

有一次,华在柜台上忙着写字,一个中年人走进来,看了看架子上的钢笔,问:“这支钢笔多少钱?”他头也没抬,脱口而出:“586892!”那人转向华,惊奇地问:“多少钱?”"586892!"那人不再说话,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走到店外,正好撞见从外面办事回来的华的父亲。一问,才知道华的答案是一道数学题的答案。顾客走后,他父亲的气终于发泄出来了。他脸色铁青,从柜台上抓起稿纸,撕得粉碎。他警告华说,“这不是第一次了。下次再这样,我就把你的稿纸全烧了!”

罗庚就是这样,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不管是寒冷的天气还是炎热的夏天,他都坚持努力学习。即使是一场大病,也让他终身残疾,这并没有难倒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强。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大踏步走向数学的殿堂。他只用了5年时间,自学了高中和大学的所有数学课程,为独立学习数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志者事竟成。1930年春,19岁的华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对他大加赞赏,邀请他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助理。他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经常熬夜学习数学。半年后,华已经和研究生们坐在一起上课了。第二年,华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专业杂志上发表,清华大学破例提拔只有初中学历的华为助教。

从初中毕业到成为大学教师,华只用了六年半的时间。几年后,华经清华大学推荐,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回国后成为西南联大教授。

华庚不仅在学术探索上卓有成就,而且有一颗赤子之心,时刻表现出对祖国的大爱。

1946年9月,华应邀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学,并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在那里,华和他的家人有漂亮的房子和豪华的汽车,生活条件非常优越;学校还为他提供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科研环境堪称世界一流。然而,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来时,华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一封致中国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他写道:“为了民族,我们应该回去!为人民服务,我们应该回去!”

这就是华,他不仅代表了当时中国的学术高峰,而且是中国人的脊梁。

儿童英雄短篇小说现代抗战英雄故事历史英雄故事中国三个古代儿童英雄故事精选三部儿童英雄全集

更多英雄小故事50字左右小学生(幼儿英雄小故事简短)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