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维京人种族特征(维京人的人种),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维京人种族特征(维京人的人种)。

嗯,野蛮人是欧洲文明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认真讲起来基本上是一本书的内容,只能简单说说。

“野蛮人”这个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语β?ρβαρο?就是英语Barbarian的词源。这个词最早是充满贬义的,指那些不讲古希腊语,文明落后于希腊城邦甚至没有形成自己城邦的周边部族。后来古罗马人继承了这个词,用于形容周边的阿玛西格人、日耳曼人、凯尔特人、伊比利亚人、色雷斯人、伊利里亚人……等等部落。必须要说明,什么日耳曼人,凯尔特人的分类,也是罗马人自己的分类,泛指一系列语言,文化习俗相近的民族。这些民族部落的自我认知,因为没有文字流传下来,所以我们今天很难确切知道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演变,野蛮人一词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因为随着对凯尔特等民族的征服,罗马人发现野蛮人一方面缺乏文明未开化,另一方面又英勇善战坚守诺言,归化罗马的野蛮人战士往往会成为出色的勇士和军官,获得罗马公民的爱戴,所以野蛮人这个形象开始正面起来,代表着创造性,生命力,勇气和力量。

说起来,我们中国人,特别是汉族朋友,在读欧美国家学者写的中国历史时常常会觉得不舒服,比如欧美学者研究清史,往往会称努尔哈赤、多尔衮等人为“伟大的野蛮人统帅”,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文献常称这些人为“蛮夷”,翻译过来就是“野蛮人”。而欧洲人从罗马之后对野蛮人的印象总体上是很不错的,以至于到了卢梭会提出“高贵的野蛮人”的概念。

野蛮人形象的变迁,始于罗马人,但其彻底在欧洲文化中成为正面角色,则来源于英国人对维京人的记忆和描述。

维京人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从古罗马的意义上说他们就是野蛮人。在古罗马衰落后,维京人开始了自己征服的脚步,开创了“维京世纪”。维京海盗的征服足迹遍布欧洲大陆,东至俄罗斯,西迄法国海岸、布列登岛,南至西班牙、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北非,甚至远至格陵兰和部份美洲大陆,在世界各地留下了恐怖的记忆,但同时也留下了精美的文化。

维京战士即是杀人不眨眼的海盗,也是审美情趣极高的艺术家。维京人注重形象,在出征前要细心地打理头发和胡子,洗桑拿浴。出征之际还要在脸上化妆——至今欧美特种部队的warpaint就起源于维京人。他们有很高的艺术品味,在漫长的冬季,为了打发时间会制造各种精美的艺术品,甚至给狗的铁项圈上都打造了精美的花纹。维京人很注重庭院的卫生整洁,在征服英格兰后,维京人的生活方式传到英伦三岛,成为英国乡村文化的源头。维京人在征服不列颠的萨克逊人之后建立了维京社区,把维京人爱好整洁(以当时欧洲的标准)和社区卫生的概念带入英国,又随着英国人推广到全世界。今天的英语中有约20%的词汇来自于维京人。

这个图案大家都认识吧?“蓝牙”,对吧?其实这个就是维京人使用的罗纳文字,是罗纳文字中哈拉尔蓝牙王(Harald Blatand )的名字的首个字母。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个哈拉尔终结了维京时代。维京人本身没有任何民族的概念,哈拉尔统一丹麦后为了塑造民族意识,放弃了维京神话信仰改信基督教。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这首Scarboroughfair都听过吧?你能想象这种温柔旖旎而又伤感的旋律是维京人的情歌吗?事实上这首民歌确实起源于维京人,连斯卡布罗集市这个地名也是维京人起的。其实你仔细听歌词也就能听出来,比如:

Tell her to make me a cambric shirt.

Without no seams nor needle work

让她给我做一件细麻布的衬衣,不用针也不用缝。听着很怪,其实维京人一听就明白,维京人是海盗民族,男女都会参与抢劫。其实这就是情歌的主人公让自己的姑娘给自己去抢一件衣服。类似的,后面有什么“让他用皮做的镰刀给我割小麦”,维京人不事耕种,所谓“上等人动刀剑,下等人动锄头”(见于《埃达·高人的箴言》),耕种都让奴隶去干。皮镰刀其实就是皮鞭,用皮鞭抽打努力去割麦子。这也是维京人的爱好之一,在日常的对话和诗歌中大量使用谜语和隐晦复杂的比喻。

总之,理解了维京人对欧洲文明的影响,也就理解了欧洲文化中“野蛮人”的形象。

早期维京人和野蛮人没有任何区别,之所以维京海盗在如今的影视作品里一般被描绘成勇敢无畏的战士,他们的一些侵略行为也被解释成“追寻荣耀和权力”;相比之下蒙古人以及其他的游牧民族就都被描写成嗜杀残暴的野蛮人。只是因为当下世界的话语权在西方而已。

更多维京人种族特征(维京人的人种)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