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对英雄的感叹之情(形容英雄的语段),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表达对英雄的感叹之情(形容英雄的语段)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南京,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等人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等人在和约文本上加盖关防印鉴,签字画押,《南京条约》随机生效。一支仅仅数千人的远征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南京,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等人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等人在和约文本上加盖关防印鉴,签字画押,《南京条约》随机生效。

一支仅仅数千人的远征军,不远万里,环绕大半个地球,去攻打一个面积一千三百多万,拥有八十万正规军的庞大帝国,听起来有些自不量力。

可是,英军竟然战胜了四十余倍自己的中国军队,最终使得清帝国那位万人敬仰的皇帝低下了一向高昂的头颅。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迈入近代史阶段。这是一个复杂且动荡的时代,一个中国备受欺凌的时代,一个中华民族奋起反抗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历史教材悉心描述下,历史成了熟悉的“英雄戏”,我们沉迷于英雄们可歌可泣的壮举。然而,杀身成仁的英雄们却无力改变国家失败的结局,若英雄们在天有灵,恐怕也会对割地赔款的结果感到疑惑和无奈。

?今天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百年前,中国也曾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重回时光隧道,回顾那段历史,重新体会英雄们的无奈,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有益于今日的启示。

1.英雄的无奈

中国历来不缺乏英雄,鸦片战争自然也不例外。从主持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壮烈牺牲于虎门炮台的关天培,从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鹏,到激战吴淞和血染镇江的陈化成与海龄,等等。

关天培

可结果却不忍直视,且不说《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单单就是战斗的结果,单纯从军事角度来审视这场战争,也不得不让人陷入沉思。

首先是将领方面,清廷总共有十一位高级将领殉国,而英军高级将领却没有任何损失;其次是军队伤亡,清军伤亡数几乎十倍于英军,而死亡数更是达到了差不多50倍。

此时距离平定张格尔叛乱仅仅只有13年,清军可以说是刚刚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应该不会出现太大的倒退,而且,鸦片战争期间,以关天培、陈化成为代表的一批高级将领都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坚持战斗在第一线,除少部分不战而降的将领以外,大部分清军部队都不能被概括成乌合之众。

既然,人没有问题,那只能是装备的问题了,即“器不如人”。以虎门炮台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中英两国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缺乏海洋情结,史书中,总是将当时中国形容为有海无防,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这个有海无防,指的是缺乏近代海防,而并非是缺乏传统海防。广州作为中国的南大门,自然会受到中国历代王朝的重视。

康熙五十六年,虎门炮台开始修建,此后,嘉庆、道光两朝也在原有炮台的基础上,几乎每隔三到五年就会进行修补和增设。

由此可见,清政府对于虎门防御体系是极其重视的,有海无防的说法并不准确。

然而开战仅仅一天,这座经过一百三十余年修建的要塞就被英军千余人所攻克。英军战舰只需要在炮台火炮射程之外开火,便可将炮台逐个击破,而这个过程,对于英军来说,无异于是定点打靶,清军眼见火炮无法触及英军战舰,军心大乱,自然会四散溃逃,而英军在这个过程中几乎不会受到损失。

此外,八旗和绿营的装备水平仍与清初无异,火器配备依然不足半数,装备的是落后的火绳鸟枪;同时期英国步兵已经达到了一人一枪的程度,装备的是当时先进的滑膛枪,射程和射速都远超清军。

?舰船方面,清军水师在收复台湾以后发展就已经处于停滞状态,其装备的战船只用来对付海盗船和走私船;而英国海军在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和法国拿破仑海军之后,已经可称得上世界第一了。

如此对比,胜负立判。

2.昂贵的学费

关天培、陈连升们是幸运的,他们战死沙场,却留下了姓名,成为后人尊崇的民族英雄。

但让人感到伤感的是,新河一战,清军三千铁骑,仅仅生还七人;八里桥之战,一千多蒙古骑兵血染疆场却无力改变北京沦陷的事实;以及最后留守在紫禁城的数十名太监,不仅未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新的御敌长城,甚至还未留下自己的姓名,只得成为书中的一个数字。

这场战争的失败,仍然包括武器装备落后的原因,清政府和有识之士,甚至普通百姓都意识到武器装备的落后。但清政府仍以天朝自居,没有重视同西方的差距。

这场战争还带来另外一个教训,就是外交理念的缺失。这场战争并非是不可避免的,或许是可以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起码可以换来一个稍体面的结局。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已经步入近代国家行列、遵守近代国际政治体系的英法等国同已经落后于世界、固守天朝上国和华夷有别观念的中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如果站在历史发展潮流的大趋势下来看,当时的中国,无意间当了那个违背约定、背信弃义的反面角色。

英商依照《南京条约》的规定进入广州城,徐广缙、叶名琛二人严厉拒绝。《南京条约》签订十二年之后,英使前来会见中方官员要求修约,也被朝野上下以踢皮球的方式给拖得查无音讯。京城告急,阻挡洋人进入北京城才是重中之重的危急时刻,僧格林沁和载垣等人扣押英国使节巴夏礼,最终招致联军报复。

巴夏礼

清政府这种种不讲信义的行为,最终结果是失信于人,英法不再寄希望于谈判解决问题,转而重启战端,刀兵相见。

此时英、法两国和约,万不可作真凭实样,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尚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

由此可见,当时的清王朝,无论是大臣还是皇帝。依然昧于信义、惑于敌情,仍自认为天朝上国,还是那个自己制定规则和遵守规则,无视近代世界秩序,自己肆意解读和按照自己意愿制定规则。

无视规则、无视契约,封疆大吏乃至于一国之君,都将外交条约视作儿戏,如小孩子过家家一般,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场战争,也让英法美俄四个列强联合给清政府上了一堂外交启蒙课,只是这代价确实高昂,甚至有些难以承受。

圆明园被烧了,北京城被占了,更严重的是:沙俄趁火打劫,强占中国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这些至今未能回归祖国的领土,堆积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永远的痛。

3.何去何从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开始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要目的的洋务运动,同时根据和约于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清政府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各项对外交往等事务的中央机构。

标志着中国在经受磨难之后,终于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看的话,武器装备差距的背后,更深刻的原因就是制度的差异。仅仅从皇权和军权的角度来说,制度的问题就显得尤其明显。

极端的皇权专制对应的恰恰是军权的衰微,这是中国历朝历代面对的历史怪圈。如果要保证皇权,就势必会削弱军权,任何有才能的军事将领都是潜在的皇权威胁者,中国在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对应的就是军权的进一步下降和无人治军的情景。

总理衙门

当军队无法起到保家卫国作用的时候,皇权也就名存实亡了,皇权与君权的矛盾只能是二者同时丧失。

可这毕竟是我们以后来人的身份得出的结论,当时的中国,并未意识到制度的差异才是屡战屡败的关键。

更何况,当时的英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其地位和强大程度是今天的美国也难以望其项背的,被英国打败也是无可厚非。而中国彻底认识到是制度出了问题,则是三十多年后的甲午战争了。

不管怎样,清王朝终究是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在科学技术和外交洋务方面总算是取得了一些进步成绩。

三十年后,这些所取得的成就将会迎来一次重大的考验,学习的效果和成绩究竟如何,都将会在那场战争中得到检验。

更多表达对英雄的感叹之情(形容英雄的语段)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