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解惑篇(佛陀的启示豆瓣),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佛陀解惑篇(佛陀的启示豆瓣)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佛的启示(4)

————————————————————————————————————————————————————————————————————————————————————————————————————————————————————————————————————————————————————————————————————————————这个崇高的真理叫做苦灭的崇高真理,也就是涅槃。巴厘岛是涅槃,但梵语中的涅槃更广为人知。想彻底消除痛苦的根源——渴(爱)。这个之前已经说过了,所以涅槃也叫放弃爱情。你要问:但涅槃是什么?已经写了几本书来回答这个非常简单和自然的问题。不幸的是,这些书不仅没有把问题解释清楚,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唯一合理的答案是,这个问题永远无法用语言完整而满意地回答。因为人类的语言太差,无法表达涅槃的绝对真理和最终现实。语言是人类创造的,用来表达他们从感官和内心体验到的事物和形象。情感之外的经验,比如绝对真理,不属于这一类。因此,任何语言都不足以表达这种体验,就像鱼的词汇里没有陆地这个词一样。乌龟告诉他的朋友于,他刚刚在陆地上散步,又回到了湖里。鱼说:“你当然是说游泳啦!”乌龟想跟鱼解释,土地是坚实的,所以它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行走。但是鱼坚持认为不可能有这种事。土地也必须是流动的,就像它生活的湖泊一样;有海浪,你可以在里面潜水和游泳。汉语是一种符号,代表我们熟悉的事物和思想。这些符号甚至不足以显示日常事物的真实特征。为了知道真相,中文不靠谱,容易出错。所以从0755到79000,都说愚者执着于语言,如大象陷泥。(注1)但是我们离不开语言。但是,如果用正面的词语来表达涅槃,我们会立刻产生一个与这个词语相关的想法,并执着于它,这可能与初衷相悖。所以,说到涅槃,我们多使用负面词汇(注2),如“断爱”、“无为”、“止贪”、“灭灭”。因为这样做似乎更不容易引起误会。我们来看看八里经中对涅槃的一些定义和解释:“涅槃就是彻底斩断贪婪:放弃它,拒绝它,远离它,从中解脱。”(注三)“万物止于法,舍尽污,断贪,弃欲,灭,成涅槃。”(注4)“和尚!什么是绝对(无为)?这是贪婪、愤怒和妄想的灭绝。这个,和尚!那叫绝对。”(注5)“骆驼!灭贪即涅槃。”(注6)“和尚!什么都不做总比什么都不做好。也就是说,远离慢,断绝渴(注7),根除执着,制止继续者,灭贪,弃欲,寂灭,涅槃。”(注8)佛陀大弟子舍利弗在回答一个游行者的问题“什么是涅槃”时,他的回答大体上与佛陀无为的定义(见上)相同:“贪出,怒出,痴出。”(注9)“放弃和消除对爱情的贪欲和对这个五行体的贪欲,就是苦难的终结。”(注10)“生灭即涅槃。”(注11)此外,关于涅槃,佛陀曾说:“比丘!无生,无生,无生(无为)。若无此未生、未生之法,一切所生、所长、所业、所和,即不能解脱。因为这种未出世的、短暂的、非注定的生法,所以出生、成长、业力都可以解脱。”(注12)“没有水火风四种。长、宽、厚、善、恶、名、色等概念。都被摧毁了。这个世界没有别的世界,没有来,没有去,没有留,没有死,没有生,没有根尘。

”(注13)因为涅槃是用否定的词语表达的,所以很多人得到一种误解,认为它是否定的,是自我毁灭的。但涅槃绝不是自我毁灭,因为没有“我”可以毁灭。只能说它(涅槃)摧毁的是“我”的幻觉和我的错误观念。把涅槃说成积极或消极都是不对的。”“否定”和“肯定”是相对的概念,它们只存在于“两个对立”的境界中。这些形容词不能套用在涅槃(绝对真理)上,因为涅槃超越了对立和对立的境界,否定的词不一定代表否定的状态。在巴利语和梵语中,“健康”一词被教导为arogya,意思是“没有疾病”,也是一个阴性名词。但无病不代表消极状态。英语中的不朽(相当于梵语中的Amrta或巴利语中的Amata),涅槃的同义词,也是否定名词,但不表示否定状态。负值的反义词不是负值。涅槃的另一个同义词是解脱(巴利文的Mutti,梵文的Mukti)。没有人会说解脱是消极的。但即使是“解放”这个词也有相反的意思:解放者意味着从某种障碍中解脱出来。障碍是恶法,是小人,解脱不是小人。因此,涅槃、解脱和绝对自由来自所有的邪恶,来自贪婪、愤怒和妄想,来自相对的时间、空间等等。涅槃是绝对真理,我们可以从《楞伽经》(帕利塞德140经《分别六界经》)中窥见一斑。这部极其重要的佛经是佛陀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告诉他的,当时他住在一个陶工家里(如上所述),当时他发现佛嘎撒聪明而真诚。此经相关部分的精髓如下:人是由固、湿、温、动、空、识六种元素组成的。分析六佛,结论是:没有一个是“我”、“我”或“我自己”。它确切地知道如何来。去怎么样?愉快的,不愉快的,既不愉快也不愉快的感觉呢?去怎么样?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他心里也就没什么了。若与心无关,则成为清净平等者。他可以随意将这种自我关怀提升到任何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并长期保持这种状态。但他也想到,“如果我把我纯粹的自我牺牲集中在无边无际的空间,并生出一颗与之相对应的心,我就知道这个地方是由心所创造的,对它来说是有规律的。(注14)如果我把纯粹的自我关怀集中在无边的知识上....................于是,他不再用心创作,也不再用意志寻求生存和延续,也不再寻求灭绝。(注15)因为他不是人造的,不求生存延续,不求灭绝,所以他对世界没有眷恋。不拿就不碍事。没有障碍,你拥有彻底彻底的内心平静(内心的宁静)。于是他知道了自己:“人生完了,清净的生活完了,该做的都做了,没什么好做的了。”(注16)当佛陀体验到一种快乐、不快乐,或者既不是快乐也不是不快乐的感觉时,他知道这种感觉不会持续很久。也就是说,它没有束缚他的力量。经历这些感受并不能让他情绪激动。无论他感受到什么样的感情,他都能体会到,而不会被这些感情所束缚。他知道,一旦身体腐烂,这些感情终将归于平静,就像油和灯一样枯萎。“因此,僧侣们!谁被赋予这样的天赋,谁就被赋予了绝对的智慧。因为拥有消灭一切苦难的智慧,才是绝对的智慧。”他基于真理的解放是不可动摇的。比丘!假的都是假的。什么是真实,涅槃就是真实。所以,比丘!拥有这种天赋的人被赋予了绝对真理。因为绝对崇高的真理是涅槃和现实。在另一部佛经中,佛陀明确地使用了真理这个词,而不是涅槃:“我将教你真理和通往真理的道路。”(注17)在这里,真理的意义显然是代表涅槃。

什么是绝对真理?按照佛教的说法,绝对真理就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一切法都是相对的、本原的、无常的、永恒的;不存在永恒的绝对实体,如“自我”、“灵魂”、“神-我”,无论是在身体内部还是外部。这是绝对的真理。虽然通俗的话里也有“相反的真理”这个词,但真理绝不是相反的。证明这个真理就是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管是不是妄想(注18);也就是斩断贪欲,消除痛苦,涅槃。这里值得记住的是大乘佛教“生死即涅槃”的观点。同一件事可以是生或死,也可以是涅槃,取决于你的看法——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种大乘观点是从巴利文原始经典中的上座概念发展而来的。这些想法在我们刚才的简短讨论中已经提到了。(注19)认为涅槃是爱情消亡的自然结果是错误的。涅槃不是任何事情的结果。如果是结果,那就是某种因缘得到的效果。事情就是这样,但这是有条件的存在。但是涅槃既不是因也不是果;它超越了因果。真理不是结果,也不是效果。它不是一种神秘的精神或思想状态,就像冥想一样。真相就是真相。涅槃就是涅槃。你想了解它的唯一方法就是自己去看。有一条通往涅槃的路,但涅槃不是这条路的结果。(注20)你可以沿着一条路到达一座山,但那座山不是那条路的结果或效果。你可以看到光,但光不是你视力的结果。经常有人问:涅槃之后会怎么样?这个问题不能成立,因为涅槃才是终极真理。它是结束,在它之后不可能有别的。如果涅槃之后有什么东西,那么那个东西就是终极真理,而涅槃不是。一个叫罗陀的比丘曾经用另一种方式问过佛陀这个问题:“涅槃的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首先假设涅槃之后还有剩余,所以需要涅槃才有效果。所以,佛陀回答,骆驼!这个问题跑题了。修行梵天是涅槃的终极目标,沉浸在绝对真理中。(注21)一些流行的、不正确的说法,如“佛入涅槃或死后涅槃”,引起了很多关于涅槃的幻想和猜测。(注22)当我听到“佛入涅槃或类涅槃”时,我以为涅槃是一种状态、一个领域或一个位置,在其中还存在着某种存在,用“存在”二字众所周知的含义猜测涅槃是什么样子。流行的说法“佛陀进入涅槃”在原始的巴利语文献中没有对等的词语。没有“佛死后入涅槃”这种说法。帕里尼布托一词在文中用来表示见证涅槃的佛或阿罗汉的经过,但并不表示“进入涅槃”。这个词简单的意思只是“彻底死了”、“彻底熄灭”或者“死了”。因为佛或者阿罗汉死后是不会重生的。另一个问题是:佛陀或阿罗汉死后(涅槃)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或者类似的问题(没有记录)。(注23)佛陀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说过,人类的词汇中没有任何词语可以表达阿罗汉死后的情形。佛陀在回答一位名叫坡措的游客同样的问题时,说“出世”“非出世”等名词不能套用在阿罗汉身上。一切与“生”和“不生”有关的颜色、感情、思想、行为、知识,在阿罗汉的话里已经被彻底根除,死后永远不会重生。(注24)一般把阿罗汉的死和他的薪油灯相提并论。(注25)这里有一点一定要理解清楚,不允许有任何歧义。这就是:比较“灭焰”的不是涅槃,而是五蕴和生,证涅槃的“人”(换句话说,是灭焰的人,不是涅槃——季承注)。这一点必须强调,因为很多人,甚至一些学者,经常会误解或者曲解这个涅槃的寓言。

涅槃永远无法与火或灯的熄灭相提并论。另外,还有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如果没有“我”和“神-我”,那么谁来见证涅槃?在说涅槃之前,我们先问问自己:如果没有“我”,现在思考的人是谁?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明确,思想就是思想,思想的背后没有其他的思想家。同样,能证明涅槃的是智慧(般若)。证词的幕后,不要无证。在讨论痛苦(真相)的来源时,我们已经知道,无论什么生命、事物、事物、系统只要它起源,它本身就包含着毁灭和腐败的种子。苦轮回,生生不息,都是缘起,所以一定是注定的。苦因爱(渴)而生,因般若(智)而灭。爱和般若都在五蕴之内,前面说过。所以它们诞生和消亡的种子都在五蕴之内。这就是佛陀名言的真谛:“众生六尺身内,我说是世界,世界的兴亡,世界的堕落之道”(注26)。即四圣谛皆在五蕴之中;也就是说都在我身上(这里用“世界”这个词代替了“苦”这个词)。这也意味着苦难的生与灭并不依赖于外力。当你遵循第四种崇高真理的方法去发展和培养智慧(般若)(见下一章),你就能清楚地看到生命的奥秘,如实地看到事物的真相。在秘密被发现,真相被看见之后,所有的事物都狂热地创造着轮回的幻觉力量。一瞬间,万物归于平静,再也不能产生任何因缘。因为执念已断,求生欲已断。就像一个精神病患者开始意识到自己患病的原因和秘密一样,他的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最好的只能在死后实现。然而涅槃是可以产生的,一个人不一定要等到死了才“得到”。见证真理和涅槃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没有任何“情结”,没有执念,没有烦恼,没有悲伤,没有苦恼,没有其他虐待的心理状态。他的精神健康状况非常好。他不后悔过去,不奢求未来,只活在当下。(注27)因此,他能以最纯粹的心情欣赏和享受一切,没有任何自我掺杂。(译者按:陶然是万物一体,完全忘了自己。他快乐,幸福,享受着纯粹的生活。他的感官是愉悦的,他没有烦恼,他的心灵是宁静安详的。(注28)他没有私欲,没有仇恨,没有愚蠢,没有迟钝,没有傲慢和其他一切,而是纯粹的温柔,充满了爱,同情,善良,同情,理解和宽容。他的服务精神是最纯粹的,因为他不为自己着想。他不寻求,不积累,甚至不积累精神财富;因为他没有“我”的幻觉,也不想重生。涅槃超越了一切对立、对立的概念,所以不能用一般的善恶、是非、有无的概念来概括。甚至用来描述涅槃的“快乐”这个词也有着非常不同的含义。舍利弗曾说:“同修!涅槃真幸福!涅槃真幸福!”你易拓问他:“但是,沙里富,我的朋友,如果你连感情都没有,你怎么能快乐呢?”Sharifutsu的回答是高度哲学化的,而不是一般理解的。他说,“没有感觉本身就是幸福。”涅槃是超越逻辑和理性的。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沉浸在深奥的理论中去揣测涅槃或者终极的真理和现实,都只能被视为一种无用的、绞尽脑汁的游戏。我们无法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它。幼儿园的娃娃宝宝不要和别人争论相对论。如果他耐心勤奋地学习他的知识,也许有一天他会明白的。涅槃应该由智者来证明。

如果我们耐心而勤奋地走“道”,真诚地训练和净化自己,得到必要的精神成长,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在内心证明,我们就不必再致力于研究神秘难懂的文字了。现在,让我们回头面对涅槃之路。注:1:见1923年京都出版社南条文雄编《中部经》。二:有时会有一些正面的词语来形容涅槃,比如吉祥、善良、安全、纯洁、大陆、皈依、保护、彼岸、和平、宁静等。755-79000年的《阿萨姆哈多般若经》列出了30个涅槃的同义词,其中大部分是比喻。三。参见1922年阿路格玛出版的萨达迪莎尚佐编纂的《法律大全》第11页和《楞伽经》第五集第421页。这里请注意“灭绝”一词的定义。佛陀在Rokuyaon第一次说的时候说的。但是没有涅槃这个词,虽然是涅槃的意思。四:见《杂部经》第一集第136页。v:见同经第四集第359页。六:见同经第三集第190页。七:这个词本来是pipasa,意思是口渴。八:见巴厘文学社版第二集第34页《杂部经》。九:见巴厘文学社版《杂部经》第四集251页。X: Sharifutsu语。见巴厘文学社版《增支部经》第1集191页。十一:莫希洛,佛的另一个弟子。参见第117页,第二集,巴厘文学学会版《杂部经》。十二:见葛伦坡《甘星语(雅陀南)》1929年版《中部经》第129页。十三:见1929年版《杂部经》第128页,1929年版《小部经》第一集第172页。十四:请注意,一切隐秘的灵界,无论多么崇高纯洁,都是由心所造,生而有为。它们既不是现实,也不是真理。(译者注:关于这段话更详细的解释,请参考中译本《小部经》,六经前62分别。)15:意味着他不再创业了,因为他不再有渴望、爱、决心和思考。十六: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已经成了阿罗汉。十七:见369页,第5集,巴厘文学社版《长 部经》。十八:请参考《中阿含》第200页“马哈地!涅槃就是真实地知道一切。”十九:龙树明明说“生死同,涅槃同生死。”见釜山评注第25章第19节。20:请记住,在九无为法中,涅槃超越了道和果。自性涅槃不是一个结果,不是什么都生出来的,但也不能说多了涅槃就没有了涅槃。张心知肚明。二十一:见第三集第189页,巴厘文学社版《杂部经》。二十二:有些作者经常用“佛涅槃后”而不是“佛涅槃后”。“佛涅槃后”这句话毫无意义,佛经里也找不到。应该是说“如来涅槃”。二十三:见巴厘文学社版《入楞伽经》第四集375页。XXIV:见486页,第1集,巴厘文学学会版《杂部经》。二十五:见《同一经典》第一集第487页,第三集第245页,巴利文学社版第41页(u . 232)《杂部经》。二十六:见1929年哥伦布版《中部经》第218页。二十七:见巴厘文学社版第一集第五页《小部经集》。二十八:见第二集第121页,巴厘文学社版《增支部经》。

更多佛陀解惑篇(佛陀的启示豆瓣)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