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口腔科哪里好(宁海百岁老人有多少个),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宁海口腔科哪里好(宁海百岁老人有多少个)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海宁杭州口腔科怎么样,海宁百岁老人有多少海宁的他参加过解放战争参加过抗美援朝当过院长海宁竟还有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他依然每年都坚持捐出一万元累积已

海宁杭州口腔科怎么样,海宁百岁老人有多少

海宁的他

参加过解放战争

参加过抗美援朝

当过院长

海宁竟还有个

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

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他

依然每年都坚持捐出一万元

累积已捐出几万元

专门用来做这么一件事

......

“只要不怕死、不怕苦就能成为一名军人。”

徐世昌,生于1927年,老家是河南的,曾是海宁市中心医院的院长,现在住在白漾小区。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他,头发花白,除了耳朵、眼睛不大灵敏外,身体十分健朗。

徐世昌的故事,还得从解放战争说起。

1945年,解放战争打响,老百姓们被“三座大山”所压迫,为了找一条生路,当时还只有18岁的徐世昌离开家去当兵。“那个时候苦得很,老百姓的生活和讨饭一样。因为不想被‘三座大山’欺负,我就跑了出来,碰到了共产党。”徐世昌说道。

那时候加入部队,没现在这么严格,徐世昌告诉大潮君,当时的生活十分艰苦,只要身体好,眼睛好就可以加入部队。徐世昌加入了第二野战军,他主要负责救护伤员。

“那时候就是打仗,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在打仗,伤员很多,我们要给伤员进行包扎,止血,而且越快越好,救完一个救下一个。条件特别苦,但是再苦我都愿意参加。”徐世昌回忆道。

虽然是救护伤员,然而他并没有学过相关的救护知识。当时的徐世昌,没有上过学,大字不识,甚至连话也讲不利索。加入部队后,他就像一个刚上小学的小学生,识字,说话,救护知识,什么都是从头开始学起。“部队就像现在的学校,里面也有很多老师,老师教我们怎么包扎,怎么止血,慢慢地我就学会了。”

如今,徐世昌的家里还摆放着许多当年他学习的书籍。

一天要救治两三百名伤员

参加战争的那些年,徐世昌也辗转了不少地方,几乎把全中国都走遍了,刚开始主要是在华北地区,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后来又去了江苏安徽。

战争的年代,遍地都是伤员,徐世昌所在的救护队一整天都在忙碌地救护伤员,一天下来,最多的时候要救护两三百个伤员。他还说:“当时都没有伤风感冒的病人,只有伤员,而且几乎都是枪伤。”这简单的一句话,诉说的是现实,更是残酷与无奈。放在现在根本不敢想象打仗时的那种情景,“我当时看着眼泪都要掉出来。”

徐世昌一直跟着大部队走南闯北,他心里的印记永远无法磨灭,迫击炮震耳欲聋的声音仿佛犹在耳边。一批又一批的伤员送进来,前面部队人员少了,后面的就顶上去。一天24小时没得休息,徐世昌也不觉得累。

但是,再强壮的身体,也抵挡不住高强度的工作。徐世昌说,虽然他没有受过伤,但病了一次,什么病他也不晓得,醒来后发现自己在担架上。醒了以后,他也顾不得自己的身体,立马起来加入了救护的队伍中。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徐世昌也跟着部队去了朝鲜,也是负责救护伤员。大大小小的战争,徐世昌获得了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的荣誉,还曾连续5次被评为工作模范,荣获抗美援朝军功章1枚和解放奖章1枚。

算命的人告诉她儿子已经不在世了

从18岁离开家,徐世昌一直没有回去过,战乱的时候,生死未知,家乡的人也常对他母亲说“你这儿子打仗去了,什么时候去了也不知道……”。直到三大战役结束,徐世昌在四川时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这时家里人才知道,原来世昌还活着。母亲还告诉他,因为多年没有他的音讯便找人算卦,算命的人告诉她儿子已经不在世了!

那时候革命队伍还是供给制,抗美援朝结束后,国家实行薪给制,徐世昌才有了工资。拿到工资后,大约在1957年,徐世昌回了一趟老家。

“我回去以后,爸爸已经不在了,家里还剩妈妈和妹妹。”妹妹还小,只有15岁,徐世昌看着母女俩艰苦的生活,就想着带她们出去过好生活,还要让妹妹上学读书。“小姑娘我要叫她读书成才,因为我晓得,没有文化真的很苦。”

1957年,对徐世昌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这年,他与自己相爱的妻子结婚了。说起自己已故的结发妻子,徐世昌亲切地唤她为“老太婆”。他告诉大潮君,当时他在的部队驻扎在宝鸡,新婚不久,俩人就过上了分居的生活。妻子在世时,两人聚少离多,这也是徐爷爷永久的遗憾。

“那时候的医院,破得不像样”

直到1976年,徐世昌转业复员,来到了海宁长安,担任长安地区卫生院(海宁市中心医院前身)院长。他说,因为老伴在杭州,那是家在的地方。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心医院,用徐世昌的话来说,“破得不像样”。别说医院里的会计、出纳没有办公室,就连徐世昌这个院长,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办公室。

当时的医院,只有50个床位,科室也不全面,只有儿科、内科、外科、妇科,超声波、心电图等设备都没有,X光机也只有50毫安的,更别说做大手术了,最多也只能做做阑尾炎的小手术。

院长的担子落在徐世昌的身上,他就要带领医院“发家致富”。虽然年代久远,硬件设备落后,可徐世昌的思想却很超前,他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要搞科研。

然而,医院缺人才缺资金,硬件设备不支持,就连身边的人也并不看好徐世昌的决定。徐世昌的手下只有两个大学生,人手不够,科研工作无法展开。因为半生都待在部队,他对自己、对年轻人的要求比较严格,可许多年轻人却不明白他的苦心,他所一直坚持的“科技创新”也一直遭到一些医生的反对。

徐世昌曾说:“现在你们反对,等过几年你们就知道了。”也正如他当初所说的,如今的中心医院,硬件软件都很齐全,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还有浙江省人民医院的专家下沉到中心医院。不少医生获得省级荣誉,一个个科研项目顺利地搞起来。

在徐世昌的带领下,医院的建设慢慢好了起来,直到他1985年退休,医院的科室增加了针灸科、牙科、眼科、理疗科等等,门诊、放射科扩大了,也能做心电图了。退休后的徐世昌也没闲着,常常跑到杭州、南京的厂里去发挥余热,做一名医生,救治更多的人。

“中心医院就是我的家”

为医院操劳了半生,如今,93岁的徐世昌身体已经力不从心,但他仍然惦记着医院,遗憾自己未能完成的科研工作。在2016年,他再一次回到中心医院,捐出自己的积蓄,鼓励年轻人去读书,去搞科研。医院也以徐世昌的名义,专门设立了“徐世昌奖”,用于鼓励职工科研创新。

搞科研,需要花很多钱,从2016年开始,徐世昌每年向医院捐赠一万元,已经连续捐了四年了,他说他还会继续捐赠下去,这些钱主要作为医院的科研经费。他用这样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科研梦。

徐世昌对中心医院有太多的感情,他告诉大潮君:“中心医院就是我的家,16年再回去,我就好像回家了,眼泪都出来了……”

晚年的徐世昌,住在小屋里,窗外的阳台上种着几盆花草。平日里,他就挨着窗口闻着花草香,靠着几案,拿着放大镜,看杂志、看报,虽然年纪大了,但对于当下的时事他也非常了解,“融杭接沪”、“科技创新”张口就来。

前段时间,大潮君推送了一篇中心医院开出一张强制休息通知单,“强制”高烧不止依然工作的周伟光医生回家休息(点击查看),徐世昌也看到了这篇报道,还总是和大潮君念叨着:“这些小年轻呀,真的蛮辛苦,我希望他们不要搞得太吃力。时间都是金钱,我现在体会到了,老了以后真的不行了……”虽然徐世昌对小辈们很严格,但他也很心疼他们。

经历过战乱纷飞

看着当初简陋的小医院

如今成为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徐世昌的一生

都奉献给了医院

他常说:

“我希望医院里能出人才,

能到省里去拿奖,多激棍(厉害)呀!”

而他的梦想

也在一步步实现中

(来源:大潮网)

更多宁海口腔科哪里好(宁海百岁老人有多少个)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