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市场监管总局(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政务大厅),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陕西省市场监管总局(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政务大厅)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关于印发《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陕农[2016]27号

各市农牧、农机、果业局(委、中心)、发展改革委,杨凌示范区农业局、发展改革局,韩城市农林局、发展改革委,神木、府谷县农牧、发展改革局:

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农业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年3月28日

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陕西经济赶超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根据《陕西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我省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保供增收”总目标,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创新发展思路,培育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实现了“粮丰、果优、牧旺、菜茶扩、收入增”。主要生产指标达到预期。

(1)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以高产创建为抓手,积极实施单产提升工程。在耕地面积刚性下降、劳动力大规模转移、重大自然灾害交替发生等不利条件下,粮食生产成功打破传统的丰歉波动周期,产能连续5年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2015年粮食总产量1226.8万吨,比2010年增长5.3%。其中,夏粮491.7万吨,秋粮735.1万吨,分别增长9.4%和2.7%。粮食单产每年增加4公斤,达到266.2公斤/亩,稳步迈上500公斤的台阶。

(2)水果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以品种结构调整、标准化生产推广和绿色有机水果发展为重点,积极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果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布局和结构更加优化,加快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步伐。2015年水果面积1865万亩,总产量1630.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4.8%和31.7%。其中,苹果面积1042.7万亩,总产量1037.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5.6%和21.2%。陕西苹果凭借其优良的品质,成为欧盟十大受地理标志保护的中国农产品之一,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克服畜牧业市场波动和疫情风险的双重影响,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模式加快转变。全省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场存栏数占62.5%,年出栏2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存栏数占55.0%,分别增长15%和10%。自动投喂、围栏环境控制、自动除粪等先进设施设备在畜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14.7万吨、58.1万吨和19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8%、23.4%和7.0%。猪肉自给有余,牛奶人均消费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肉牛发展

(5)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建成7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涉及19个县区。《全国“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国内首创,省级园区从无到有,发展到336个。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建设任务,实现涉农县(区)全覆盖,带动各级各类园区建设2350个,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1.8%。积极实施“百千万”工程,制定新型主体扶持意见,出台家庭农场认定办法。全省龙头企业发展到2680家,增加759家。合作社3.6万个,增长125%,农民参与率提高到25.4%。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3万人,发展家庭农场2.4万个,专业大户8.3万个。

(六)深化农村改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实现涉农县乡全覆盖,完成80%以上工作量,全国领先。建立了5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294个县、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全省共有流转土地876.9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8.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一通两覆盖”基本落实,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七)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机总动力达到26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分别提高30个和9个百分点,447万亩农机完成深松整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出台耕地轮作休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的意见,“三品一标”认证基地占比25%,果蔬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提高5个百分点。“三网合一”三级视频体系基本互联互通,电子商务示范县乡初步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集中建设了洛川、眉县两个5万吨以上的仓储群,使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交易中心跻身全国农产品交易中心之列。

(八)农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在宏观经济下行、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压力下,农民收入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89元,比2010年增长一倍多,年均增长14.2%,快于城镇居民2.9个百分点,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从3.82:1下降到3.04:1。

二。“十三五”农业发展形势

当前,在宏观经济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下,我省农业发展的外部联系和内部原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进入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进入提质增效的加速期,既有许多有利因素,也面临许多挑战。

(1)发展机遇。农业发展持续向好,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一是消费转型升级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移动通信的发展提供了消费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2)面对挑战。在连续多年农业的高起点上,支撑力量在减少,制约因素在增加,新老问题交织,内外矛盾集中。第一,从整体上保证供给和生态更加困难。农业资源过度开发,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两个“紧箍”越来越紧,农产品刚性需求态势不可逆转,拼资源消耗、拼生态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二是统筹城乡资源要素均衡配置难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落后,全面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市场分配和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资源的虹吸效应更加突出。三是农业产业安全保障难度加大。农业竞争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利润空间持续缩小,国内外价差持续拉大,补贴和价格两个“天花板”相遇。四是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难度加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农产品价格总体低位运行,农民工工资增速持续下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动力不足,通过提价和转移就业增加收入的空间缩小。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赶超”和“五个扎实”新要求,紧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定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引领, 并突出“调结构、去库存”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2)基本原则

3354坚持稳粮优化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优化突出特色产业,科学处理种粮增收、调整结构、稳定能源的关系,形成“粮食为基础、果畜为支柱、蔬菜茶叶为特色”的产业布局。

3354坚持改变方式,培养主体。突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解决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的矛盾,加强市场主体培育,促进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3354坚持市场导向,依法治农。遵循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支撑保护作用,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刺激作用,强化法治思维,从行政命令、干预生产向市场监管、执法服务转变。

3354坚持科技支撑和创新机制。加强科学研究、技术集成和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创新,优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结构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节约和集约保护耕地。继续加大投入,注重能力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首先是建设高标准农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并重,建设一批稳定的集中连片现代粮食生产基地。以四大粮食功能区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966万亩。积极实施梯田、坡耕地、盐碱地治理,进行冲沟造地、筑坝淤地。二是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以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小型灌区续建为重点,加快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加大渠道衬砌防渗力度,积极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切实改善灌溉条件,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00万亩。三是提高耕地质量。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平衡养分、恢复质量为主要内容,推进农机深松整地,提高土壤肥力。加快耕地质量建档立卡管理,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制定耕地质量标准,开展质量评估、等级认定和信息化管理,做好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价,夯实耕地地力基础。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要求,以粮食安全为前提,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应对市场风险,巩固特色产业优势地位。一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粮食作物布局结构,提高产业集聚程度,建设四大粮食功能区。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为重点,开展高产创建,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突出小麦、水稻、马铃薯三大口粮,推进增、保、减结合,根据国家“镰刀湾”玉米调减计划,加快粮饲转换步伐,在陕北沙区调减玉米60万亩,在关中发展青贮玉米100万亩。二是推动果业转型升级。坚持“北扩西进”,打造苹果优势产业带。压缩晚熟苹果种植规模,增加中早熟和加工品种比重,走转化发展矮化道路,适度发展山地苹果。实施猕猴桃“东扩南移”战略,依托秦岭北麓产业带,发展秦巴山区原产地产业板块。三是推进标准化畜牧业。按照“稳定生猪、奶牛、家禽,加快发展肉牛、肉羊、奶山羊”的发展思路,围绕“北羊、南猪、关中奶”产业布局,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积极打造区域优势产业板块,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四是壮大菜茶产业。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重点打造陕北果蔬、陕南叶菜、关中果蔬互补、高山露天蔬菜四大蔬菜产业集群。按照“抓苗子,扩年代”的思路

(三)实施特色产业扶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三个贫困地区为重点,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加快实施强业增收战略,完善特色产业扶贫机制,切实提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深度融合。一是创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整合涉农资金,设立以县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围绕小麦、水稻、马铃薯、苹果、猕猴桃、肉羊、奶山羊、奶牛、茶叶等产业,重点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模式。二是实施全产业链发展。坚持“系统思维、产业链发展”,突出薄弱环节,实施“政企贫困户”造血式扶贫模式,重点发展小麦马铃薯面食制品、苹果猕猴桃终端果饮、高端乳制品、高档牛羊肉制品、多元化茶饮料等五大类优势农产品。形成全产业链发展集群,让贫困户分享更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在贫困村实施“一村一品”产业促进行动。坚持“以乡镇为重点,以产业为基础”的原则,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支持和引导贫困地区农民发展葡萄、魔芋、冬枣、樱桃、西瓜、食用菌等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贫困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加大特色农产品市场开发,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4)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生产组织方式。以市场主体为载体,以园区建设为导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组织化。首先是加强市场主体的力量。继续实施“百千万”工程,采用“4个1”培育机制,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构建以农民为基础、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制定奖补措施,引导农民通过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土地,推动小农户分散经营向多元主体合作经营转变。三是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优化要素配置,注重提质增效,加快辐射示范,进一步拓展园区功能,完善园区产业体系。不断创新园区运营服务机制,着力建设一批集产业、品牌、信息、物流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五)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按照“检测常态化、监管制度化、追溯平台化”的要求,“生产”和“管理”并重,加强监控管理和全程追溯体系建设,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推进标准化农业生产。建立健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大力开展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和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小区)建设,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建立以奖代补的“三品一标”认证机制,规范生产行为,净化产地环境。二是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省市县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资质认证和队伍培训,提高检测能力,扩大检测范围,推进农产品质量检测常态化。加强风险监测预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做好风险隐患防控。三是建立追溯平台。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率先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土控、水控、肥控、药控、添加剂和品牌体系,加强生产过程记录,建立农产品标识、质量安全内控体系和追溯体系,带动市县追溯平台建设,推进各类追溯平台和监管信息互联共享,推进产地审批和市场准入互联互通、产地证书和质量追溯有机结合,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

(6)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联结种养业、休闲农业和相关流通服务,促进贸工农、产销一体化,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首先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大企业向粮食、水果、畜产品、蔬菜、茶叶等优势产区和重点扶贫地区集聚,推广产业联盟模式,带动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实施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扶持一批加工农民合作社,促进区域特色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加工知名品牌,促进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综合利用等多元化发展。二是发展市场流通业。推进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两个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企业化运作,支持优势农产品区域性批发示范市场建设,在全国建立“陕西优质农产品专营店”。有效推进优势农产品省际联展联销平台建设,形成南北互惠。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体系,以品牌建设提升营销附加值。完善产地贮藏保鲜设施和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加工、流通、消费对接,逐步形成现代农产品流通产业体系。三是发展休闲农业。休闲

(七)提高农业机械装备能力,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按照“全面、全程、优质、高效”的总体要求,推广十项农业机械化技术,实现我省农业机械化由中级向高级的跨越,助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一是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深松(深耕)补贴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优先向粮油主产区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对优势产业和关键技术所需机具实施重点补贴,加大薄弱环节、丘陵山区累计补贴力度,增强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普惠性。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创新研发。整合农机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资源,探索农机R&D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支持咸阳、杨凌建设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推动农业新产品开发,实现农业机械发展新突破,不断提高农业装备能力。三是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粮食作物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创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装备配套方案和经营模式。加快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进一步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机械化在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整地、节水灌溉、水稻油料机械化收获等关键技术。加快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提高农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能力。

(八)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实施科教兴农、创新驱动、农业“互联网”和“走出去”战略,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由资源消耗型向科技进步和信息化驱动型转变。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依托杨凌科教优势,成立陕西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找准现代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二是振兴现代农作物种业。促进育种人才、技术和资源依法有偿向企业流动,组建“专家牵头、企业为主体”的育种联盟,扶持2-3家实力强、前景好的种子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加快南方育种基地建设,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三是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以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网络化、管理高效化、信息服务便捷化为目标,打造农业大数据,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推广“武侠电商”模式,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培育电子商务品牌

(九)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发展活力。以确权登记颁证为抓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农村产权确权、赋权、搞活,激发农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是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结合全省推进试点,质量和进度并重,完善工作程序,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加大对确权、资金支付、发证质量的监管力度,确保成果的完整、真实、准确,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制定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办法,积极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序交易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搭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平台,加快农村经营性资产股改量化制度改革,赋予农民集体资产有偿分享、收益、退出、抵押、担保、继承等权利,完善交易、监管和收益分配制度,有效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促进保值增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十)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形成与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节约型农业。一是促进生态循环发展。探索干旱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种养结合,发展雨养农业、旱作农业、草食畜牧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推广节地、节肥、节药、节种技术,实现“一控、两减、三基”目标,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总量,做好农膜、秸秆、畜禽粪便的基本资源化利用,使生态保护与产业协调发展。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农业环保行动计划,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改良土壤,采取修复、轮作、间作等措施,治理重金属污染耕地,让资源环境休养生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建设,继续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殖,控制草原鼠害,逐步实现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三是推进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综合整治村庄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改厕,加快农村河道和水环境整治,完善农村住房、航道、电网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美丽乡村。

123

更多陕西省市场监管总局(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政务大厅)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