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竞争产品分析,市场参与者的必修课。互联网上有成千上万篇关于竞争产品分析的分享文章。

不过,我也想凑热闹,从自己的理解中梳理一下。

我给你讲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村庄。有一家馒头店,十里八村特别有名。早上还没开门就开始排队了。馒头供不应求,几个小时就卖光了。

一个做过马路生意的小贩在馒头店里偷偷观察。他发现自己馒头店的馒头居然是绿色的。于是,我取长补短,回老家开了一家馒头店,也卖青馒头.没过多久就倒闭了.

他不愿意。再来馒头店,混进去当服务员。没多久就知道,绿是因为村里的水不一样。只有用这种水蒸的馒头才是绿色的。于是他雇人从这里运水回来,重新开了一家店.

没过多久又倒闭了,因为馒头难吃,伤得很重.

他没尝过一口土产馒头,他自己也没吃过馒头。

他不知道那个村子的水质不好,但是村民早就习惯了,而且吃了馒头之后会有一种兴奋的状态,不累,但是只对这里的村民有效。

那个土产馒头对他来说是有竞争力的产品。但他从未尝试过。虽然后来知道了青馒头的奥秘,但并不知道只有那里的村民才能享受到这种独特的产品。

你可能觉得这个摊贩很傻很可爱,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作为微信在朋友圈的重要模块,在活跃用户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于是越来越多的产品在自己的迭代中加入类似的功能。

他们想不通为什么微信玩的那么好,为什么到了自己身上就死了,最后还得靠自己的运营团队不断往里面灌假数据。

一个成功的产品开始,可能没有任何竞品可以参考。后来者有榜样可循,但最后可能死于模仿和抄袭。

竞品分析是不是一文不值,没有必要?

我的回答是,当然不是!

如果竞品分析一文不值,就没必要写这篇文章了。所以不是竞争分析没有价值,是假的竞争分析没有价值!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一个成功的产品必须做对一件事。那就是建立明确的产品战略,并据此实施。

他们会发现自己的核心用户是谁,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明白什么问题有解决的价值,为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最终通过解决方案实现商业价值。这就是塑造产品及其商业价值的过程。

我们在分析竞品的时候,能够直接获得和体验到的只是最终的结果。即最终产品的体验和对其商业价值的解读。竞争分析只停留在这个层面,是假的竞争分析。就像那些抄袭却毫无章法的产品,就像那个连馒头都没尝过的小贩。

竞争分析应该是对产品成型过程的逆向分析。从产品结果和商业价值向后,深入分析产品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些问题有需要解决的价值,这些问题是谁的问题。

微信朋友圈的成功因素之一是微信是一个流行的社交软件。用户遍布各行各业,各种年龄,各种文化。朋友圈的内容并不同质,可以看到各种丰富的内容。

但如果是垂直社交软件,比如钓鱼App。如果直接复制朋友圈,即使有用户贡献内容,也差不多。不是抓鱼,也不是晒钓具。自然没人会觉得有意思,也不会特别积极。

二、如何进行真正的竞争分析?建议分为三步:沉浸体验、产品解剖、策略再现。

1.沉浸体验很多人应该都看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上说:“在深入分析和阅读一本书之前,你应该快速阅读,以建立对这本书的基本了解。再决定是否值得分析阅读,如何分析。”这就是分析阅读的方法。第一,沉浸阅读一遍,建立对书的基本认识。然后,分析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竞争产品也应该如此。分析竞品,首先要身临其境的体验,建立对竞品的基本了解。然后决定这个竞品是否值得分析,如何分析。

什么是沉浸体验?沉浸式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

首先,沉浸体验是指作为真实用户使用竞品的每一项功能。

这种使用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模拟用户的各种情况,尝试使用竞品的每一项功能。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正常逻辑使用

从最正常的注册登录开始,按照产品常规使用的逻辑去体验竞品。这时候你不需要考虑太多细节,跟着产品的感觉走,一直操作,直到主要操作流程完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左右转弯。

这里主要是建立对模块和功能的初步了解,知道竞品大概的功能分布和流程。

模拟用户场景

知道了竞品的大致功能分布和流程,就可以尝试为竞品做一个简单的用户画像。例如:

对于蚂蜂窝App,可以简单梳理为:

投稿者,分享游记;攻略,查游记,整理攻略;旅行准备者,找到并确定目的地;确定人像后,我们会逐一选择每一种人像,模拟他们使用产品的场景,在模拟的场景中再次使用竞品功能。

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竞品对用户的解决方案的特点和优缺点。

调查经历

接下来要像排雷员一样,对竞品的每个模块、页面、功能逐一体验。每个过程结束后,回到上一步,继续体验其他功能和按钮,直到体验完所有功能。

对竞品所有细节的完整把握,也是对下一步——产品解剖的热身和准备。

2.解剖竞品在沉浸体验这一步,我们试图快速建立对竞品的初步了解。然后还要解剖竞品。

解剖的方法步骤如下:

页面流量

将竞品的所有界面(包含二、三级甚至更低层级的页面、各页面的各种状态和弹窗)全部截图保存。

然后用带箭头的线表示所有界面之间的跳转关系。线条的起点为上个页面,以明显的方式(如热区或红色框)来标记触发位置。线条的终点为触发后的结果页面或状态。(推荐使用axure)

最后将所有界面的关系,编制到一张完整的页面流程图上。

功能结构图

用树状图或脑图,将竞品的功能结构呈现出来。

和页面流程图不同(页面流程图展现的是页面之间的跳转关系,侧重视觉交互),功能结构图侧重逻辑,直观展现竞品的功能模块结构。

树状结构的第一层是主要模块(模块页),再一下层是主模块包含的子模块(页)或功能,再往下一层是更细节的功能和按钮,以此类推……

同时,可以用连线将不同分支上,关联或重合部分连接起来。(推荐使用xmind)

功能流程图

从视觉和逻辑两个角度对竞品进行详细的解剖之后,所有细节应该都了然于胸了。

这时,我们可以对第一步(沉浸体验)中简单勾画的用户画像进行修订,补充为更加完整的用户画像,及每类画像的功能清单。

然后把每一个功能的操作流程都描绘出来。绘制流程图是市场人的基本功,这里就不展开了。不过有一个小建议,各功能流程之间有关联的部分,用子流程的方式表示出来。(推荐使用visio)

看完前两步(沉浸体验和竞品解剖),相信很多同学已经头大了。会提出疑问:“不就是个竞品分析么?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么?”

我的回答是:非常有必要。

首先,这是一种减少分析竞品数量的方法。

选择合适数量的竞品对象并进行深度分析,远比只求数量的分析更有价值。

通过沉浸体验,你可以高效建立对单个竞品的基本认识,并迅速判断它是否具备继续分析的价值。这种判断可以是随时作出的,你可以沉浸体验一小部分就将其排除。而那些被保留下来,才是你应当花费更多精力去分析的。

其次,不这么做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要知道前序流程的风险,会在后续流程中不断被放大。你对竞品的分析不够细致全面,可能节省了你个人的精力和时间,但是会让开发团队付出数十倍的时间(相对于你节省的时间),甚至导致整个开发成果的失败。

3、战略复现

对竞品的解剖式分析,是为了让我们对竞品的分析足够细致、足够深入。但这并不是分析的终点,我们要进一步完成对其产品构建过程的逆向解析。也就是第一篇说过的,倒推出竞品的产品战略。

如果前两个步骤,你都认真执行了,那这一步对你来说不算难事。你只需要把前面步骤的分析结果信息进行整理,竞品的战略就自然显现。

再回顾一下你要倒推出的问题:

竞品实现或可能哪些价值?

竞品的解决方案有哪些组成部分?

解决方案分别解决了哪几类用户的什么问题?

这些类型的用户,哪些是他们的核心用户,各类型用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到这里,对单个竞品的深度分析就基本完成了。那是不是代表竞品分析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呢?

当然没有!

竞品分析,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而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当我们完成了对竞品的剖析,只是把竞品拆解成结构化的素材。我们要根据确立的目标,有效的利用这些素材,组合出进一步指导工作的结论。

讲完竞品分析的原则以及针对单个竞品的分析方法。最后要讲的是,如何针对不同的分析目的,输出有价值的竞品分析报告。

竞品分析的目的,一般有:

新产品线参照;功能迭代参照;竞品动态跟进;

假设我们已经按照前面所说的方法,对多个竞品进行了深入剖析。这样手里就有了一大堆可被使用的基本素材,根据目的不同我们要有选择的利用它们。

三、新产品参照

1、产品战略参考:

这时候你可能已经有了一套基础的产品战略,也可能是什么都没有。

首先,你要根据复原后每个竞品的产品战略,来检验或建立你的核心用户。

分别比较每个竞品的核心用户(如何已经有产品战略就一起加入比较),权衡如何确定或修订自身用户范围及核心用户。

其次,对每个竞品解决的问题范围及提供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优劣,最终为自身产品战略中问题和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系。

最后,对每个竞品确立的产品价值及其实现程度进行比较,检验或建立自身产品战略的价值体系。

2、功能及体验参考:

对产品战略的考虑结束后,可以进一步进行功能及体验的参考。这里的前提一定是已经通过上一步,基本明确了自身产品战略,这会让我们在这一步的参考范围缩小很多。

比如:

竞品A-不论是核心用户还是其他用户,不论是核心用户的问题和方案,还是其他用户的问题和方案,与我们的产品战略都毫无关系,那我们就可以直接摒弃。

竞品B-他的核心用户及问题和方案,不在我们的产品战略中。但是某一类非核心用户却和我们的核心用户重合,那么基于此类用户的问题和方案,以及基于此的功能和体验对我们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有了合适的参考范围,我们要做的就是:

3、功能流程参考:

以自身产品战略为前提,看看各相关竞品,它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功能和流程,比较相互之间的优劣,提出更优的功能流程方案。

这里使用的素材,是对竞品解剖中输出的功能流程图。

4、功能结构参考:

确定了功能流程方案,看看各竞品是如何对相关功能进行组合的。比较这些功能组合之间的差异性,找到一条更优的功能呈现路径。

这里使用的素材,是对竞品解剖中输出的功能结构图。

5、交互设计参考:

功能流程和功能结构都确定之后,看看参考的竞品中,有哪些亮眼的交互设计。针对同样的功能,竞品又是如何呈现的。吸取那些做得好的设计,并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设计。

这里使用的素材,是对竞品解剖中的页面流程图。

经过这些步骤,我们对竞品素材的使用就暂时结束了。但是我们对于竞品的分析,还仅停留在自己知晓的程度,我们需要一份报告输出分析结论。

新产品的竞品报告,和前面的分析步骤基本一致,分为两个部分:战略分析和功能体验分析。

6、战略分析:

复现该分析步骤中的分析思路,展示分析素材及相应的分析路径,最后输出当前阶段的产品战略。

7、功能体验分析:

复现功能流程、功能结构及交互设计的分析过程,每一步都由素材展示、分析思路及分析结果组成。

四、功能迭代参照

功能迭代参考,表示产品已经有了明确的产品战略,且已推出多个版本。

因此,功能迭代参考的内容和新产品线参考中的第二步(功能及体验参考)一样。

而相应的竞品报告,也和新产品线参考的报告中的“功能体验分析”内容一致。

五、竞品动态跟进

竞品动态跟进,是一种目的性较弱的竞品分析。主要是为了及时跟进各竞品的迭代状态,保持对竞品信息的掌握。

因此,只需要在每个竞品的剖析素材中根据竞品的迭代,登记其每个版本的变化。即,将其竞品每个版本的页面流程、功能结构及功能流程等的变化记录为新素材。

这里要着重讲,竞品动态跟进的方法和目的。

1、跟进方法:

竞品迭代是随机且不规律的,我们不知道哪个竞品会在什么时候迭代。所以我们要确定一个跟进的周期,建议一周一次对所有竞品的版本进行摸底。发现有竞品更新,则对其进行跟进分析。

2、跟进目的: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及时跟进竞品的迭代路径,可以让我们掌握很多信息。同时,对于竞品的跟进分析,也可以作为【功能迭代参考】的素材,主动而全面的掌握信息数据,适时地进行分析参考,要比有了参考的需求才去搜集资料稳妥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