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镜头组接的技巧,以及电视剧里有哪些穿帮镜头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有哪些让你哭笑不得的穿帮镜头
  2. 电视剧里有哪些穿帮镜头
  3. 如何用普通镜头实现微距摄影
  4. 广角镜头应该咋样用在什么情况下用合适

有哪些让你哭笑不得的穿帮镜头

今天就来说说综艺中的穿帮镜头。

一、《中国好声音》那英的发型

在好声音第四季播出后,许多网友都对那英“魔性”的发型产生了疑问。

怎么明明转身之前还是卷发,转身之后却又变成了直发,然后又变回了卷发,难道那姐在导师的座位下面藏了一直卷发棒?有的观众甚至提出了制作组有造假嫌疑。

后来好声音官方回应了网友的疑问,说节目采取的是“集中录制+后期剪辑”的制作方式,说那英发型的来回变换是后期剪辑师在技术上出现的问题,这与导师们对学员的评判结果没有任何关系。

二、《我就是演员》王俊凯的黑鞋

《我就是演员》系列:于月仙与王俊凯搭档表演《唐山大地震》中方达和母亲谈话的的片段中,王俊凯刚刚登场的时候穿的是一双黑鞋

可是演到一半,当于月仙饰演的母亲刚刚坐到椅子上之后,镜头转回来拍王俊凯,他穿的鞋却成了白色

网友们也搞不清这究竟是什么套路,莫非这段戏里还有换鞋的桥段。

不过最大的可能就是,这段戏在节目录制的时候演了不止一遍,后期剪辑为了节目效果将其中表演最好的片段剪辑在了一起却忽略了,王俊凯在鞋子上的变化。

三、《演员的诞生》伊一的裙子

在《演员的诞生中》除了各位参演嘉宾的精彩演出是一大看点外,魅力非凡的大叔张国立和成熟稳重又不乏活力的伊一组成的主持搭档也是一大看点。

而其中一期,伊一的着装就出现了穿帮。

开场时,她原本穿的是深V连衣裙,到了后半程却在里面套上了一层黑色内衬。可能是导演觉得着装太过暴露了吧。

四、《我们来了》中的变色桶

《我们来了》中邀请了许多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女性明星。其中就有女神陈妍希。

其中一期节目中有一个环节,要求女嘉宾们去村里找食材。陈妍希欣然拿起了塑料桶去村中找鱼。只是,这桶的颜色怎么变得这么快?

五、跑男中的真假鹿晗

在跑男的一期中,有一个水上“骑马打仗”的环节,迪丽热巴选择了和鹿晗组合,来对抗林志玲与王祖蓝的组合。

几个镜头转换后,观众发现鹿晗似乎变壮了。

并且隐约地在他身后看到了“邓超”名牌的印迹。

原来,背着热巴作战的被偷换成了邓超啊。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渐变画)

电视剧里有哪些穿帮镜头

说起穿帮镜头,那确实是影视剧的一大尴尬。有的由于拍摄制作的条件简陋造成的,有的则是完全由于疏忽造成的。对于那些穿帮镜头确实能让人感到啼笑皆非,毕竟好不容易看入迷的时候,突然来这么一出,搞得忍俊不禁。

下面我来来说说我见过的一些穿帮镜头:

云龙兄别来无恙啊?等等,最右边那个土匪是谁啊?嗯,一定是有人假扮我李云龙。当时看的入迷没仔细看,现在看看忍俊不禁。

云飞兄,你哪找来的伙计啊,怎么和八路军的发报员这么像啊。嗯,可能是我眼花了。

这里的风景真好啊,有山有水有花有车。这车是什么牌子的马车?好高档啊,没有马也能跑。

好可爱的小娃娃啊,看看这双可爱的小眼睛。这眉毛也确实挺像的。确实是你的孩子。

才三年啊,我来帮你逃跑吧。把脑袋往左边转你就会发现新世界的。

枪口堵住了,没看见我一直给你暗示吗?看我这白眼翻得。

老兄,你手握在哪里啊?你这枪能打吗还是声控的?一定是想抓活的,嗯对。

蒙娜丽莎她是谁,她是否也曾为爱寻觅好几回?看来我国古代真的是地大物博,什么东西都有。

电视剧中穿帮镜头难免会有,大家只是调侃调侃而已。有的可能是拍摄制作时疏忽导致的,有些电视剧是由于当时拍摄条件原因限制的。比如开头提到的亮剑。由于当时拍摄条件十分艰苦,演员人数也是完全不够的,所以就造成了一人分饰好几个角色,像李云龙和那个跑龙套的发报员。当时也没有任何条件请替身。当时凑的群众演员,很多都是当地的乡亲临时扮演的。而且导演也得出马,比如剧中的老罗就是导演陈健所演的。

而且当时在山西拍摄时是数九寒天,把演员一个个冻得直哆嗦,戏最多的那几个人更是直接肿了一圈。刚做出来的菜马上就冻上了,所以花生米成了剧中最常见的食物。

还有像西游记中的沙僧,一个人分担了15多个角色。那真的是大师级的演员了,而且小时候压根没有察觉到,真的是一位可敬可配的演员。沙僧和卷帘大将自然不用多说,还有太上老君、牛魔王、西海龙王、观音院和尚、御马监的小官、千里眼还有一些龙套角色。

而且拒剧组介绍,当时找不到白色的马,于是就把马给染成了白色的。对于那些飞得镜头,只是移动画布。大家有没有发现每当飞行时,人物周围都会比较模糊。演员的伙食费也比较紧张,常常吃不饱。

好的作品也会存在着穿帮镜头,但是也不能凭借着几个镜头来否决经典。

如何用普通镜头实现微距摄影

普通镜头改成微距攝,有一种,附件一靣镙口,,另一面是卡口。将镙口对准镜头前面拧紧,再倒装在机身上。缺点是自动化信息完全失效,但可手动调焦。

广角镜头应该咋样用在什么情况下用合适

我记得在以前聊镜头设计的时候提到过,无反因其法兰距和镜后距大幅降低,从原理上就更利于短焦距、大光圈镜头的设计,各大品牌进入无反领域后也一定会发力广角大光圈来拼杀风光摄影这个民间大神众多的主题。不过相对家大业大的原厂来说,副厂率先推出也一点不意外,比如老蛙这颗15mmF2D-Dreamer就首发于索尼FE系统,而我也赶在它发布之前先拿到了针对佳能RF卡口的版本,在RF卡口副厂镜头极少的情况下,这就是它目前原生卡口最广的镜头。

作为15mm超广角镜头,当用在法兰距和镜后距都较短的无反上时,反望远设计就不一定需要单反结构那样使用大曲率大直径负镜(灯泡头)来做前组了,而灯泡前组光学意义在于可以使用相对较低折射率(易于校正像差)的镜片来实现超广设计,但带来的问题就是体型较为庞大。当然,具体焦距、光圈值和像差校正力度对尺寸的影响也很明显,F2.8级别即便是单反卡口灯泡前组也可以控制得相对较小,比如佳能14mmF2.8和老蛙自家的12mmF2.8。而像老蛙15mmF2.0这样使用小型化的负镜+正镜组合来做前组,就需要高折射率组合,并在后端匹配较为繁琐的消像差设计,这也会提高成本(所以它的绝对价格也不算便宜),即便是在本身更有利做超广的情况下也会受很多限制,比较难实现大像场的极限广视角,但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上滤镜架了,老蛙15mmF2.0的口径也仅仅只有72mm而已。

9组12片设计,有一定光学基础的朋友应该不难看出,当第一群与第二群焦距差太大、第一群第一组/第二组焦距分别大于整个镜头焦距太多时,都会导致镜头尺寸明显增大。而且即便是在设计限制内,作为第一群第一组(负镜组)也会是以高折射率镜片为主打,所以第二片就用上了非球面工艺,而且看形状是两面均为非球面,第一群第二组应该是个正镜组,第一片是高折射率正镜,接下来就上了胶合并使用了低异常分散性镜片,在光线转向位置上这个设计显然是为校正前组像差而来,整个第一群是一个正镜,这样一来即便不用很大的直径,也能获得足够大的入瞳。

不过仅靠第一群第二组的校正量还明显不足,因此在通过光阑后的第二群直接用上了双胶合设计,事实上整个第二群除了最后一片之外,间隙都非常小,可以说是非常用力的在消像差,事实证明确实做得还不错,即使是F2全开,从中心部位的高光比边缘都比较少见到倍率色差出现,轴向倒是还有一些。

这对于通常都是大景深的广角风光镜头来说是很重要的,不过F2全开时边缘会因为轴外像差的影响带来很明显的变化,可对比中心和边缘的光斑色环。

中心光斑基本没有受色差影响,边缘没有杂色,不过这个非球面洋葱圈确实也不算太漂亮。而到了边缘光斑,情况就不一样了。

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形变,并伴随轴向色差出现,因此老蛙15mmF2.0在全开的情况下边缘像差控制得不会太好,但考虑到这颗镜头除了微距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用到全开,就算是吹毛求疵吧。而整个结构的最后一组使用非球面负镜收尾,也是双面非球面,放在这里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小边缘出射光线与传感器的夹角。

总体来说,光学设计往往需要权衡与妥协,难以做到尽善尽美,从结构来看老蛙15mmF2.0没什么大问题,通过微调并缩放还能变成M43画幅7.5mmF2.0。但是,设计与生产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对于国产品牌来说比较大的难点就是复现理论设计,这对冷加工、装配等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无反已经全面进入高像素时代的大背景下,像差更容易通过放大图像的形式显现出来。

那么从理论回到现实,老蛙15mmF2.0镜头没有任何触点,装上相机后要开启“未安装镜头快门释放”功能才能正确使用,自动测光和峰值对焦可以正常工作,但EXIF里没有镜头信息。

对焦组是整个第二大群(包括光阑),从无限远往微距端对焦时,第二大群向物方(沿光轴向前)移动,手动对焦行程比较短,特别是1米到无限远几乎是紧贴着,行程极短,倒是0.15米到0.2米占用了接近一半的行程。这样设计的部分原因是超广角镜头较短的超焦距对焦点,从景深来看,全画幅15mmF2镜头即便全开,超焦距对焦点也只在3.77米左右,也就是从1.88米开始到无限远都在景深内,而对焦于无限远处也是会3.75米左右就开始进入景深,所以老蛙的设计意图是当拍摄风光时,直接拧到无限远就完了,更何况这是一颗拍风光必然要收光圈的镜头——F5.6时超焦距对焦点就来到了1.34米,此时从0.67米远开始进入景深范围了。

不过问题在于,超焦距理论是建立无像差的理想光学系统中,在拍摄物距超过30米的对象时,按说完全可以直接往无限远对焦即可,但老蛙15mmF2.0将对焦环拧到头的“无限远”和稍稍拉近一点是的成像分辨率是完全不一样的。

光圈F5.6,上图为对焦至无限远处的中心100%截图,下图是结合放大,将对焦稍稍从“无限远”往内拧一点后的同位置。

可以很明显看到,对焦到无限远处时的图像锐度明显偏低,为什么会这样?不是超焦距了么?这是因为在镜片对焦行程设计上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余量,真正的无限远对很多镜头来说都不是把对焦环拧到头,而是要稍稍往后回一点,如果直接拧到头反倒会失焦。所以当使用任何手动镜头时,都一定要结合峰值+对焦区域放大来进行确认,在这种前提下,老蛙15mmF2.0的对焦精度还是有保证的。

至于画质的分析,就要从它的最佳光圈选择来说起,前面说老蛙15mmF2.0一定要收光圈的最重要原因不是景深,而是它在EOSR上全开时有非常明显的暗角,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无反结构和机身本身的原因,无反结构因为镜后距很短,如果出射不用大尺寸镜片做收束就很容易出现越靠近边缘,出射光线与传感器夹角越大的问题(所以佳能RF卡口原生镜头都会强调这个设计),像EOSR这种前照式传感器本身填充因子就相对受限,再加上没有针对第三方镜头做微透镜偏移设计,以及轴外点成像光束渐晕、余弦四次方的影响,所以边缘照度、量子效率都会备受影响,只能通过缩小光圈的方式来解决。

下面分别是F2、F2.8、F4和F5.6的风光(对焦无限远)暗角示例GIF:

不难发现收缩到F5.6时老蛙15mmF2.0的暗角依然存在,但比F2时要好很多,而实际上暗角本身也会随对焦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对焦于无限远处时成像系统有最小的像场,而对焦往近处推移时时则会逐渐变大,放大为1:1时像场半径是无限远时的2倍,面积则达到4倍,虽然老蛙15mmF2.0达不到这么高的放大倍率(只能到0.25倍),但当使用它进行近距离拍摄时即便F2全开,暗角影响也相较对焦于无限远处时要缓和许多,这一点从几何光学的角度应该不难理解,而且还能提升浅景深微距的氛围。

如果是风光摄影,在对焦准确,光圈适宜的情况下,老蛙15mmF2.0的成像素质在EOSR上是很有保障的,F5.6从中心到边缘都有很不错的锐度,几乎没有场曲,而且是一颗畸变非常小的镜头。简单来说畸变校正与主光线角差有比较大的关系,当然也需要在各个镜片表面进行校正,这个过程很繁琐,就不展开了,总体而言老蛙15mmF2.0很适合用来拍摄室内场景,可以看到在这种横竖线条明显的环境下,它也能把横平竖直还原得有模有样。

因为F2光圈对焦于无限远处时有比较明显的暗角,所以老蛙15mmF2.0并不太适合用作星野拍摄,而且全开时靠近边缘可以看到一定程度的像散(轴外点光源呈十字型)。

收到F4之后就会明显好很多,但这个光圈也基本告别星野摄影主题了……而超广角镜头在夜景方面也有比较充分的应用,其中星芒和眩光表现就很关键,我拿到的老蛙15mmF2.0RF版与E卡口版是相同的7片光阑叶片版(但根据官方消息,RF和Z版都会改用5片光阑叶片版,也就是10星芒,所以这个部分大家就随意看看吧,并不代表量产型号的性能),均为机械结构,不用通电就能调整,在F5.6的时候就可以看到14星芒了,不过在小F值下它的光阑形态不算很完美,具体形状可参考下面的微距细节图。

所以星芒尾部形态是一边发散、一边收紧的状态,不过这种主观氛围的东西也没个绝对的好坏,5片光阑版应该会好一些,看大家自己的喜好吧。

而眩光则是老蛙15mmF2.0表现不太好的方面,直面强光源时会出现很明显的反射光,并伴随数个较大的圆形光晕,这应该是非球面镜片边缘集中反光所致。当然,眩光也会随物距和对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在拍摄用强烈逆光的主题时需要注意构图上的规避。

最后来说说做工和细节吧,老蛙15mmF2.0的镜身为金属材质打造,冰冰凉的手感相当不错,还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细节:镜头盖上有一个专门为穿绳设计的开孔,不过这个孔开得有点大,在未穿绳的时候会透射光线进入,EOSR这种关机会自动放下机械幕帘遮挡传感器的机型来说倒是没什么影响。光圈可以切换为无级变换,所以用老蛙15mmF2.0拍视频还是挺方便的(当然,EOSR的视频性能相对那啥了点)。最后就是它在镜头上标示了入瞳孔的位置,这是告诉大家摇摆拼接时以入瞳孔为轴心,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因透视位置产生变化而导致的拼接变形。

从唯结果论来看,老蛙15mmF2.0是一颗一旦会用,就很容易拍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照片的镜头,没有采用大尺寸高曲率负镜前组带来了很好的便携性,结合EOSR的整个身形控制得很好,单手即可轻松操控。据官方消息,RF卡口会在这个月内正式出货,与现有E卡口版同价,虽然多多少少有一点细节上的不足,但总体来说还是值得种草的。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镜头组接的技巧和电视剧里有哪些穿帮镜头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