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三国谁写的,以及三国演义讲的是什么朝代的事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三国演义讲的是什么朝代的事
  2. 三国志的作者是谁
  3. 三国时期的文字是什么字体
  4. 湖海散人罗贯中,为何能写出巨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讲的是什么朝代的事

《三国演义》历经朝代:东汉——魏——西晋,横跨三朝。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黄巾兵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汉、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史以演义,作者的创作目的是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其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图十分鲜明。小说的叙事起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终于晋太康元年(280),比较完整地叙述了汉、魏、吴三国兴起、发展及灭亡的历史。

小说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编著模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主要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作者的兴趣则在于揭示这个时期的各个军事集团如何兴、如何亡。

如前33回的主要内容是汉末的群雄争霸,矛盾的焦点是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的斗争,作者对二人作了多方面对比,重点则是对兴亡教训的总结,顺民心、得人才、有谋略者得天下,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

三国志的作者是谁

这个我有发言权,因为我朋友是开餐馆的,经常约我去喝酒。有幸认识了司马千、陈寿、罗贯中三位大神!这哥三经常泡在一起喝酒,然后摆龙门阵、谈古论今。有一次司马说要写史,这下陈寿和罗贯中可不干了,说凭什么咱哥三一起摆的龙门阵让你名垂青史?哥三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还差一点打了起来!不过兄弟就是兄弟,最后商量,司马年长写史记、陈寿写三国志、罗小弟嘛就演义一下三国!不过这三位大神没留义在餐厅打杂的伙计,这人有心计,每次三位大神谈古论今时都故意就在旁边打扫什么的。后来这伙计辞职不干了。半年后这伙计出名了,当时市面上有一部书很伙,叫《水浒传》!嗯、就我不开窍,听这哥三谈了那么久,也不写个啥也伙一下!

三国时期的文字是什么字体

三国时期的字体主要还是隶书的居多。

三国时期采用的文字是:汉字,文言文,字体是繁体、楷体、篆体、隶书和草书都有。但是,从三国时期的碑刻与简文来看,是延续了隶书的风格。

三国时期主要还是隶书的居多。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三国时期曹魏军常保持在三十万人左右,最多时近五十万。其中以陆军为主,水军为辅。陆军中,又包括步骑两个兵种。

蜀汉军队大约保持在十万人,包含水陆两个军种,以陆军为主,水军次之。陆军包括步兵、骑兵、弩兵和车兵,以步兵为主。

孙吴军约在二十万人左右。由水陆军组成,以水军为主,陆军为辅。

三国军队编制是部、曲、屯、队、什、伍六级,其中,伍辖五人,设伍长;什辖二伍,设什长;队辖五什,设都伯;屯辖二队,设电将;曲辖五屯,设曲长;每部二曲,设千人督,又称牙将。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的文化教育:

曹操于建安八年(203)下令郡国修建文学(即学校),五百户以上的县设校官,选优秀子弟进校学习。曹丕称帝后,即恢复太学,设博士,从各郡县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来京都太学学习,并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

如规定太学学生两年学通一经(即一部儒家经典著作)者称弟子,不通一经者遣回;两年学通两经并考试合格者补文学掌故,不合格者可以补考,三年内学通三经者,提拔为高弟,可做太子舍人,考试不合格者也可补考。

当舍人两年能学通四经者,提拔为郎中,不合格者可以补考;当郎中两年学通五经者,随才使用,不合格者也可补考。

湖海散人罗贯中,为何能写出巨著《三国演义》

一、元朝统治者矮化奴役中原汉人的民族矛盾,是激发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确立汉室正统思想的精神内核

元朝统治依靠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结束了宋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整合,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元朝饱受诟病的人种等级划分制度,刺激和恶化了民族关系和社会矛盾,为其灭亡也埋下了伏笔。

元朝将其统治下的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4个等级,蒙古族自然在所有人中名列第一等,是元朝的“国姓”;第二等是色目人,主要包括西域人,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民族;第三等是汉人,这里的汉人不是泛指全部的汉人,而是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加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云南(大理)人,东北的高丽人也被划为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又被称做蛮人、新附民,这部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主要是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人,也就是淮河以南的南宋人。

罗贯中所处的时代正是这样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他亲眼目睹了汉人、南人在元残暴统治下的悲惨遭遇,作为一名血性男儿,心中自然愤怒异常,他在《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之所以始终坚持汉室正统,尊刘排曹的思想根源,相当大程度出于对元朝统治者的影射和讽刺。

二、青年时期参与抗元农民起义的军事生涯,是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描写宏大战争场面的实践基础

元朝蒙古族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惠宗至正十一年,也就是1351年五月,杜遵道、韩山童、刘福通率领白莲教教民和修治黄河的民工在颖州起事,以红巾为标志,后称为“红巾军”。八月,邳县人芝麻李、赵君用、毛贵、彭大等人起义,攻占徐州城。这是红巾军攻克的第一个重镇。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蕲州起义,国号天完,改元治平,开创西系红军根据地。十一月,江西邓南二起义,攻瑞州,被镇压。十二月河南邓州王权与张椿发动起义,攻占邓州、南阳,时称“北琐红军”。惠宗至正十二年,也就是1352年正月,孟海马占领襄阳,称“南琐红军”。

二月,郭子兴等起义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后加入刘福通起义军。

惠宗至正十三年,也就是1353年正月,盐徒张士诚起兵泰州,袭据高邮,截南北路。

当时元朝四处都是农民起义,其中有几股势力较为庞大,一是朱元璋,一是陈友谅,一是张士诚。朱元璋所部是其中势力最弱的一支。

罗贯中曾经投身于张士诚军中做谋士,经历了南征北战的军旅铁血生涯,这段经历为他以后描写战争场面奠定了基础。《三国演义》中的上百场战争都写得各具特色,无一重复。最精彩的要数赤壁之战,两国交战,却也是三方势力的角力伐谋。军事活动中交叉着大量的外交活动、策反活动,三国时期的谋臣战将在他笔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三、军事失利、忠义良言不被采纳的残酷现实,是罗贯中无奈退隐、诉求文字以抒胸怀的直接动力

在元末农民起义的队伍中,最后的三支最为强大的力量就是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这种情形与三国演义中的三方鼎立极为相仿。据传,张士诚不听罗贯中忠言之劝,以致错失宝贵战机,以致最后败北。

而在三支起义军争斗过程中,朱元璋表现出了过人的谋略和智慧,为了麻痹元朝,朱元璋还曾送礼物给元朝,表示愿意招安。此后他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立刻与元朝翻脸了。

罗贯中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隐民间,在明朝初年,郁郁不得志的罗贯中,在明朝朝廷的默许下,以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开始了《三国演义》的创作历程。陈寿《三国志》取材谨慎,文笔简洁,但是以魏国年号为正统的这种写法,不被当时人们接受。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掺杂了很多天命不可知的观念。比如诸葛亮这个人虽然神鬼莫测,可最后还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似乎也是罗贯中对自己壮志未酬的一种自嘲和解脱。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