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人生读后感(人生滋味的读后感),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品读人生读后感(人生滋味的读后感)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1《人生》——简介《人生》这本书是路遥老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说,曾获得过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的同名电影则获得过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书中蕴含着的自强

1《人生》——简介

《人生》这本书是路遥老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说,曾获得过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的同名电影则获得过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书中蕴含着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温情脉脉的道德关怀等精神特质影响了一代代的人。

马云曾经说过: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路遥。18岁时我再度高考失利,应聘了五六个工作都没人要,只能去当送杂志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我现在还在踩三轮车呢。贾樟柯说过——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2《人生》中的人物

整书以浓厚的乡土气为烘托,以逼真的生活画面和生动的人情百态为背景,为我们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

高加林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青年。高考落榜、教师职业被顶替、好不容易实现理想却最终破灭等等都为高加林的人生增添坎坷。在他的奋进过程中包含着他自身的拼搏与努力,也包含着一些不择手段与投机成分。

同村少女巧珍虽然缺乏知识,但是她在追求爱情的同时敢于反抗农村封建势力,积极的接受新鲜事物。她具有无私,善良,善解人意的优秀品格——在大队的工作上,她常常帮助别人;在她与高加林的相处中,她默默替高加林解围,宁愿自己忍受思念也要鼓励加林进城好好工作。在加林狠心抛弃她之后,她更是不愿羞辱和伤害梦想破灭被迫回乡的加林。

德顺爷爷是一个快七十岁的“孤独老头子”,但是在他的心中却燃着爱情的火焰。他年轻时与灵转相好,在灵转被买到天津后他决定终生不娶。当他唱着灵转给他唱的《走西口》,曲罢,人已泪流满面。即便他一生孤独,但他仍积极向上,热心又善良。他对村里的孩子视如己出。当高加林走上迷途,他急忙从村里赶到城里劝说加林;当巧珍有了追求加林的勇气,他不着痕迹的为巧珍和加林创造机会。德顺老汉似乎是乡间伦 理、道德、正义、智慧、趣味的活化石,他以自身的存在昭示着民间精神的鲜活。


农村主人公的构成不仅仅都是正面形象,还有一些反面形象。他们的存在才使得整个小说更加贴近现实,烘托出了“路遥精神”。

明楼是高家村的书记,是个老于世故的人物。他常常以权谋私,欺上压下,有点“村霸”的意味。例如,他让自己刚高中毕业的儿子顶替加林教师职位。即便村里的人都很敬畏他,但加林对他不以为意,甚至有鄙夷的心理。

《人生》这篇小说的主题是鼓励农村青年为进城奋斗。因此,城市的人物形象也十分重要。

黄亚萍是一位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新型女性”。她的的父亲是县委书记,县委常委。她是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她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她有着广泛的兴趣爱

好,文学、音乐、绘画乃至国际问题都涉猎其中,真博学。在高中时期,她发现高加林具有广泛的独特气质,宽广的视野,完全无视同学的闲话,积极主动地接近他,他谈论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后来,由于她对高加林的深爱,她决定断绝与张凯南的关系,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做。”在她看来,追求个人幸福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没有人有权利干涉她的追求。”。

3《人生》中的农民问题

《人生》这部小说创作于80年代。这期间,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由劳动人民逐渐转向了知识分子。从此,农民成为了历史的失语者,知识分子得到平反、重返社会中心,则证明了“新时期”的合法性,农民的情感、经验不再受到关注和表现。知识分子的形象被塑造成“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方向”,而农民形象全面崩溃——几乎在同时期文学作品中,农民的形象都是善良但愚昧和麻木。同时,作品的主题则突出:进城意味着成功,返乡意味着失败,意味着被历史摒弃的思想。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人生》是一部逆潮流的文学作品。

路遥笔下农民的形象不再是传统、封建、愚昧、麻木,而是拥有自我,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将德顺的形象塑造成一位智者,他讲道德,明事理,即便没有受过知识的熏陶也能为他人指点迷津,而他的智慧就来自生活与劳动。这一人物的出现代表着路遥对广大劳动人民的赞美和敬佩。高加林在追求城市中迷失了自我,但他仍然保持着自我,并具有高度的尊严感和责任感。他为及时的传递赈灾信,不仅夜以继日的编撰报道和通讯稿,还冒着生命危险赶赴前线获取实况资料。而没有文化的农村女孩巧珍即便不识字、没有刷牙的文明习惯,但通过她勇敢的追求爱情、在受挫时的自尊自爱,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是路遥将文学作品中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农民形象解救出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明、活泼向上的农民形象,唤起了大众对农民的关注。

路遥逆潮流而行,他的作品中返乡不再意味着失败和被历史摒弃,而是走向成功。《人生》的结尾,高加林梦想破灭回到了乡下。但是,这时的加林却重获了新生,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我想,这是作者用心良苦的地方。对于读者来说,小说的结尾看似为悲剧实则为喜剧。作者通过高加林的视野将农村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村里人觉得刷牙很新奇和城市中张克南母亲的市侩腐朽、黄亚萍的虚荣、张克南的碌碌无为进行对比,告诉世人也许农村只是物质上存在“不文明”,而城市的“不文明”则存在于精神上。总的来说,返乡是可以得到升化与净化的。

《人生》还凸显了歧视农村的问题。不过,在路遥的笔下农村人受到城里人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并不是逆来顺受,而是通过劳动的合法性进行申诉。高加林进城拉粪,却遭到了克南妈的挑衅,这时的他并不委曲求全,而是反击道:“我身上是不太干净,但是,我闻到你身上也有一股臭味”。面对挑粪而遭遇的屈辱,高加林反思到:乡里人就这么受气啊!一年辛辛苦苦,把日头从东山背到西山,打下粮食,晒干簸净,拣最好的送到城里 ,让这些人吃。他们吃了,屁股一撅就屙就尿 ,又是乡里人来给他们拾掇,给他们打扫卫生,他们还这样欺负乡里人!这时的他已经本能认同了自己的劳动者的身份,他的反抗代表着劳动者们对自己尊严的捍卫。这些都体现了路遥对劳动者的赞美与尊重。

4人生需要品着来

人生中大大小小故事发生的背后都有值得我们去探寻的价值。苦难、挫折的背后也许是等待被发现的自我不足;欢愉、幸运中定能有值得记录的小美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始终饱有一颗沉静的心,始终有耐心和情趣来品味,学会提炼人生,最终升华人生。我想,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定是趣味满满。

《人生》这部作品的成功也正是因为作者将现实的人生细细品味,然后将其精炼于文学作品之中,才给与读者无限的亲切感和无尽的启发、收获。

看到了这里,是否该静下来品品你自己的人生呢?

关注一下 “言文阁”可看原文哦 一起进步吧

更多品读人生读后感(人生滋味的读后感)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