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宋朝的三衙枢密使的关系(宋代的枢密院),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宋朝的三衙枢密使的关系(宋代的枢密院)。

太尉,是秦朝时期设立的官职。太尉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天下武官之首,统帅天下兵马大权,历朝均为正一品,在秦汉时期及隋朝,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宋朝开国后,赵匡胤害怕宰相权力过大,将军、政、民三权分立,将太尉的权力进一步弱化,只是做为官员的升迁次序,并没有实际的职责。到徽宗朝,宋徽宗重定武官制度,太尉成为武官之首,但是并没有实际的权力。但是到了宋朝后期,老百姓害怕部队的权势,为了讨好部队的士兵,将普通的小兵也尊称为太尉。

太尉高俅

枢密使,是唐后期才开始设立的一个官职,是枢密院主官,最初是由宦官出任枢密使一职。到五代时改由士人出任,后又一度由武将出任。后来,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权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也迅速上升。

宋朝遵循了唐、五代的旧制,置枢密院,主要负责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等,只要是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等事情,都由枢密院说了算。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别掌管军令和政令,合称为“二府”,枢密院又称“西府”。每逢上朝奏事的时候,枢密院要与中书省先后上殿。实际上,朝廷设立枢密院,只是为了进一步削弱宰相的权利,将兵权从宰相手里分出来。枢密院有调兵的权力,但是没有指挥的权力。

宋徽宗时,太监童贯曾出任枢密使

兵部是六部之一,源于三国魏五兵制,其最高长官称为兵部尚书。宋朝时期的兵部负责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蕃军,四夷官封承袭等事务。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兵部职权稍微增加了一点,但是兵政大权归枢密院,武官的选用归吏部管。兵部下面设立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不负责军队的调动、作战指挥等,只负责厢军、民兵名籍,以及蕃兵封官加恩等事务,职责较轻。

宋朝时期的兵部官员

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宋朝初期,禁军分为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宋真宗时,将侍卫亲军分为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后来将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与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统称三衙。虽然统称三衙,但是各自都设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共九人,做为三衙的统兵长官。三衙的最高长官分别称为马帅,步帅,殿帅,合称三帅。三衙有统兵之权,但是没有调兵之权。

宋朝三衙士兵的装扮

三衙虽然管辖全国的禁军,但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在名义上也管辖各地的厢军。在宋朝,一般由文臣主持的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实行以文制武。而三衙又各统一部分兵力,便于互相制约,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和巩固皇权,防止武夫兵变。

太尉:太尉最高源于秦朝,位列三公(另外两个是丞相、御史大夫),从此太尉就是武官的最高代表,”太尉“在宋朝是最高军衔,武官之首。枢密院是军中最高统治机构,类似于今天的中央军委,枢密院的最高是枢密使,因为宋朝害怕武将造反,大大削弱将领权力,在宋朝一般是文官担任枢密使一职务。宋朝的兵部类似于今天的国防部,负责处理军队的日常事务。宋朝的三衙是管禁军的机构,三衙是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三司的合称。负责保护皇帝,保护京师。形象点说就是枢密院有兵权但手里没兵,三衙有兵但没权,兵部有兵但管理的都是些民兵小兵并没什么战斗力,军权三分相互制约。

总的来说,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因为前面这么多历史摆在那儿,包括宋太祖就是通过黄袍加身上的位,肯定要想尽办法打压兵权,将兵权分立,互相牵制,以此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更多宋朝的三衙枢密使的关系(宋代的枢密院)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