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隶官府菜河北冀菜(直隶官府菜系),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直隶官府菜河北冀菜(直隶官府菜系)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直隶官府菜(说河北是“美食盆地”)

  

  直隶官府菜

  源自民间,又具有贵族风格

  从菜名、食材、器皿、装饰雕刻

  到饮食礼仪、服饰

  与其说直隶官府菜是一种菜系

  不如说是用味蕾与历史进行的一次对话

  李鸿章烩菜

  李鸿章烩菜,堪称烩菜的“顶配豪华版”。

  这道菜的食材处理颇为讲究: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等要切片;猪肚、鸡肉、干贝要加葱结、姜片和绍酒蒸透入味;鱼肉要制茸上味,粘上干贝丝蒸熟;各种原料还要用鸡汤烧烩入味,再装碗蒸制片刻,浇上原汤勾芡的汁水即成。

  名菜故事

  晚清名臣李鸿章曾三任直隶总督,在保定生活多年。其间,诞生了这道有名的菜品。

  据说,1896年,李鸿章奉旨出使欧美各国,很不习惯西餐,便让华人餐馆把各种食材烩入一锅烹制成菜。西方人问及菜品名称,因为难以描述,便称之为“杂碎”。

  回到保定后,李鸿章向膳食总管董茂山讲述此事,董便与师弟王锡瑞共同研究,根据传统烩菜做法,精选海参、鱼翅、鹿筋、牛鞭等珍贵食材,配上白菜、豆腐、宽粉、腐竹等辅料,还要加入保定名产槐茂甜面酱。

  锅包肘子

  锅包肘子外焦里嫩、香酥适口。

  这道菜有着独到的烹制工艺——先把退净毛的猪肘放入水中,煮至半软;再将花椒、大料、葱、姜等香料放入原汤,温火慢炖,直至肉软;之后,用团粉给撕成条的肘子挂糊,入油锅内炸成金黄色,改刀入盘,撒上五香粉即成。

  名菜故事

  锅包肘子其创制与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有关。

  清代,保定是各地举子进京的最后一站,家境富裕的学生常会自备食物,其中的肘子连汤带水,不仅携带不便,吃起来也颇为油腻。

  于是,同治年间的高阳县名厨王老昆便想方设法改良烹制工艺。炸干了水分的肘子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方便携带,成为过路举子进京必带的食物。

  据说,传入北京后的锅包肘子深得慈禧钟爱,王老昆随即被召入宫中,在御膳房专门烹制此菜。王老昆告老还乡后,在家乡高阳开了一家饭馆,专做锅包肘子,让这道宫廷菜流传于保定民间。

  鸡里蹦

  鸡里蹦甜咸醇香、鲜美可口。听到这个有趣的菜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恐怕都是新鲜、好奇。

  这道菜由保定厨师在清初创制,顾名思义,其主料之一自然是鸡肉,而在鸡里的那个“蹦”物,指的是产自白洋淀的大青虾——两鲜并举,大胆出新,堪称中国北方饮食史上的一大创举。

  可以说,鸡里蹦这个名字在说明菜品原料的同时,还凸显了食材的鲜活,颇有意趣。

  名菜故事

  说起此菜的得名,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清代,康熙皇帝对白洋淀情有独钟。1716年,年过花甲的康熙帝又一次来到白洋淀,把御舟停泊在郭里口行宫。到了晚膳时间,保定官厨便宰杀水乡家养的雏鸡,又取用白洋淀中新鲜的大青虾虾仁,再佐以槐茂甜面酱,即兴做成一道菜肴进献。

  鸡肉鲜香、虾仁脆嫩,再加上面酱的醇厚,多种口感混搭在一起,康熙品尝之后赞不绝口,这道菜便是“鸡里蹦”。

  南煎丸子

  古时保定城以水路为主,路网密集。保定府会馆林立,南北客商云集于此,从而带入了各地的特产。当地厨师采用本地的荸荠,配以南方的玉兰片、肉馅、海参等做成的丸子备受追捧。

  美食故事

  全各地的丸子都是圆形,唯独保定府的南煎丸子是扁型棋子状,这是为什么呢?

  当时的直隶总督为袁世凯,宴席中为避讳“袁”字,厨师将圆形丸子做成棋子状,并改进烹制方法,创制出了这道美味。

  官府六味骨

  官府六位骨色泽金黄、外酥里糯。

  菜品制作时需要先把牛肋骨用清水冲泡,然后汆水洗净放入卤料中卤制,再入蒸箱蒸,改刀装盘配上六味蘸料即可。

  美食故事

  1879年,美国卸任总统格兰特来华游历,在直隶总督府受到李鸿章的盛宴款待。

  考虑到中西餐饮文化及口味差异,直隶官厨最终烹制了这道以西方人偏爱的牛肋骨为原料,按照中国传统烹饪方法制作而成的菜品。筵席期间,格兰特对此菜大加赞赏。自此,官府六味骨成为直隶高级官员礼待外宾的一道代表菜品。

  欢迎分享转载74137.html

更多中国直隶官府菜河北冀菜(直隶官府菜系)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