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吃起来的感觉(红薯是面食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红薯吃起来的感觉(红薯是面食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农村三年自然灾害时,我才六七岁。后来姐姐告诉我,那时大伙食堂,每次分得一块红薯,母亲那份舍不得吃,怕我饿,给我留着。有一次我饿晕过去是母亲省下的一块红救薯了我的命

农村三年自然灾害时,我才六七岁。后来姐姐告诉我,那时大伙食堂,每次分得一块红薯,母亲那份舍不得吃,怕我饿,给我留着。有一次我饿晕过去是母亲省下的一块红救薯了我的命。

姐姐给我讲的这件事是我不记事时发生的。后来我问过母亲,那时没吃的,大人的命都难保,你能活下来,算你命大。那个时候红薯是咱农民的命根,也是当时最好的主食。

农民曾以红薯为主粮的年代,蒸红薯、煮红薯、红薯汤、红薯面条、红薯饸饹、红薯蒸馍,红薯面饼、红薯渣饼、红薯干、红薯片、红薯粉条……那个年代,家乡的人们几乎天天嚼着取自红薯做成的食品。要说最好吃的味道就是土窑“焖红薯”。

小时候的事基本不记得了。但我没忘的,记忆最深的,就是我和小伙伴在田野里吃土窑“焖红薯。”那香甜可口,瓤沙里面的味道,几十年就没忘过。那年月,家里穷,总感到没吃饱过,家里没什么可以吃,我和几个小伙伴都是偷偷跑到田地里寻找东西吃,野菜,瓜果,顺手摘了就吃,那时可没现在这么讲究。有时就连黄豆还没熟就生吃,吃玉米,拔萝卜,刨红薯都生吃过。饿得没啥吃时,连红薯叶,花生叶也生吃,有时苦涩的咽不下去。为了生存,那时小孩能想什么?吃饱就是最大的满足。

有一年的夏末初秋的上午,我和邻居家的小虎和小民,挎着篮子拿着铲子,到一块红薯地去捥野菜。火辣辣的天,太阳照得大地象有一种热气在蒸腾着,不用干活,身上就象水洗一般。没有亲身的经历,真不会理解农民种地“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俺仨都饿了,也没力气捥菜,就到一棵大柳树的树阴下乘凉。我给小虎和小民说:“我见过大人在野地里焖红薯,咱们试试吧”!小虎说:“正饿得受不了呢,好呀,焖红薯好吃吗?”我和小民都说没吃过。今天咱们就试试。小民说:“没带火啥弄啊?”“别管了,这事交给我想办法"!我们三个进行分工:我负责挖土窑;小民去捡树叶、干柴;小虎去挖红薯。

不大一会,小虎挖来十多块红薯不是太大,但也不小,因为还没长到时候。不大不小也算正好,况且个大不好熟。小民把树叶,玉米地的干叶,还有干树枝等,抱来了一大堆。我挖的士窑还没弄好,因为工序有点复杂:先找一块平地,划一道直线,然后把平线一边的土挖出来,把留下的一面用铲子切直,在立面上开挖一个门,上头留出门头。把里面的土淘出来,肚要大一些,装的多。而后,上面再画个圆,切透之后就象一个家用锅灶。接着就用淘出的湿土,抓一把揑个团,一个一个的像砌土窑一样,往上凑。凑到一定高度慢慢地合拢,这样土窑就造好了。

没有火,怎么把柴禾引着烧呢?我见过大人,用两个铲子把十字形来回磨擦就能点着烟,柴禾应该也能。我来回磨了几次都没成功。小虎说:“算了吧,弄不成,我等不及了,我还是吃生的吧”。他一边说,一边一只手拿起红薯,另只手抹抹,开始吃起来。小民说:“窑都凑好了,还是再试试”。“中,小民你找一把柔绵一点的柴禾,咱俩离开树阴到太阳下试试吧,我最用力时磨擦时,你立刻把柴放在磨擦点上。”我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下有效,火着了。把火种拿到窑门里,开始烧了。直到烧得上面土团全红,把窑门先用土封上,然后从上面用铲子边敲打烧红的土团,一边把红薯放进去,红薯放完,土团也随之落完。最后用土把上面轻轻拍实封起来。第一次,不知好吃不好吃?我们仨个,翘首以待!

大约半个小时,我们饿得急不可耐,打开了窑,把上面的土用铲子扒开,红薯的香味扑鼻而来。温度降的差不多,我们三人在树阴下品尝着红薯的味道,真是美极了。这样焖出来的红薯,和烤红薯以及其它做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如烤红薯发干,发焦;而这样焖出来的红薯原计原味,水份不流失,皮干而不焦,香味浓郁,甘面甜润,形状不变。当时我们吃了,就象那时代过年吃上肉的美妙!后来,我们有机会,就会重复做这件事,一边玩耍,一边去凑窑焖红薯。这是小时候最开心的事。

红薯在我心里留下太多的记忆。少大一点就记事了,那时每逢春节前,父亲总是要装上一架车红薯、红薯粉条、白萝卜和大葱什么的,去县城集市卖掉后,才能置办一点年货。冰天雪地,父亲患有风湿关节炎,一颠一波地艰难前行着,我帮父亲在后面用力推着车,一不小心,父亲脚一滑,一下裁倒爬在了地上,红薯往前一块块滚落下地。我顾不上这些,急忙向前,把父亲扶起,问父亲“要紧么”?父亲说:“没事”。我帮父亲拍打几下前身沾上的雪片,把掉在地上的红薯捡上来,我们继续前行。此情此景让我掉下了难过的眼泪。心想我要长大了替父亲拉车干活多好。天空雪花飘洒着。我曾天真地想:这雪花,要是上天下的的白面该多好哇!有了白面,父亲不再幸苦去卖这车红薯了?

直到读书到高中,就没有离开过红薯。高中是在公社所在地,离我家50多里,每星期要带一袋子红薯面黑窝头,与学校食堂的师傅关系好了,还能帮蒸热一下,关系不好,尽管啃干窝头,就咸菜。有时热天掰开窝头,扯着丝也舍又得扔,坚持吃掉。生活那样的艰苦,丝毫没影响我的学习,反而更加努力,学习成绩优异。那生活,现在的年轻人不会相信。

高中毕业,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我转业到城里工作。几十年一晃而过。现在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天吃白面早已不是梦想。但农民还离不开红薯,而种植的红薯品类越来越繁多,有红皮的的,紫皮的,黄皮的,粉皮的,黑皮的等;熟了之后有黄心的,红心的,紫心的,黑心的,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可现在再吃红薯都是图新鲜,换口味。而不是以食红薯为主了!

在城里的大街小巷卖红薯手工面条的已不鲜见,食客络绎不绝;用红薯粉丝、粉条做的酸辣粉也让人吃得百食不厌;用揉好的白面包裹和烫好的红薯面,在案板上擀薄切勻,下到沸水里,再丢把豆芽、青莱去煮,捞出来在凉水里滤掉黏劲,盛到瓷碗里,浇上用蒜姜香油醋芝麻酱拌好的汁,那个香,那个馋,那个爽啊,转眼间一碗就见底了;冬天里在一个小巷子里能闻到烤红薯那特有的香醇味道,极具诱惑力。买上一块热乎乎的烤红薯,暖在手里,美在嘴里,甜在心里,喜在眼里。

在河南豫西一代有一道名菜叫“蜜汁红薯”。我称它是拔丝红薯,红薯削皮切成菱形片,下油锅炸略黄盛盘里,趁热端上桌,把煮沸的琥珀色蜜糖汁浇上,“滋啦”声响,热气蒸腾,香味四溢。糖汁流淌在红薯片了,趁热赶快搛一片提起,糖汁扯丝拉线粘连不断,少一停遇凉凝固,再一回筷子丝断了,送到嘴里,软嫩有点烫口,但吃下去,一下子甜到了心坎上。

红薯还登上了大雅之堂。据说河南的开封“杞县红薯泥”和洛阳的“燕菜”还招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杞县红薯泥”,是把红薯蒸或煮熟后削除皮,捣压成泥,用白糖炒成浆,兑入小磨香油、红薯泥加热烹饪,不停地搅拌均匀,糖、红薯泥、香油三者溶为一体,呈柿红色即成。看到色泽晶莹的红薯泥,让你食欲大增,品尝起来,甜香可口。红薯是长寿食品,营养半富。该菜故有佳肴良药之美誉。中大宴会少不了它。“燕菜”,萝卜切丝,晒半干柔软,加红薯淀粉拌匀,上笼蒸熟,观之晶莹剔透,将之盛在浅盆中,浇浓郁肉汤,食之软绵嫩滑,香鲜可口。七十年代,周总理曾在洛阳一家饭店宴请加拿大总理。饭店厨师为了让燕菜更具美感和观尝性,大胆采用鸡蛋清、红薯淀粉和白面粉加食色做成了一朵硕大的“洛阳红”牡丹花,栩栩如生。将牡丹花置于“燕菜”之上,令人眼眸一新。周总理欣然称赞这“燕菜”为“牡丹燕菜。”

红薯给我留下太多的恩惠与感动,也给我太多的传说和惊奇。不管走到哪里,品尝了多少种以红薯为主的饭菜,可难以让我忘怀的是小时候在乡间农村和小伙伴的一起做的土窑“焖红薯”。这大概是一种对那个特殊年代忘不掉的对红薯的深情回忆,也许是,水流千年归大海,人走千里思故乡,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乡愁!

代表一颗红心红薯,它沉稳、坚忍、宽容、自信,朴实无华。无论贫瘠暑寒,风吹雨打,都坚守着生命的谈定、坦然与不屈,甘愿渺小低微,却不卑不亢,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就是它在饥荒年代几乎拯救了一代人的生命。

前几天,五一节我回到了农村老家,和村干部吃饭时,他们在高兴地谈论乡村振兴,期待满满。我说昨夜我做了一个梦:“家乡建起了黄河生态旅游园,里面一位农民朋友开了一个农家乐红薯饭店,生意红火,客人络绎不绝,游客们在选点着各式各样的红薯美食饭菜。我走进一看,竞有不少夫妻在大院里,领着孩子挖土窑焖红薯,他们玩耍的是那样开心,朗朗的笑声响彻黄河岸边!我赶帮参加活动,挖土凑窑,焖红薯。不一会,几十年没吃过的焖红薯呈现在眼前,品尝啊,还是小时候做的那味道,香甜可口,美润绵软!”我醒来,才知道是做梦!村支书听后笑了:“你别说,这梦要成真,在红薯上作文章,还能让农民在致富路上发挥作用呢!”(喜欢的朋友请给予关注点赞,欢迎你给予评论,谢谢!)

更多红薯吃起来的感觉(红薯是面食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