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诗歌,有关法律的诗句(法律诗歌,有关法律的诗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法律诗歌,有关法律的诗句(法律诗歌,有关法律的诗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文|獬执事在很多人眼中,中国古典诗词总少不了风花雪月,与庄严肃穆的法律似乎离得很远。其实,法律在诗词中从未缺席,而大多数著名的诗人也往往在朝廷中有着“公职身份”,于

文 | 獬执事

在很多人眼中,中国古典诗词总少不了风花雪月,与庄严肃穆的法律似乎离得很远。其实,法律在诗词中从未缺席,而大多数著名的诗人也往往在朝廷中有着“公职身份”,于是诗中除去儿女情长,自然也少不了案牍劳形。而在“民刑不分、诸法一体”的古代,这些诗词内容,自然与法律相关了。

从某个层面来看,中国古代的法律大多是刑法。多情的诗词与酷凛的法律相遇,真的会有什么好事情发生吗?的确,诗人亦是儒生,一旦儒生与法律相遇,大多是“犯了王法”,基本上不是入狱便是贬谪。不过正如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的美学观点那样,正是因为诗人们与法律的相遇往往是悲剧,反而让诗词在这种相遇中完成了升华,从而造就出一首接一首的绝代佳作。

欧阳修不仅是诗人,还是位“大人”哦

诗法之战:君王法制下的观兴群怨

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曾在《五蠹》写下“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前五个字用来形容中国古代的文人阶层的确是再恰当不过。儒士除了忠君爱国之外,有着自身关于修齐治平的信仰与抱负,一旦这一价值取向与君王的专制相左,儒士常常不愿屈服强权,于是“诗法之战”便爆发了。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到底是诗人为守法律而违背君王,还是诗人违背了君王的法律呢?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君主的命令可以分为“旨”、“诏”、“制”、“敕”、“谕”,与国家正式颁布的律法是不是一样的,《史记》中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记载正是此意。然而同样是《史记》,又有“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的语句,这里的“上”指的是秦始皇,由此看来皇帝又是可以凌驾于法律,或者说皇帝的旨意本身便是另一种形式的法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的“诗法之战”很难从根本上对其定性,却很容易寻找其外在特征。

这种特征便是《论语》中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唐宋诗人对法律的“战斗”基本不触及帝制的根本,而多揭发抨击法制的腐败,而这种不谈主义谈问题的态度则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诗法之战”。

《论语》是多少读书人的支柱

最常见的当然是对司法官员腐败、专横的鞭笞。比如白居易的《歌舞》:“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乐饮,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最后两句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杜诗写的是贫富差距,白诗的“秋官”和“廷尉”则直指司法官员。秋官本为《周礼》官名,后世用以代指刑部的官员,唐朝一度还将刑部为秋官;廷尉为秦置,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一直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这两个官名一出,诗的指向性就明显了,盛世之下司法腐败的现状也便揭露无疑。

身为朝廷命官的“秋官”和“廷尉”这般飞扬跋扈,小到狱卒这样的小吏也不少祸害司法的蛀虫。晚唐著名诗人曹邺曾有《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一诗,其中对基层司法之恶行有着清晰的洞察:“州民言刺史,蠹物甚于蝗。受命大执法,草草是行装……狱吏相对语,簿书堆满床。敲枷打锁声,终日在目旁。”

白居易

曹邺本身便供职于吏部,对司法现状尚难以接受,就更不用说无权无钱的平民百姓了。

曹邺所处的时代已经晚唐气象,司法腐败倒也正常。及至宋朝,商业极度发展,文人轻商的思想得到一定的抑制,于是文人笔下的诗句也渐渐与讼事相关。比如苏轼《寄刘孝叔》中的“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冯时行《隐甫圣可子仪同游宝莲分韵得郭字》中的“末俗竞芒忽,讼纸霜叶落”,甚至于陆海一度发出了“庭下讼诉如堵墙,案上文书海茫茫,酒酸朒冷不得尝,椎床大叫欲发狂。故人书来索文章,岂知吏责终岁忙”的“吐糟”。当然这一现象只集中发生于宋、明等民间经济繁荣的朝代,整体而言,诗与法律之间的“战”是主流,“和”是例外,毕竟孔子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一句已经为后世儒士打下了基调,而对官员腐败的抨击永远“政治正确”。

苏轼

牢狱之灾:楚囚心里的豪情与忧愁

了解到诗与法——或者说是诗人与法律之间的“恩恩怨怨”,便不难理解诗人们在君王眼中是什么样的存在了。治国要用这些人,但这些人又太爱“挑刺”。遇到从谏如流的明君自然没问题,一旦君王脾气上来,诗人们自然没好果子吃。

自古诗人多傲骨、眼里揉不进沙是一方面,太过性情、缺乏政治手腕也是一方面。性情中人首先很难在勾心斗角的庙堂丛林中立足,其次纵然能够立足也不易明哲保身,于是诗人一旦做官,因为直言犯谏或是“政治不正确”而入狱的例子也便不少见。

李白

有唐一朝,著名诗人如骆宾王、李白、王维等“诗杰”、“诗仙”、“诗佛”们都没少受牢狱之灾的苦;两宋以文立国,但偏偏就是在这样的朝代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狱——当然,傲骨铮铮的诗人们自然也不会放过监狱这个明志的机会,铁窗之下,笔墨之中,依然佳句频出。

狱中诗当然少不了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的诗辞采华胆,这首《在狱咏蝉》起笔便是典故。“西陆”可不是什么军事网站,指的是秋天,《隋书·天文志》里有“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之语。相对仗的,“南冠”指的是囚徒,用的是楚囚的典故,革命先烈恽代英也有“留得豪情作楚囚”,是一个意思——这里的南冠指的自然是他自己。西陆和南冠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在这里用得如此传神,可见牢狱也没能阻挡骆宾王浓浓的诗性。

骆宾王

与骆宾王同时期入狱的诗人还有一位叫沈佺期的。这个人比起骆宾王名气似乎要差些,但要是知道和他并称“沈宋”的那个“宋”就是写“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宋之问,就不难了解沈佺期在当时诗坛的地位了。沈佺期自己因为受贿入过狱,但他写的《同狱者叹狱中无燕》却是为另一个入狱的同僚写的,首句便是“何许乘春燕,多知辨夏台。”“夏台”指的也是监狱,用的是桀囚汤于夏台的典故,用在这里分外凄凉。一段悲剧,在诗人口中,也依然古韵森森。

如果说骆宾王的狱中诗出名,那苏轼则是“诗案”出名。北宋发生了乌台诗案,苏轼因为写诗涉及“讥刺”圣上而受控下狱,年少气盛的苏轼在狱中第一次品尝到凄凉无助的滋味。《狱中寄子由》之二,便有一句“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其中的忐忑不安欲然于纸上,可丝毫不见其《赤壁赋》中豁然坦荡的影子。

杜甫

贬谪他乡:万里之行更多英雄风骨

除了入狱之外,诗人为官,也少不了贬谪。所谓贬谪,大抵指的是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古人忌讳“贬谪”二字,也有用“左除”或是“左迁”指代的,含义与贬谪相同。相比起入狱,诗人身上的贬谪之事简直是家常便饭,唐宋两朝对文人相对宽容,贬谪也算是皇帝对官员最温和的“逐客令”了。

因为司空见惯,诗人们对贬谪也颇为放得开,再加上一路还能暂时忘记眼前的名苟且去看看诗和远方,诗作反而可能落得豪迈。比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其诗如惊风密雨,意蕴非常: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

柳宗元因为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这首诗便是贬谪期间写的。更有趣的是,这首诗被柳宗元用来送给四位友人,那四位友人跟柳宗元一样,也是因为“政治不正确”而遭贬谪,这其中还包括刘禹锡。当时被贬的名人有八位,合称“八司马”,不知者听起来可能还以为是“司马八达”之类的威风名号,命运有时的确有些黑色幽默。

柳宗元的诗已经够海阔连天了,韩愈的贬谪诗比他还猛烈。唐宪宗崇佛,韩愈反佛,挑着皇帝乐呵呵迎来佛骨舍利的时候怼上去一篇《谏迎佛骨表》,于是龙颜大怒立刻遭贬潮州吃牛肉火锅去了。一书获罪,贬谪千里之外,与柳宗元齐名的韩愈不含糊,提笔便写: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本已极致,再加上韩愈忠言直谏的加成,这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更成了圣迹。清李光地颂其“《佛骨表》孤映千古,而此诗配之”,韩愈泉下有知,必感欣慰。

唐朝疆域广阔,政治中心长安又位于地理位置的中心,一贬谪便常常会有“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的即视感。然而,史上最“牛”的贬谪“专业户”诗人却诞生在了领土保守的宋朝。对,就是那个“心似鹿”、“命如鸡”的苏轼。苏轼一生主要被贬过三次。第一次被贬至黄州,写了两首《寒食诗》。诗不出名,“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之句质朴无华,并非传世之作,但苏轼同时还是有宋一朝最著名的书法家。《寒食诗》写成了《寒食帖》,达到了苏轼书法生涯的最高峰,而这幅贴子也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仅次于《兰亭序》和《祭侄帖》。

王维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此时的苏轼已经身经百战了,心如止水,比起入狱之时其胸怀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在其诗作中已然没有愤慨之气,便如这首《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悠哉游哉,这样的苏轼你可喜欢?爱上惠州后,苏轼迎来了第三次贬谪,这一次的目的地是儋州,也便是海南岛——这已经是宋朝地理上的极致了。而在此时,苏轼更已经大彻大悟,此心光明,夫复何言?他的贬谪诗也更为乐观积极:“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一首题为《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句不一定是历史上最大气的,但诗后的故事一定是历史上最豪迈的。

在下东坡,一个吃货

结语

除了入狱和贬谪,更近一步的便是死刑了。作诗讲究炼字,刑场之上不容多想,能屹立不倒喊出一声“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已是不易,更别说作诗了。出名的有文天祥,这位宋室忠臣临刑前写了两首七律,气势雄浑,其中“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吐烟云草树荒。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淡路茫茫。”两联完全难以看出出自将死之人之手。与文天祥相对,奸相蔡京也有一首绝命词《西江月》,“八十一年往事,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之句,倒也是情真意切。

值得一说的是,蔡京其实只是被贬至岭南,命中死于潭州,这首《西江月》便是死前不久所作。与苏轼一样,蔡京也是一代书法家,只是对生死的态度,却不可同日而语了。

诗人与法律的相遇大多是悲剧。一方面,“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另一方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法律锤炼着诗人,同时也给了诗人锤炼诗词的契机。我们希望法律的进化让诗人不再受苦,但同时又无法忘却诗词因苦难而沾染上了华光万道。

蔡京

更多法律诗歌,有关法律的诗句(法律诗歌,有关法律的诗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