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是上元节还是中元节(中元节到底是不是鬼节?中元节的由来您知道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鬼节是上元节还是中元节(中元节到底是不是鬼节?中元节的由来您知道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这篇课文约4160字。

阅读需要11分钟。

今天是中秋节,这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一天,人们会举行许多盛大的仪式来祭拜普渡。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一起构成了“三元节”。“三元”的说法来源于古代道教。在道教中,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为“三大官”。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在“三元日”查校人间事迹以定奖惩:“天官赐福正月十五,俗世官赦七月十五,水官赦十月十五。”

其中,中秋节是最特别的。地方官员巡查的重点是各路鬼怪。所以民间传说地狱在7月15日开门放鬼(有的地方是7月14日,比如广东)。中秋节逐渐具有“鬼节”的意义,也与佛教超度亡魂的“兰盆节”不谋而合。因此,7月15日成为一年中最阴气的节日。

那么,你知道中国的上中下三元是怎么划分的吗?

三官大帝雕像。来源/网络

三元节的来龙去脉

三元节可以追溯到汉代。

先说元宵节,也就是家家户户一起吃饺子的元宵节。

汉代宫廷崇拜的主神是太乙皇帝。在最早出土的创世神话《太一生水》中,太乙是创世之神,“天地由太乙而生”。汉武帝在甘泉宫修建太乙殿,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晚上在甘泉宫祭祀太乙,被后人视为农历正月十五祭祀神灵的第一个标志。

皇帝的祭祀活动肯定是招摇的。每年正月十五,从黄昏开始,甘泉宫通宵大灯祭祀,夜晚常有流星从神龛中穿过,形成了正月十五装饰灯笼的习俗。

东汉佛教文化传入后,最后一个节日真的是民间节日。汉明帝因为信佛,听从了蔡晨的建议,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在宫里“燃灯示佛”。此后,人们纷纷效仿,点灯拜佛。

至于元宵节主食“汤圆”,那就要等到宋代了。在最后一个节日,宋朝的人们会吃一种叫做“紫苑”的食物,这种食物后来演变成了今天的汤圆。

昨晚。来源/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片段

先说中秋节,最初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信仰,皇帝祭天、地、水的礼仪。755-79000注:“祭天燃木,祭山岗起,祭江河沉,祭地蛰。”夏末秋初是收获的日子,所以人们要祭祀田地之神,感谢大地母亲的恩赐,祈求来年丰收。

055-79000曰:“同月(七月),农夫去谷,天子尝新,先荐卧佛寺。”在丰收的季节,天子还象征性地将新谷祭献给祠堂,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后来夏末秋初的祭祖活动从上到下,从皇帝到诸侯,从诸侯到民间。

起初,献祭的日期是不确定的,后来逐渐固定在7月15日左右,这一般是立秋后的第一个满月,那时秋天是新的。

云和月亮。摄影/彩色摄影,来源/虫子创意

最后,下一个元节是道士“水关大帝释厄谷帝”的诞生日。这一天是水官一年一度的工作汇报日,他会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调查,录制并播放天道帮助人们解决问题。道观是道场,而民间则祭拜死者,祈求夏媛水官解决问题,称为“谢平庵”。连天庭都试图为别人解决问题,所以朝廷上

北宋陆元明在《仪礼觐礼篇》年记载,汉末道教重要流派五斗米道,认为在天佑百姓,地方官赦罪,水官缓罪,三官配三元。魏晋时期,道教将季节气候的时间与“三官”相匹配,说上元天官生于正月十五,中元县令生于七月十五,夏媛水官生于十月十五。于是,各地建起了三官庙和大殿,从此三元节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文化核心

中秋节显然是祭拜田地之神的节日。后来怎么变成“鬼节”了?

在中秋节,天子在感谢大地母亲的礼物的同时,也去祭祖庙以示对祖先的尊敬。这是因为中国有谨慎和追求未来的传统。早在周朝,祭祖活动就已经定制。

在中国文化中,失去的祖先只意味着死者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礼记月令篇》记载:“幽灵归来。”055-79000写道,“众生皆有一死,死必归土。这叫鬼。骨肉被杀,阴为野土。很明显它的精神被发扬光大了。”只不过是鬼命回归。回归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没有生命之前的寂静和暗流。

古人还认为,人的肉体是殷琦的集合体,而人的精神恰恰是杨琪的节奏。肉身称为“灵”(如“体质”一词),灵称为“魂”。灵魂属于阳,精神属于阴。灵魂脱离了阴郁浑浊的肉体(精神),自然变得阳光明媚,充满了风。这个“鬼”其实就是“阳魂”。因此,从宗教本能出发,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神化”死者,使他们成为祭祀和崇拜的对象。

所以生者可以和亡灵交流,祈求他们的保佑。他们认为人死后还可以住在家里,所以要设立灵位;也可以住坟墓,所以选个好地方;可以住在冥界,所以要烧东西。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他们制作了许多仪式和礼物,让死者的灵魂感到安心,也庇护了他们的子孙获得安宁和幸福。他们还认为祭祀和祈祷可以把孝道和宗教信仰结合起来,所以把具有宗教意义的祖灵和其他神灵放在一起。不仅早晚能看到,还是患难与共的存在,也成为了人们祈求生活中困难和问题的地方。

为神灯祈祷。摄影/肖凯影像,来源/Bug创意

儒家强调孝是人伦之本,具体表现为对亲人和祖先的尊重,而对已故亲人的尊重则表现为祭祀。所以儒家非常重视“生而孝,祭而死”,所以有所谓“祭祖是孝的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伦理、社会和宗教价值”。以及“物死如物生,物亡如物存,孝道至上”,具有深刻的不忘自己根本的伦理意义。

总之,在中国文化中,祖先崇拜是一种外在形式,用以显示人们对生命本质和价值的认识,以追溯祖先。旨在教人懂得真诚、忠信、忠诚、尊重、爱人如己、视死如归等等。

鬼聂萧乾。来源/电影《下元灵佑图》片段

因此,中秋节的文化核心是尊重祖先和履行孝道。

但是,因为鬼也是人,所以鬼和人没有“精神”上的差距。这种异质同构的特征,使得民间文学中的鬼不仅仅是他人的世俗欲望,还有他人的贪婪、淫荡和懒惰,影响了中国人对道教的阴间有恶鬼、佛教的地狱有恶鬼这一概念的易接受性,为中秋节成为“鬼节”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秋节变成了“鬼节”

755-79000年:“元朝的那一天,地方官员搜查并挑选了一个

道教为了将救世观念与中秋节捆绑在一起,特地请来儒家圣贤舜帝为中央元官,以赦罪过,清不足。史载和顺是黄帝的八个孙子。他们的母亲去世后,他们的父亲再婚,他们的继母生下了一只儿子大象。全家人都恨他,设计要杀他。但他屡次逃命,以德报怨,对生父和继母依然孝顺。后来,舜在历山务农,在捕鱼,并在河边制陶。人们追随他,他的孝顺闻名天下。到了三十岁,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把皇位让给他。

因为道教把舜变成了道教大神,舜一心孝顺,所以中秋节也叫“孝子节”。

虞舜铜像。摄影/秋影随风,来源/图Bug创意

在中秋节,纪念祖先最常见的仪式是烧纸钱。据说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所以他的钱滚滚而来。当他的哥哥和嫂子看到他们的财富时,他们模仿造纸。结果纸张质量很差,没人要。大嫂蔡伦早有打算。她睡在棺材里,让家人哭得死去活来,同时还烧掉了没卖出去的纸。准备好了,邻居来吊唁,说她在阴间受尽折磨,她突然从棺材里醒了过来。后来她的家人给她烧纸,在阴间变成了纸钱,她才免于酷刑,救赎了生命,回到了死里。消息传来传去,人们都知道给死人烧鬼纸可以给他们在阴间的钱,让他们穿得暖,吃得好。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成功的商业营销案例,但其中包含了一个重要的道家思想:人一出生就借钱,人一死,死者亲属就得还钱。至于烧的钱是纸币,那显然是造纸术发明以后的事了。

后来佛教传入,兰盆节与中秋节合并。传说兰花盆节因“木莲救母”而诞生。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这个版本可能是目前流传最广的:

得到神通后,木友莲看到母亲因为生前做了坏事而在饿鬼道中受苦。为了救她,他求助于佛祖,佛祖教他背诵“眼虫经”,意思是倒挂,可以免除她倒挂的痛苦。只要你念这个经,四神就会来,一起救妈妈。

插图19世纪蒙古画插图《云笈七签》。来源/网络

当他的母亲从鬼门关被救出来的时候,所有的鬼都出来了,他只好通过咒文念佛把朝拜的贡品变成食物,让饿鬼们好好吃一顿,安心回去。

佛教通过中秋节把印度的地狱观念带到了中国,把金钱变成了功德,通过仪式变成了给祖先的东西。后来道教也进行类似的仪式,戴佛帽,念咒(梵文),按指纹。佛教和道教互相影响,很难区分清楚。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秋节成为儒释道三教融合而创造的节日,是中世纪三教融合的典型。

世界各地都有纪念祖先的“鬼节”。来源/电影《岁时杂记》片段

因此,民间逐渐把中秋节这个祭祖的节日称为“鬼节”。

这些民间信仰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被现代人遗忘。抛开民间的鬼神传说,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可以回到中秋节的初衷,3354,缅怀祖先,在这一天表达对往昔亲人的思念,将原本的“仁与孝”代代相传。

参考资料:

1.吕鹏志《韩诗外传》

2.张剑阁《礼记祭义》

3.何王《倩女幽魂》

4.吕远明《道藏》

5.陈来《目连救母》

6.聚龙俱乐部《寻梦环游记》

更多鬼节是上元节还是中元节(中元节到底是不是鬼节?中元节的由来您知道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