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成本高的原因分析(氢能源生产成本),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氢能源成本高的原因分析(氢能源生产成本)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近日,南阳神车“加水跑”的消息刷爆了网络。微能网上周也发表了一篇文章(神奇|水氢发动机骗局再现。市委书记被忽悠了!)嘲讽了这种违背物理学常识的说法。

图片:《南阳日报》电子版

本周这款车的制氢技术来源是——。官网给出的湖北工业大学专利技术的化学方程式为:

湖北工业大学官网化学方程式

如图,这项技术的本质是铝氢。同时,这项技术的R&D团队也解释了这项氢能生产技术的经济来源。3354反应产生的氢氧化铝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回收利用以平衡铝材的高价。《南阳日报》关于“可以带水跑”的说法是不实报道。

但有些人对这种解释充耳不闻,直接把这个反应的铝成本和电解制氢的电成本相提并论,继续取笑。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了解到,仅从原材料的角度来看,氢能的成本是非常片面的,氢能利用的最大难点(成本)在于储存和运输。湖北工业大学提供的铝氢技术原则上可以用在燃油车上,跳过了氢能源的储存和运输,这大概是这项技术最大的价值。我们不能说这项技术在经济上可行,但至少在技术上是合理的。

根据氢能源链的成本

我给你简单介绍一下。

(1)制氢的成本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国,产能超过2000万吨/年。煤、天然气、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氢气约占70%,工业副产气体产生的氢气约占30%,电解水不到1%。中国有巨大的制氢潜力。煤和天然气制氢几乎不受资源限制。焦炭、氯碱、甲醇、合成氨等副产氢气产能也超过1000万吨。2018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垃圾1023亿千瓦时,理论制氢潜力达到186万吨。

在各种制氢技术中,化石燃料制氢技术具有技术成熟、成本低廉的优势,但也面临着碳排放高、气体杂质含量高等问题。我国煤制氢技术成熟,已商业化,成本优势明显(0.8 ~ 1.2元/标立方米),适合大规模制氢。此外,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制氢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制氢方式。天然气制氢成本受原料价格影响较大,综合成本略高于煤炭(0.8 ~ 1.5元/标立方米)。主要适用于大规模制氢,但也存在碳排放问题。同时,我国天然气严重依赖进口,原料相对难以保证。虽然未来的碳捕集技术有望解决CO2排放问题,但也会增加制氢成本。此外,化石燃料制氢技术产生的气体中有许多杂质。如果要应用到燃料电池上,需要进一步净化,会增加净化成本。

工业副产氢气的提纯工艺虽然相对复杂,但具有技术成熟、成本低廉、环境相对友好等优点,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高纯氢气的重要来源。工业副产氢气制氢是指以含氢工业尾气为原料制氢的生产方式。工业含氢尾气主要包括焦炉气、氯碱副产气、炼厂干气、合成甲醇和氨弛放气等。一般用于回炉燃烧或化工生产等。利用效率低,盈余比例高。目前,利用变压吸附技术从焦炉煤气和氯碱尾气中制氢已得到推广应用,氢气提纯成本为o

电解水制氢技术成熟,纯度高,环境友好,但制氢成本高。电解水制氢主要包括碱性电解水、固体质子交换膜电解水(SPE)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水(SOEC)。中国的碱性水电解技术早已成熟,是目前最成熟的制氢方法,但成本仍然较高。目前生产1立方米氢气大约需要5 ~ 5.5度电。即使用低谷电制氢(电价为0.25元/千瓦时),加上电以外的固定成本(约0.5元/立方米),目前制氢的综合成本至少在1.7元/立方米。SPE技术在国外已经进入市场导入阶段,但和SOEC技术一样,在国内还处于研发阶段。与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相比,SPE制氢设备价格高出数倍,但具有快速响应负荷变化的特点,更适合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特点。在设备成本降低后,有望成为未来更有前途的电解水制氢技术。总的来说,电解水制氢灵活性高、成本高的特点决定了它更适合分布式场景下的现场制氢。

(2)储存和运输费用

高压储氢是目前储氢的主要方式,具有容器结构简单、能耗低、充放电速度快等优点。根据氢气的不同状态和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内外氢气的储运方式可分为三类:一是压缩气体储存技术,这是目前国内外最成熟的技术。根据氢气压力等级不同,可分为低压、中压、高压三类。其中,低压储罐一般用于就地储存,通常为15 MPa低压储罐;中压储罐通常储存压力为16 MPa ~ 45 MPa,可用于加氢站或其他对空间要求严格的场景中的固定储氢;国内高压储罐最高设计压力为98 MPa,主要用于加氢站的固定储氢。

车载储氢,目前常用的储氢罐压力有35 MPa和70 MPa。70 MPa车载储氢技术在国际上比较成熟,已经应用到乘用车上,并且已经商业化。目前国内普遍使用35 MPa车载储氢罐,70 MPa车载储氢罐没有标准。第二,国外已经推广应用的液氢技术,国内只用于航天领域。液氢储罐的优点是储氢密度高,每立方米液氢储罐可储存70公斤氢气(90 MPa高压气态氢储罐可储存47公斤氢气)。但液氢液化的能耗较高,相当于每千克氢气消耗约13千瓦时,外部侵入热量每天会造成约1%的蒸发损失。第三,固体储氢和有机液体储氢材料技术,国内外都还处于研发阶段。固态储氢是指各种类型的储氢合金或金属氢化物吸附储氢。这种储氢材料体积小,所以体积储氢密度高,压力低,使用安全。但要实现固态储氢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储氢密度,降低放氢温度,延长使用寿命。有机储氢一般具有储氢密度高、运输方便等优点。如果能在降低放氢温度和能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望推广应用。

氢气输送技术主要包括高压气体输送、管道氢气输送和液氢输送。高压氢气输送技术将氢气加压至20 MPa至40 MPa左右,装入大容积气瓶组,由长管拖车从制氢厂输送至用户或氢气站。通常,每辆长管拖车装载约300 ~ 500公斤氢气。由于拖车运输的氢气重量仅占运输总重量的1% ~ 2%,运输效率较低。因此,高压气态氢输送技术适用于输送距离短(小于150公里)、输送能力低的场合。目前国内加氢站使用长管拖车运输国外氢气。管道运输适用于大规模、长距离的氢气运输,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随着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型氢气管网可以满足对氢气的巨大需求,是大规模长距离氢气输送的发展趋势。液氢运输是指将液氢包装在一个特殊的低温绝热罐中,压力通常为0.6兆帕,通过卡车、机车和船舶运输。每辆车液氢装载量超过2000公斤,经济运输距离超过500公里,具有氢气运输量大、运输距离远的优点。但制备液氢的能耗较高,液氢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有一定的蒸发损失。液体输送技术已经成熟,在国外的应用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国内缺乏相关法规和标准,暂时没有液氢卡车罐车,只有液氢铁路罐车。

综上所述,氢气储运方式的选择应根据需求和运输距离综合考虑:燃气长管拖车运输适用于短途和300kg/天需求的加氢站,目前高压储氢罐拖车运输100km的储运成本为20元/kg,约占终端氢气销售价格的50%;液体储运适用于需求500kg/天以上的长途运输和加氢站;该管道适用于需求量大于1000kg/天的加氢站。固体储氢材料和有机液态储氢是储氢和储氢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处于研发或小规模示范应用阶段。

(3)填充成本

加氢站运营成本主要包括氢气采购、运输、储氢、加氢站能耗和人员成本等。加氢站储气系统的储氢容器和压力是其主要技术指标。目前35 MPa加氢站高压储氢罐的工作压力为45 MPa。7MPa加氢站高压储氢罐的工作压力为87.5 MPa。目前由于加氢站数量少,各种成本无法形成行业标准。以国内某示范项目为例,其45 MPa、300标准立方米/小时压缩机造价为60万元,45 MPa和25 MPa储氢瓶造价分别为50万元和10万元,35 MPa储氢机造价为65万元,长罐拖车造价为120万元。除了管束、监控、站内制氢等其他外围费用,储氢站(4台压缩机 4个储氢瓶)是综合的。

目前国内在规划和建设的加氢站有20多个,大部分加氢能力在400kg/天以下,是示范加氢站。以400kg/天的加氢站为例,如果车载储氢量为4 kg,可以服务100辆车;公交客车百公里耗氢量按8 kg计算,车载储氢量25 kg,可服务16辆公交客车。与单个g相比

氢燃料电池的组合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是排放问题。使用氢能时,与燃料电池发生反应,排出的唯一物质是水,100%满足国际环保排放需求。灌装速度快也是其主要优势之一。根据氢能厂商给出的数据,加满一个100L的储氢罐只需要两分钟。从加注速度上来说,已经可以和传统的燃油加注速度相媲美,在能量加注速度上超越了目前的纯电动卡车。

续航里程一直是纯电动卡车的难题,但是氢能源燃料电池的结合可以很好的解决续航里程问题。这个还是要看氢能的填充速度。换句话说,氢能汽车的未来其实和现在的燃油汽车是一样的,只是填充能源从燃油变成了氢能。

首先是燃料电池的寿命,这是困扰全球所有燃料电池企业的大问题。目前即使是本田新一代燃料电池系统的寿命也只有5000小时,差不多200天。对于重型卡车来说,寿命如此之短的燃料电池是无法满足日常使用需求的。同时,短暂的寿命注定需要高频率的更换燃料电池,这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据了解,在乘用车氢瓶内储存一公斤氢气的成本约为1000美元。因为氢气需要很大的压力才能压缩,氢气瓶的压力一般可以达到700个大气压。所以瓶子要既轻又结实。铝合金和高强度碳纤维的结合,导致氢气瓶的成本很高,如果改装成重卡,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同时,安全也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将低压储氢罐安装在卡车上,一旦发生严重碰撞,是否会出现令人担忧的“氢弹”爆炸?这些都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加氢站的建设也是未来的一个大问题,因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以日本已建成的加氢站为例。建一个加油站只需要1亿日元(约合650万人民币),但建一个中等规模的FCV加氢站需要4.5亿日元(约合2700万人民币)。这还没算上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填充的费用,可见成本很高。截至2017年底,全球运营的加氢站只有274座,而中国只有7座。如此罕见的配套措施,无疑让氢能汽车的进步更加缓慢。

实现氢能的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市场化应用也是当前氢能相关技术发展的最好保障。

【来源】金枝创新,微能网

这个网站是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一键举报。

更多氢能源成本高的原因分析(氢能源生产成本)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