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诸葛亮为啥一直北伐(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北伐不成功),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诸葛亮为啥一直北伐(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北伐不成功)。

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北伐?

优质回答:

从公元228年春~公元234年冬,诸葛亮先后亲率兵出汉中,历经7年,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是:

1.匡扶汉室,统一中原。

第一次,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发兵陇西三郡(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先得后失。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

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

第二次,建兴六年(228年)年冬,为响应东吴,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汉军粮尽退军。

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击败,蜀军斩杀王双。

第三次,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

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只得二郡。

第四次,建兴九年(231年),汉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

李严运粮不继,汉军粮尽退军。

张郃追击蜀军至木门,被蜀军射杀,无功而返。

第五次,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

秋,诸葛亮逝世,汉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亮五次北伐结束。

2.为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数次北伐战果寥寥,他一直坚持,不仅是因为自己匡扶汉室的愿望,还因刘备的期望,这份期望一直伴随他最后病逝在五丈原军中,终年54岁。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都是在执行《隆中对》的战略,先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称霸的事业也就成功了,汉室也复兴了。

诸葛亮五次北伐,虽然,没有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却主动出击,牵制曹魏对蜀汉政权的蚕食,保卫了蜀汉政权的稳固。

其他网友观点

《三国演义》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从前期的黄巾起义,到董卓之乱,再到群雄逐鹿,经过赤壁之战以后终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我们都知道蜀汉政权在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病逝以后,实际的掌权者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在执政期间曾经六出祁山进行了五次北伐,但是均以失败告终。那么为什么蜀国在实力运气都不占优的情况下,一直进行北伐呢,下面我简单分析以下我的看法。

分析为什么要北伐,首先要知道北伐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首先,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历经7年。

其次,在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一篇课文,叫作《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征以前给后主刘禅上的一篇表,其中有一句“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句话其实就很明显的说明了蜀国的政治目标,此时曹魏篡汉,因此北伐对于蜀国来说就是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标,也是鼓舞士军百姓的政治口号。

第三,其实当时天下大乱,汉室已显然不可匡扶,因此只要能够统一结束战乱就是天下百姓最希望看到的,所以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曹魏一定是有罪而蜀国一定是正道吗?但是对于诸葛亮以及蜀汉政权来说,北伐虽然可以充当攻打曹魏的政治口号,但是也是一个沉重的政治负担。

诸葛亮坚持北伐,是无奈之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上面我们分析过了,北伐是蜀汉政权的政治口号,但是当时蜀国的实力显然是不足以对抗曹魏的,诸葛亮其实自己也知道这个情况,不过迫于无奈,他只能选择北伐。

第一,益州非进取之地。蜀汉政权主要控制的区域为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省一带,我们都知道四川盆地中间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而四周都是崇山峻岭,这里实际上易守难攻,因此益州用来守成可以,但是想要主动出击是十分困难的,并且由于荆州已经丢失,蜀汉已无进取之地,因此在益州待下去只会坐以待毙,小国只能发愤图强主动进攻才不会被别人鱼肉,可以理解为以攻为守的政治策略。

第二,战争是转移内部矛盾的最好方式。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蜀汉政权,其实对于益州来说是一个外来政权,新建立的政权内部结构又是十分复杂,既有早年就跟随刘备的士族,又有收服的益州本土士族,所以蜀汉政权内部矛盾由来已久。

并且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给出他对当今蜀国局势的判断,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显然,诸葛亮对于蜀国内部的局势是十分清楚的,他需要缓解内部矛盾,也害怕祸起萧墙,因此,只有发动对外战争才能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以此方式来巩固后方加强凝聚力。

第三,北伐也是诸葛亮的个人政治理想。诸葛亮本人还是有匡扶汉室拯救苍生的宏伟抱负的,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初衷,其实是为了保汉。所以北伐既是蜀汉政权的政治口号,也是诸葛亮实现个人理想的现实途径,

而且早在隆中对里就给刘备做好了政治规划,但是隆中对的规划的前提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显然此时的蜀国已经不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了,简单来说就是诸葛亮的理想没有变但是形势已经变了,使得诸葛亮不得不高举“汉贼不两立”的旗帜,并且坚持这个理想坚持北伐。

结语

综上分析,蜀国虽然为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但是由于益州的地理限制,内部矛盾的激化,以及诸葛亮沉重的政治包袱,使得诸葛亮不得不经年累月的去北伐,作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来看,北伐是小说后期的主要情节,也表现出了作者“拥刘抑曹”的个人立场,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诸葛亮北伐也是无奈之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注定是要以失败告终的。

其他网友观点

最主要的目的是侵扰魏国,让其不得安宁,借此以达到却敌于国门之外的根本目的!他若不北伐,给处于广大中原腹地的魏国腾出十年安定和平的休养生息时间,那到时恐怕就不再是蜀国北伐,而是魏国大起百万雄兵入川灭蜀了!如果到那时再来次二十路大军分头攻打西蜀,你让夷陵大败之后早已五虎将尽失的诸葛丞相如何退敌?“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孔明先生比谁都更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他只能被迫地不得不屡屡北伐!

更多诸葛亮为啥一直北伐(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北伐不成功)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