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径探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谈谈你的认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从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径探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谈谈你的认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江西省太和县官溪镇千烟洲,曾经是一个荒山荒坡,侵蚀沟,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山村。如今,千烟洲的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0.43%提高到70%以上,原来的荒山变成了密林,不仅实现了生态修复,还显著促进了经济发展。记者跟随中国社会科学院挂职干部、太和县委副书记、副县长高月来到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从建站之初的缺路,到被科研人员戏称为“舒静活血”的坑坑洼洼,再到现在的5.5公里水泥路,通往实验站的道路见证了千烟洲的发展变化。

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1983年,应江西省政府邀请,中国科学院在千烟洲建立实验站,系统开展生态修复研究,同时进行生产性实验。在中科院介入之前,千烟洲曾多次尝试开发治理,但均以失败告终。为了制定开发管理方案,在建站初期,由农林水等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合作调查取样,逐块调查“丘陵-缓坡-河谷-水塘、水库”每一块可利用的土地和空间,确认每块地的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坡度和坡向。

研究人员发现,当地年降雨量达到1500毫米,非常丰富,但季节分布不均,春季多雨,秋季干旱,农业灌溉的水源没有保障,新种植的树木成活率低。前洲早期果园承包人黄元芬告诉记者,当年科研人员修建了20多个小池塘,用来蓄积雨水,解决秋季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在山坡上挖竹沟、鱼鳞坑,可以保水保肥,提高树苗成活率,迅速恢复灌草,使山体郁郁葱葱,迅速改善生态环境。七八年后,水土流失基本消失。

单粒效益低;林产品开发周期长,短期内无利可图;水产的发展不能只靠人工修山塘。科研人员在对当地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千烟洲进行了科学立体的规划:在土壤贫瘠的山丘上种树种草,在山丘周围的缓坡上种植水果,在山丘间筑坝蓄水养鱼灌溉,在山丘底部和河谷形成粮田立体布局,将荒山、荒丘变成以森林为主、柑橘园为辅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协调发展。

“林果经、林牧、塘库水陆复合生态、农田旱地农业四个子系统,是红壤丘陵综合开发的具体模式,是科研、试验、示范、推广的平台。”试验站原副站长谭新权经历了千烟洲的发展。他在专著《千烟洲情怀》中介绍,由于原生植被过于单一,在开发初期,人工种植了马尾松(主要)、湿地松、杉木和少量阔叶树。经济林树种如板栗、香樟、樟树、樟树、樟树,中药材如厚朴、杜仲。山苍子是从广东韶关和江西有关林场和苗圃引进的。板栗园建成后,将套种花生和西瓜。

“山上有林,山上有草,谷滩有塘,瓜果有鱼”的“千烟洲模式”迅速实现了当地的生态修复,将千烟洲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太和县重点工程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廖文峰说,从1984年到1994年,“千烟州模式”在江西省38个示范点推广,面积达40万亩。后来,这一个

“千烟洲的学者走出站门,积极与村民沟通扶贫。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咨询培训活动,指导优质水稻生产种植,免费提供鸡鸭猪电脑配合饲料。”谭新权说,科研人员经常给求教的村民讲解自制配合饲料的成分,用自产的饲料科学配制不同生育年龄的鸡鸭猪饲料,降低了生产成本,让很多村民受益。我们还为试验区的农民争取计划指标肥料,指导他们科学施肥、配方施肥。供应优质水稻种子和种苗,解决农民农资短缺,宣传优质柑橘产品,提高柑橘商品率,增加果农收入。

1984年,实验站和当地农技人员开始在丘陵缓坡上示范种植柑橘,吸引了周围40多户村民承包种植。

“试验站开发的示范成果让当地群众广泛受益,特别是站区橘农尝到了种橙致富的甜头。上世纪90年代初,千烟洲周边种植柑橘的‘万户’越来越多。”1997年开始工作的太和县官溪镇镇长彭培斌告诉记者,实验站研发改良的柑橘,品质好,价格高,特别好卖。慢慢地,周围的农民都来实验站买果苗,镇上也经常组织种植户学习嫁接技术和栽培技术,并在全省推广。

现在,经过试验站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改造和探索,以前单一的桔园已经改造成了“四季水果园”:橘、樱桃、枇杷等品种繁多,保证了四季水果,拓宽了人们增收的渠道。该试验站副站长杨风亭说,“四季果园”首先是生态的。在果园周围,沿着山坡设置了三级净化系统。残留农药、有机肥等。随沉淀依次流入前置生态池和一、二级氧化塘。污染物的物理过滤、生态降解和吸收是通过水生生物和曝气装置的共同作用实现的。

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成为第一任站长以来,在7位站长的带领下,一批批学者不改初衷,扎根千烟大陆,先从事生产、改变环境,再从事科研,推动生态修复和地方发展。为探索和总结林下生态养殖的模式,2016年,时任实验站站长的王辉选了几块样地,分别以每亩20头、40头、70头的比例进行林下生态养殖实验,比较放养100天、180天和360天的养殖效果。基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试验站探索的泰和乌骨鸡林下生态养殖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林农的经济效益。2020年1月,“江西太和乌鸡林繁育体系”被农业农村部授予第五批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为推动泰和乌骨鸡产业创新发展,李文华院士在泰和县牵头成立了泰和乌骨鸡产业办公室院士工作站。泰和县与实验站合作成立了泰和乌骨鸡产业技术战略联盟。通过“合作养殖户”,林下养殖乌骨鸡规模达到61.8万只。他说,2021年,实验站将以“农业绿色发展生态系统复合经营”为重点,林禽模式“经济林-泰和乌骨鸡”在千烟洲的推广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杂交树种培育的综合示范效应明显加强。预计未来年经济效益80万元。

服务范围

近年来,针对国家生态环境和区域发展的重要需求,实验站建立了涵盖原始森林、次生林、人工针叶林和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演替序列实验平台,形成了“一站四点”的研究基地网络。实验站首席科学家王慧敏表示,未来,实验站还将建设一批研究平台和科普教育基地,涉及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2017-2018年,太和县政府与实验站进一步深化合作:以绿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构建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模式。把乡村振兴、农村环境改善、产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结合起来,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方式。

经过近40年的努力,“山上有林,山上有草,山间有塘,河谷滩上有果有鱼”的千烟洲模式1.0版,不仅实现了生态修复,还让荒山变成了密林,显著促进了经济发展。廖文峰说,如今,实验站正在着手打造千烟洲模式2.0版,即千烟洲景观林天湖草生活社区试点区。实验区以雁门流域联动发展为轴,上游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健康,中部产业升级区发展特色种植,下游依托实验站从事科普研究。

试验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南方红壤丘陵生态功能提升示范区、小流域绿色发展示范区、农村共建共治共享先行区”,探索中国小流域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示范工程,是在原有千烟洲模式经验总结和模式创新基础上的完善和提升。王慧敏说,整个流域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2万亩,涉及6个行政村,78个自然村,1.2万人。构建南方丘陵地区小流域生态整治新模式,需要摸清区域内森林结构、流域生态、产业发展、村庄环境现状,应用最新生态治理技术,创新引领发展,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千烟洲生态新模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明

更多从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径探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谈谈你的认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