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康熙为什么不让姚启圣和谈(康熙为什么最恨姚启圣),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康熙为什么不让姚启圣和谈(康熙为什么最恨姚启圣)。

网友提问:

康熙皇帝为何不喜欢姚启圣?

优质回答:

姚启圣是康熙帝时代收复台湾的大功臣之一,他的谋略和布局最终使得清王朝收复了台湾,完成了统一。我们认为康熙皇帝不喜欢姚启圣,是因为《康熙王朝》电视剧里的故事情节,姚启圣聪明绝顶,平复台湾后又在劳苦功高后,快速隐退。康熙皇帝既爱才,又觉得无法驾驭,所以内心有些不舒服。

但是历史上的真实姚启圣和电视剧里的形象和经历有很大不同,他似乎从未去过东北,一直在江浙和福建沿海地区生活和战斗。康熙皇帝重用姚启圣平台,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姚启圣立下了赫赫战功。

姚启圣是绍兴人,家庭背景还是非常雄厚的,他的妹夫黄锡衮在康熙王朝是东阁大学士,是宰相级别的官员。

姚启圣一生最辉煌的日子都在打仗中度过。他进入康熙皇帝的视野是在靖南王耿精忠叛乱期间,他当时跟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效力,一直在江南地区战斗,康亲王对其作战能力赞不绝口,还上书康熙皇帝大力表扬。耿精忠投降后,姚启圣被提拔为福建布政使。打完了耿精忠,开始收拾郑氏分裂势力,当时的漳州、泉州和兴化都被台湾的郑氏政权占领,姚启圣和儿子跟着康亲王收复了这些地区。之后就开始了平台事务,1683年姚启圣推荐的施琅将军终于收复了台湾,施琅是姚启圣妹夫黄锡衮的妹夫,各种沾亲带故。遗憾的是姚启圣回兵到福建后旧疾复发,在同年就病故了,当时的姚启圣正好是60岁。

其他网友观点

导读:本文以《康熙王朝》剧情为探讨依据,请勿与正史对号入座。康熙是清朝帝王中相当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即使这样也避免不了帝王这种生物的通病。那就是帝王都希望掌控一切人的命运,无论自己如何都希望所有人像周培公一样对自己无条件效忠;希望自己高高在上予取予夺,哪怕臣子受些委屈也要成就自己“良苦用心”。而剧中的姚启生情商、智商全面碾压康熙,康熙的一举一动在他眼里都无所遁形。姚启生需要在平台中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抗上不过是主动授康熙以柄。对官场陋习的不屑让他养成了不拘小节、嬉笑怒骂的习惯,但是坚持朝廷法度又让康熙无可奈何。所以康熙自持有为之君对姚启生打不得、杀不得,这才是康熙讨厌姚启胜的原因。

在无能的皇帝都希望出现的是君臣相得的那一套,自诩为千古一帝的康熙更是如此。如果冲剧中来看康熙喜欢的是周培公这种臣子,才能卓著的人不能人尽其才;为了所谓的大局浪费了周培公一身的才华,也许这康熙还以为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吧。正是周培公临终前推荐了姚启胜,才让这个充满个性的老头进入了康熙的视野。但是姚启胜不是周培公,脾气倔、智商高、深谙进退之道;姚启胜根本不给康熙施展帝王手段的机会,功成身退让康熙又爱又恨。

皇帝这种生物认为天下人才就该为自己所用,所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就是帝王可以胡闹臣子必须忍受;周培公符合康熙贤臣的标准,但是姚启胜不陪康熙演戏

自从进入家天下后就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历代天子也养成了天下人才就应该为他所用。普通百姓也想通过向帝王展现自己才能获得重用,所有才有“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说法。几千年来除了魏晋名士外,就是世家门阀不用特意看帝王的脸色了。在这种状况下清朝帝王自然继承了历代帝王这种深入骨髓的优越感,即便是康熙大帝也没能免俗。 在《康熙王朝》剧中平定三藩后的康熙大帝意气风发,以为可以掌控所有人的命运。明争暗斗的明珠索额图康熙觉得完全可以驾驭,为了平衡朝局甚至可以牺牲有才华无辜的大臣。平定察哈尔王以及王辅臣的文武双全的悍将周培公,仅仅因为满臣的担心就剥夺周培公的兵权至于冰天雪地的盛京长达十年之久。也许在康熙看来这很正常,毕竟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但是有性格的姚启胜不是这样的脾气,正是多年耿直不想改的脾气才被贬职一降再降。大清的官职被他做了一遍,从顺治二年的福建巡抚的康熙五年降为马场的九品司厩。虽然姚启胜确实有展现才华平定台湾的宏愿,但是在实现平台夙愿后自然不会在配合康熙上演什么君圣臣贤的戏码。因为那样太累,不符合姚启胜自身的性格。

姚启胜希望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但是其脾气秉性又不适合官场;在平台成功后迅速急流勇退,对于皇权的潜在蔑视才是康熙发怒的原因

姚启胜的脾气太臭、不合群,说白了就是不同流合污所以从二品大员屡次将为九品。清朝的官场的腐败即便是康熙也不能为力,所以姚启胜在实现人生价值(平定台湾)后迅速急流勇退。不过康熙即使不喜欢姚启胜的性格,也不想让人说他没有容人之量。姚启胜痛恨清朝的官场、藐视皇权让康熙很生气,功臣不赏恐惹人非议;所以康熙才说“你早就死了,朕内心里早就杀了你一千次”

姚启胜不想做皇上的奴才,因为周培公的例子在前康熙对于他的使用也不能完全放心;姚启胜功成身退容易让人因为帝王没有容人之量

姚启胜在现代职场中属于满身是刺儿、但是有才的人,领导用这种人需要的是包容;而习惯了乾坤独断的康熙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况且性格耿直的姚启胜临时向康熙屈服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平台),成功后当然不想长期做康熙的奴才。况且姚启胜为了平台甚至上书要求调离捣乱的八旗将领普赖,用汉军一力承担攻台重任。当时用人之际康熙自然可以容忍他,但是平定台湾后不急流勇退等着做靶子吗?周培公就是前车之鉴,平定台湾后姚启胜手握20多万雄兵康熙能放心吗?所以此时急流勇退也尽显姚启胜的人生哲学。显然姚启胜的马屁功夫一点都不低,一顿马屁拍的康熙也很舒服。“臣生于康熙之年真是大幸啊,但是臣比周培公幸运多了”。既然姚启胜去意已决而且康熙也不喜欢,干脆顺水推舟准许辞官。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其他网友观点

康熙皇帝不喜欢姚启圣是因为姚启圣看不起他。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后,下一步就要整治蒙古各部,最主要的就是葛尔丹。

我们都知道,从最早的匈奴开始,北方游牧民族一直都是大一统王朝在外部的最大威胁,汉唐宋明,都屡次兴兵讨伐,作为一个想做千古圣君的皇帝,康熙毫无例外也要将蒙古各部驯服,这将是一场持久战,所以,必须要保证后方稳定,特别是江浙地区的稳定,因为这里是清朝的赋税要地,征服葛尔丹,军饷都从这出。

然而,孤悬海外的台湾岛和占领台湾岛的郑氏家族却威胁着江浙地区的稳定,也就是康熙征服葛尔丹的大后方。所以,康熙北上盛京去找被贬的周培公,想重新启用周培公收复台湾,以稳定康熙征服蒙古葛尔丹的后方。偏偏周培公此时已经病入膏肓,周培公临死之前,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

姚启圣饱读诗书,又特别有手腕,在政事上处理问题井井有条,特别优异,然而,让姚启圣养马,做个弼马温实在太屈才了,姚启圣是有战略眼光的,所有周培公推荐了姚启圣。

不过姚启圣性格孤傲,而且瞧不起满人,就连康熙这个皇帝他都瞧不起。

你比如,康熙派他的贴身太监李德全去请姚启圣,就碰了一个大钉子,被姚启圣狠狠鞭打了一顿。姚启圣连康熙都瞧不起,会瞧得起你李德全这个康熙的奴才?

那么,姚启圣为什么瞧不起康熙呢?

电视剧里也演到了,康熙跟姚启圣曾经有一次深夜畅谈,谈的最多的就是华夷之别。

当年春秋战国之时,天下王统的中心在山东,也就是现在中原和山东一带,因此位于长江边上的楚国被目为蛮夷。这种华夏正统论和华夷之别由于儒家文化的加强,流传了两千多年,到了清朝也是一样,江南的楚国都被目为蛮夷,更别说你从关外辽东入关的满人了,在某些汉族士大夫眼里,可能满人之蛮夷程度更甚。

因此,康熙在跟姚启圣深夜畅谈之时,直接挑明了姚启圣的心思,他对姚启圣说,你不就觉得我们满人入主中原当了皇帝,你才不服气,你才把你的尖酸刻薄和狷介孤傲都表现出来的嘛?

康熙本来以为通过这次与姚启圣的促膝长谈,姚启圣能放下架子,谁知道,姚启圣一点都没听进去,比如回京过程中,康熙担心姚启圣年老,禁不住寒风凛冽,把姚启圣叫到了他龙辇里,人家姚启圣一点架子都没放下,面对一个帝王,该吃吃,该看看,旁若如人,把他那股穷酸劲表现的淋漓尽致。

后来姚启圣放了福建总督,负责收台事务,更是表现出了对王权的蔑视,以至于跟随母亲回南方省亲的蓝琪儿回到京城,还说姚启圣一股子酸臭味。

所以,康熙帝从始至终没喜欢过姚启圣这个老头,谁会喜欢一个总是蔑视自己的人呢?

但是为了收台,康熙帝又不得不重用姚启圣。在这个过程中,康熙一直在跟姚启圣较劲,比如在收台方略上,不全听姚启圣的,一会儿派明珠去,一会儿又派索额图去,让这两个满臣凌驾于姚启圣之上,姚启圣呢,也是傲,你不用我,我回家给老母丁忧。明珠和索额图都搞不定,康熙只好又把姚启圣请回来了。

即便成功收台以后,康熙帝也一直在跟姚启圣较劲,比如把姚启圣封为西湖侯,让姚启圣居住康熙在杭州的行宫,给姚启圣一宫的皇家珍藏典籍,投其所好,目的是向姚启圣展示他这个蛮夷皇帝,也可以做到唐宗宋祖那样胸怀似海。

然而,姚启圣施展宏图大志的愿望已经完成了,不在乎这个了。

更多康熙为什么不让姚启圣和谈(康熙为什么最恨姚启圣)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