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大秧歌传承(海阳的大秧歌),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海阳大秧歌传承(海阳的大秧歌)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烟台市旅游局官方微信(微信号:yantailvyou)——每天更新最新旅游新闻资讯。如有建议或疑问,可与本站小编在线交流或加入烟台旅游微信群(QQ群号:346566975)~海阳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民间社火的一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是一种歌集。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正式将《海阳秧歌》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必修教材,搬上了高校的讲台。1996年,海阳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海阳秧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阳秧歌作为海阳人民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的体现,鲜明地展现了海阳农村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秧歌起源于汉代,创立于明代,兴盛于大宋卫城(今凤城)。清中叶,即雍正十三年,在海阳县设立大魏松。海阳老县城凤城是当时海阳的经济文化中心,依山傍水,航运方便,势必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当地有这样一首民歌:“乡下秧歌进城,先拜娘娘,后戏景;正月十五不要进城,第二天以后开车出城。“说明当时秧歌已经成为庆祝节日必不可少的活动,凤城是泗乡秧歌的活动中心。

秧歌逐渐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够不断吸收外来各种艺术的精华。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阳柳树庄人陈应弼所作《秧歌《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曰:“余随胡公亭张作琼州,爱蜀歌之美,仿‘奔川’。教秧歌班唱歌”。由此可见,早在200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法就已经借鉴了蜀歌。此外,海阳秧歌中“乐大夫”的习俗分为“螳螂门”和“八卦门”,这意味着他的基本舞蹈动作借鉴了不同的拳法套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虽然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变化,但海洋秧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未改变。人们总是把观看和表演秧歌作为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正月里,每当秧歌鼓声响起,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观看。到处都是墙、屋顶和树。“没有秧歌,就没有年味”成了群众的口头禅。人们的喜爱为海阳秧歌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阳秧歌也因此得以持久、传承和发展。几十年来,海阳秧歌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杨秧歌以其奔放、感性、幽默的表演风格而著称。在表演形式上,有大场地和小场地两种。大场子是集体舞,锣鼓铿锵,马奔腾万千,宛如一条大河汹涌澎湃。小场地多为二人转、多人舞,犹如小桥流水,一波三折,美不胜收。杨秧歌独特突出的民间艺术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吸引了国内外大批艺术家、学者和游客前来学习和观赏。中央、省、市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多次拍摄海阳秧歌的电影和录像。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正式将海阳秧歌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必修课。

海阳秧歌是举行庆典的理想选择,因为它可以在街头巷尾表演,也可以在固定的场地进行大型演出。海阳秧歌专业秧歌队的对外商业演出由海阳市文化局安排。现在,海阳秧歌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网站是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一键举报。

更多海阳大秧歌传承(海阳的大秧歌)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