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长平之战赵括惨败的原因是什么(长平之战赵括有机会翻盘),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长平之战赵括惨败的原因是什么(长平之战赵括有机会翻盘)。

网友提问:

如果你是长平之战的赵括你会怎么打赢这场战争?

优质回答:

赵括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让白起指挥秦军顺利实施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最后被分割包围。赵军粮道断绝,士兵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在苦苦坚持了四十六日之后,只能亲率精锐士兵突围,战死阵前,赵军全部投降。赵军四十五万精锐被全歼,而秦军也损失了三十万大军,秦军其实也只是惨胜。

仔细翻看了《史记》和《战国策》中关于长平之战的相关记录之后,并没有发现白起亲临战场一线作战的记录,更多的是运筹帷幄。

同样的,赵军想要在长平之战中取胜,赵括作为主帅,责任是把控全局,坐镇指挥,而不是亲率大军冲锋陷阵,逞匹夫之勇。赵括不死,赵军就有跟秦军继续作战的士气,即使局部失败,也不至于完败,大不了继续学廉颇坚守。

赵括要做的就是搜集好情报,跟秦军打心理战。秦军远征,相比赵军,更加急于速战速决。虽然赵括也接受了赵王的命令,要快速取胜,但是关键时刻更要稳住赵军,以扰乱秦军军心为主。

廉颇作为统帅时,曾经丢失了几个赵军据点。赵括代替廉颇,除了已有的二十五万赵军,又带来了二十万赵军。赵括完全可以在不打乱廉颇防御部署的同时,用新增援的赵军去夺取赵军防御阵线附近被秦军占领的据点。同时,部署伏兵围歼增援的秦军,用小胜打击秦军士气,同时鼓舞赵军的士气。

赵括同样可以部署更大的围点打援战略,甚至是包围与反包围。秦军引诱赵军,赵括可以故意放出诱饵,让部下的得力将领打着自己的旗号,率十万赵军追击佯败的秦军,故意深入秦军防线。当秦军伏兵两万五千人出现时,留下十五万赵军防御己方的壁垒,保证粮道的畅通,而赵括亲率赵军二十万主力收割作为伏兵的秦军。共计三十万赵军内外夹击,围殴两万五千秦军,如果还拿不下,那赵国可以直接认输了。

白起派去截断赵军壁垒的另外五千骑兵,这时候应该也会闻风而逃了。如果不逃,等赵括的三十万大军里应外合,歼灭了秦军绕后的数万伏兵之后,回身奔往壁垒,那就是赵军四十五万对五千,五千骑兵根本就不够填牙缝的。

这时候如果白起发现被反包围了,派秦军主力出战,那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了。赵括要的就是一次决战。这时候,秦赵两军的兵力,应该是赵军占优。秦王在没有获知白起围困赵军主力之前,也没有决心“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的援军增援白起。

赵括年轻气盛,历史上被包围四十六日,士气都在,还击杀了秦军三十万。那么这时候,应该会拼尽四十五万赵军,跟秦军决一死战。白起恐怕就没有这个决心了,当他发现秦军的部署没有成功之后,应该就知道了赵括的厉害,会主动撤军了。毕竟只要秦赵真正开战,并且赵国占了上风,那么齐、魏、楚、韩等国过也都会有所动作。秦国这时,如果不能快速取胜,那么秦国后方被打的可能就大大增加了。

长平之战虽然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战役,但是《史记》等史料都记录不详,让人存疑。特别是两万五的伏兵,就可以切断三十余万赵军主力的退路;五千骑兵就可以打援,让人不能相信。

现在假设赵括取胜,还不如还原一下,四十五万赵军和增援之后的六十万秦军,当时在长平地区是怎么部署、作战的,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应该更有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我如果是赵括,就效法廉颇老将的战术,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可以派兵袭扰秦兵,使其疲惫困乏。即使要是进攻也是敌退我止,决不贪功涉险,曾经的司马懿就是用坚守不出以逸待劳,胜了武侯诸葛亮,静是自保的最佳上策,动就会被对手发现破绽,长平之战谁能坚守不出以逸待劳,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我是赵括,被赵王派遣代替廉颇指挥长平之战。我会如此:

先遣散众将,只留下廉颇。然后向廉颇行大礼,求破敌之策。

廉颇分析局势,以及破敌之策:

长平之战开战前,廉颇已经制订好了破秦之策。

赵军的战斗力强于秦军。60万秦军与45赵军战斗力相当。如何才能围歼60万秦军?必须利用地形。

从开战至今,已将近两年。秦军取得两次战斗胜利,我军被攻破两道防线。是廉颇释放的烟幕弹。

我质疑道:前锋主将和多位校尉战死。我军损失惨重。怎可能是烟幕弹?

廉颇回应道:连自己人都骗不过的计谋,又岂能瞒过敌人?

廉颇又接着说:我已更换新的前将军,数月后,前将军及数名校尉,数千将士,还会战死。秦军再破我军防线之日,便是合围秦军之时。

我不由感叹,大将军真是老谋深算。便任命大将军廉颇为副统帅,其实一切军事行动,听廉颇指挥。

经过四个月鏖战,秦军再次突破赵军一道防线,斩首八千。当晚,廉颇下令,合围秦军。同时,廉颇向赵国求援,要求李牧的长城兵团派遣战车1000,骑兵50000。阻挡来自秦国的援军。

廉颇利用地形优势,以40余万赵军,将王屹的60万秦军包围。

秦王闻后大惊失色,急忙令白起筹集20万秦军驰援。这20万秦军中,只有五万精壮,其余十几万是未成年人。

但白起的20万援军被李牧军阻挡。李牧利用地形优势坚守阵。白起无法攻破李牧阵地。

被廉颇包围的60万秦军组织了数次突围,都无法成功。半个月后,几十万秦军主力被活活饿死。

消灭王屹的60万秦军后,廉颇亲帅30万赵军支援李牧。廉颇与李牧合击秦国援军,杀白起,斩首十万,俘虏十万。

然后,我赵括率20万大军直取函谷关。秦国已经没有任何兵力。我把函谷关交给廉颇防守。自己率兵直捣咸阳,生擒秦王。秦亡。

灭秦者,我赵括也。

其他网友回答

学习李先念的中原突围。

先派得力干将摆出大阵势,佯装向东突围,回赵国。主力暗中布置在西边,待白起将注意力集中到东边时,主力一举突破秦军包围,并切断秦军粮草供应路线,就食于敌,然后迂回向东,反包围断粮的秦军。

请赵王另派援军从邯郸西进,自己从西向东前进,东西对进,与留在包围圈里的赵军里应外合,学习粟裕的孟良崮战役,一举全歼白起秦军。

其他网友回答

赢不了的。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国战,秦国更是征发了国内15岁以上男子出征,赵国估计也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拼的就是国力。

廉颇在长平,为什么会被换下来,不是因为他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什么错误,而是他消耗战和防御战的打法,已经使得赵国吃不消了。赵国经不起消耗,所以赵王需要的是速战速决,只有速胜,才能使得赵国摆脱被拖死的局面。赵括只是其作战思想符合了赵王的思路而已。

在当时的情况下,赵国的策略无外乎上中下三策:

1. 上策求援诸国,许以厚利,邀请诸国出兵从而牵制秦国,使得秦国知难而退,从而保全长平。

2.中策,继续维持廉颇防线的策略,继续打消耗战,秦军有优势,实际消耗也更多,在最后分布撤回赵国,放弃长平,反正长平也是别人送的,这样可以保全主力。

3.也就是大决战,类似赵括的速战之法,这个方法,至少以名将廉颇的眼光,在不知道对面是白起的情况下(白起换帅是保密)的,就已经认为无法取得速胜,否则廉颇也不会被换掉。所以在那种情况下,除非出现战场上极为偶然的因素,比如意外冷箭射死白起一类的,不觉得赵国有翻盘的希望。

更多长平之战赵括惨败的原因是什么(长平之战赵括有机会翻盘)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