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双减政策指什么(双减 小学一年级),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一年级双减政策指什么(双减 小学一年级)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几岁上小学一年级(深度双减政策叠加零起点新政)

来源:【现代教育报】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曾经,过度“教育焦虑”让家长们产生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觉,大部分“小豆包”都通过培训班、学前班等课外机构,提前学习了拼音、加减法等小学知识。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龄前儿童的学前班、思维训练班等已退出历史舞台。同时,北京市教委要求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各年级都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教育部还明确,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那么,面对焦虑的家长,北京的学校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校园里有什么新变化?家长们该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些新变化,以陪伴孩子顺利开启小学生活?请看记者的采访。

几重因素叠加 这届家长有点“懵”

今年的“小豆包”很特别,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这届学生严格执行“零起点”上一年级。记者采访发现,很多一年级家长流露出了对“零起点”可能导致孩子学习跟不上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再加上从幼儿园到小学,随着孩子们的角色发生转变,以及校园环境发生变化,部分一年级新生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内部加外部、新焦虑加上旧情况,几重因素叠加,让这届家长感到焦虑与无助。

“80后”妈妈玲子的女儿今年9月刚上一年级,在激动与兴奋之余,她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女儿以前在公立幼儿园就读,大班时完全没有学过拼音和加减法,我担心完全‘零起点’的她,会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本来我们计划大班不读了,直接到社会上的幼小衔接班去学习,但是‘双减’过后,这样的班基本绝迹,我们只好在原来的公立幼儿园继续待着。这样‘裸上’一年级的感觉,真让我们不适应,感觉孩子的注意力本来就容易分散,如果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那她就更容易走神了。还有拼音,听说两个月就教完了,那么多拼音,我担心孩子记不住啊!”玲子说道。

新学期开学一周多了,在家长群里,一年级新生家长凯迪(化名)吐槽道:“语文、数学怎么一个字的书写作业都没有,这以后考试的话,孩子能顺利地做完考试题目吗?”群里的一些家长也回应道:“每天就让回来看看书,或者练习书空几个字,这样有效果吗?”“我的一个朋友天天盯着孩子晚上在家练字,并把写字照片发在朋友圈里,看得我都焦虑了。我没有她那么多的时间陪孩子啊!”不一会儿,家长群就被关于孩子家庭作业的讨论刷了屏。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小衔接中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研究”攻坚行动项目组的一项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在对北京市6238位幼儿园大班家长关于入学准备的观念和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6%)家长对孩子的入学准备存在担忧,担忧的问题涉及孩子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其中排在前三位的问题为:担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担心孩子学习习惯不够好,担心孩子学不会拼音。

学校精心准备课程 教学上悄现新变化

采访中,记者发现,为了让“零起点”的“小豆包”顺利开启小学学习生活,北京市各学校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相关活动。此外,各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师教研、教学形式等方面,开展了更为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

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分校副校长舒琦介绍,学校根据新课标和幼小衔接,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今年一年级又做了几个方面的改变:一是在国家课程里加入了劳动、综合实践两个学科,通过加强学生的课堂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综合素质以及跨学科实践能力。二是为了更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学校在第一周课堂里进行嵌入式专注力的训练,第二周进行融入式专注力训练。三是在一年级上学期国家课程实施中改变了教学方式,以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中学习知识。

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中心小学是该区较早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学校之一,在总结往年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学校又有了新变化:在课程方面,学校新增了校本课程——写字课,一方面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在教师教研方面,学校选定两位老师每周走进幼儿园,进行交流轮岗,以了解幼儿特点,并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

“以前,统编教材建议拼音集中学习时长为28学时左右。今年,我们将拼音教学计划延长,让拼音教学贯穿一个学期的学习,在其他识字、阅读学习中,不断进行拼音教学的复习和练习,并把拼音教学生活化,利用拼音来进行生活化的实践,增强拼音的生活利用率。”该校教务处副主任闫小方慧表示。

北京市密云区东邵渠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其幼儿园部和小学部在一个校园里。正因为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在幼小衔接、教学教研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其研究课题“镇域小幼一体化办学中幼小衔接机制的研究”已立项为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

据校长王少波介绍,今年新一年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和教法改革两方面。在课程改革方面,学校统筹综合实践活动课和课后服务时间,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四方面,开设了一年级学生适应性课程——《一年级,你好》,让幼儿爱上小学。在教法改革方面,学校将“自主游戏”理念延伸到小学低年级阶段,探索游戏化、活动式课堂教学,组织低年级教师以“游戏化”课堂教学为主题,开展专题研究。

“拆楼重建”不如“平地起楼” “零起点”有特殊优势

在采访中,有不少资深教师、校长表示,一年级的学科知识很简单,单纯从知识学习的层面来讲,“零起点”孩子与“抢跑”孩子之间的“差距”很小,快的话一两个月就能补上,慢的话一个学期也足以补上了。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副校长窦丽娜在小学工作了18年,在她看来,入学前,孩子认字多,会让他们很快投入到阅读和学习中,但是过了一个学期后,随着所有的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积累的知识达到一定的量后,这种表面的优势就会逐渐缩短。“家长也要放心,‘零起点’教学,尤其是在‘双减’以来,老师更会放慢速度,在引导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的基础上,遵循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学习。”窦丽娜说道。

“提前学习的孩子,接受的不一定是正规的、科学的方法。如果有误,反而对入学后的学习造成影响。比如有的字,一开始写的笔顺就是错误的,再学习,再纠正,就很难扭转,孩子还是对起始学习的记忆最深刻。”窦丽娜表示。

北房镇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张建新也表示,“拆楼重建”不如“平地起楼”,一些在学科上“抢跑”的孩子对学过的内容不再感兴趣,上课分心,学错的东西纠正起来非常难;而一些“零起点”的孩子保持了学习兴趣,在倾听、专注、持久等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孩子不抢跑,“零起点”入学,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家长对相关教育政策的理解与支持。王建平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小衔接”项目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对“幼小科学衔接难点问题”的研究中,她和她的团队调查显示,幼小衔接阶段家长的焦虑更甚于儿童的焦虑,如何缓解家长的焦虑是家校沟通中绕不开的问题。因此,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学校和任课教师应引导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学校要及时了解家长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问题及意见建议,帮助家长认识过度强化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危害,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理性看待自己孩子的发展和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做好衔接。”王建平表示。

“零起点”并非“零准备” 知识之外的准备很重要

在采访的过程中,很多一线校长、教师、教育专家都一致认为,知识的“零起点”是最不需要担心的,“零起点”教学既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但是,他们也同时提到,“零起点”不等于“零准备”,孩子是否有潜力、是否有后劲,能否在短期内快速融入集体、找到小学生活的乐趣、自信,靠的是自理能力、阅读能力和其他行为习惯的储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苏婧曾撰文表示,小学低年级教师通过多年观察发现,那些学习中在抗干扰能力、专注能力和坚持性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学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他们有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喜欢提问,善于观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坚持性,愿意探究。相反,那些注意力涣散、倾听能力较弱、情绪低落、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孩子,则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的问题。在这些孩子中,不乏被提前灌输了大量小学知识的孩子,以致出现厌学情绪。

那么,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该如何配合学校做好“入学适应性教育”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蔷蔷表示,在身心适应方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培养孩子坚持锻炼的习惯;注意观察和接纳孩子的情绪状态,引导孩子认识并排解不良情绪。在生活适应方面,家长不应增加孩子课外学习负担,培养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另外,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在社会适应方面,家长应在家中与孩子经常聊聊新老师和新同学,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同学进行交往,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适应方面,家长应培养孩子倾听提问、表达发言、阅读书写、遵纪守时等方面的习惯。

“‘零起点’不是‘零基础’,也不是什么都不准备。《易经》有言:‘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意指不是我求着、赶着非要给孩子启蒙,而是要让孩子主动向我求教。家长应把握好教与学之间的度,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把‘要他学’变成‘他要学’,在生活和游戏中给予孩子适宜的教育。”孙蔷蔷说道。

文字:邓丽 何文洁

编辑:付磊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来自【现代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多一年级双减政策指什么(双减 小学一年级)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