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三大地标分别是什么(上海地标景点有哪些),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上海的三大地标分别是什么(上海地标景点有哪些)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印象中的上海气质貌似总是小而精,没承想,今年居然整出了个“全球最大”!7月,历时4年多、耗资6亿的上海天文馆正式开馆。来源:上海天文馆占地5.86万㎡,建筑面积更是达到了惊

印象中的上海气质貌似总是小而精,没承想,今年居然整出了个“全球最大”!

7月,历时4年多、耗资6亿的上海天文馆正式开馆。

来源:上海天文馆

占地5.86万㎡,建筑面积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8万㎡,出道即巅峰,上海天文馆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天文馆[1]。

别的先不说,光是未来感爆棚的外观,上海天文馆就足以从全球4000多座天文馆中脱颖而出,为此,人送外号——“蝴蝶酥”。

上海天文馆有多火?这么说吧,从开馆到现在,短短2个多月,光是热搜就上了2次。

一次是2亿网友为“一票难求”在线呼喊,弄得馆方不得不动用最新技术手段封杀黄牛账号。

再一次,就是刚刚过去的中秋,上海天文馆亮央视,成为“航天人高质量中秋表演”的首秀“嘉宾”。

羡慕的何止屏幕前的我们,据说上海天文馆开馆之后,全球天文学家都忍不住发来了贺信。

所以,上海天文馆的魅力究竟有多大?如果这个黄金周你没有抢到票,那今天这篇文章就算是帮你暂时解馋了……

从科幻电影里“飞”出来的建筑

提起“天文馆”,人们的第一个感受和“博物馆”差不多,往往都在市中心交通最为便捷的地方,说走就能走。

但新落成的上海天文馆就不同,微博上专门开了个话题就叫“#论新开的上海天文馆有多远#”,因为它实在不是一般的——远!

这其实与上海天文馆的设计理念密切相关——上海文馆本身就必须是一件天文仪器。

所以,天文馆的选址必须挑在光污染最少、空气质量高的地方。

另外就是上海天文馆的设计在全球天文馆建筑中,那也是独一份。

主创设计师Thomas Wong从物理学经典的“三体问题”中汲取灵感,着眼于太阳系内天体之间由引力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运动轨迹,并将这一理念在天文馆弯曲的外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海天文馆造型的由来

天文馆弧形外观包裹的中心,就是它的三大核心建筑元素——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天象厅球体,它们作为天文仪器,追踪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动,并提醒我们,时间的概念起源于遥远的宇宙天体。

圆洞天窗,是天文馆主入口。

阳光穿过圆洞时会在地面形成光斑,且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光斑也会随之移动到地面的入口广场和反射池,以记录时间的流逝。

圆洞天窗夏至日的光影。来源:上海天文馆

夏至正午时分,光斑则会与天文馆入口广场地面上的圆形标志完美重合,成为节气标志。

整个圆洞天窗好似一个日晷,无时无刻都在捕捉光影,记录时间。

圆洞天窗光照分析

天象厅球体是球幕影院的所在地,是上海天文馆主建筑内最显眼的一处。

站在地下一层的公共空间,能看到影院周围地面上形成的奇特光环。日光倾泻而下,沿着球体,描摹出时间的轮廓。

在每年的五月初至八月初,地面将出现一个完整的光环。在夏至日,阳光则会准确投射在下方的大理石拼花区域,形成一个较为圆满的“环”。

夏至和秋分正午拍摄的光环对比。来源:上海天文馆

在其他日子里,太阳光会被球体遮挡,光环无法闭合。秋分这一天,“光环”则如镰刀状,出现在北侧。

当置身于球体下方,你甚至还能体验到失重的感觉。

天象厅球体的光影变化

天文馆的倒转穹顶,位于天文馆中庭顶部。

作为参观之旅的高潮部分,倒转穹顶能够“屏蔽”城市的喧嚣甚至周围的一切,让你可以一门心思把注意力集中在包罗万象的天空上,享受与宇宙的真实邂逅,为天文馆体验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

倒转穹顶的光影变化。来源:上海天文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太空没有直角,所以在上海天文馆从外到内的设计中,你几乎找不到任何直角。

就连展览用的展柜,也是弧面的居多。

身处天文馆内部,你会遇到三种截然不同的时刻,每一个时刻都清晰地展现了与地球相关的核心天文原理。

这些现象虽然已经随着社会发展逐步被降级,在人类现代建筑中占据很小的位置,但实际上却从根本上塑造了人类的存在。

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天文馆的?

要想了解上海天文馆的独特,我们还得把目光投向遥远过去。

不过,要弄清楚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生出修建“天文馆”这一想法的,却似乎并不容易。

在《天文馆简史:从星空剧院到现代天文馆》这本书里,英国建筑学教授威廉·法尔布雷斯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见解,他认为,天文馆的理念很可能源自古埃及。

古埃及人认为天空是位于平坦大地之上的水平天花板。他们相信女神努特每晚吞下太阳,又于次日清晨再次诞下它。

埃及女神努特,她的身体是围绕着地球的星空。

他们在墙壁和石棺上创作出精美的二维画作以表现努特缀满星辰、弯曲着盖住地球的身体,以及许多向上方凝望的较小的人形。

而这,不刚好就是天文馆的最早形态吗?

不过要说到现代天文馆的真正源头,那还得是诞生了爱因斯坦的地方——德国。

1924年,德国东部小城耶拿的蔡司工厂,屋顶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建筑结构。

这是城中第二个圆顶,比天文台的圆顶更大,以细金属杆所组成的复杂网架构成。

施工中的蔡司工厂的圆顶

圆顶随后被覆上金属丝网并涂上一层薄薄的水泥,内里则衬有固定在金属格上的亚麻布做衬。

一个由光学工程师瓦尔特·鲍尔斯费尔德为德意志博物馆设计的奇怪机器被吊上了屋顶,放在圆顶中央的地面上。

背景灯光被调暗,圆顶内部漆黑一片。机器中的投影仪一个接一个被点亮,随着其他移动投影仪的移动,齿轮和皮带开始转动,环形的光闪烁在圆顶的亚麻衬里上。

观众认出了这些光点间熟悉的形状,这是前所未见的人造夜空。

耶拿蔡司工厂屋顶这个被称为星空剧院的结构是最早出现的天文馆,只不过这只是一个实验性临时建筑,并在几个月后被拆除。

1926年,耶拿市政府提议在耶拿的公主花园里建造第一座永久性天文馆,建筑的圆顶再次由鲍尔斯费尔德设计。

1926年,刚刚开馆的耶拿天文馆。

后来,鲍尔斯费尔德又与瑞士工程师、天文学家瓦尔特·维利热一同设计出了蔡司马克二号投影仪,最终确定的机型经过了数次改进,在数十年间被持续供应给世界各地的天文馆。

就这样,源自德国的圆形天顶穹幕和蔡司投影仪,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天文馆建设热潮,而这两大标配,也基本被所有的天文馆继承。

直到1957年,我国的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建成开馆,也仍然沿袭了这样的核心设计和核心“科技”。

北京天文馆,近处的圆顶为老馆,设有“蔡司天象厅”。

天文学和宇宙学上的进展如何影响天文馆?

从地球表面看到的夜空景象一直以来都是天文馆传统意义上的出发点,但夜空在渐渐被遮蔽。

2016 年6月,意大利光污染科学技术研究所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一项联合研究指出,由于光污染,60%的欧洲人及80%的北美洲人无法再分辨我们星系的光带,而世界上超过30%的人无法再分辨银河。

虽然我们在夜空的视野不断缩小,但太空探测器正以惊人的精度观测到越发遥远的事物。

199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发射;

1992年,宇宙背景探测者卫星开始研究来自大爆炸的辐射;

2012年,观测天文学家使用夏威夷的凯克望远镜提供了黑洞存在的第一份证据;

2015年,13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被位于路易斯安那州和华盛顿州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探测到;

2017年,旅行者2号探测器正在接近星际空间,而朱诺号探测器已经穿过了木星极不稳定的磁场并开始了它37圈绕轨计划的第一圈……

这些探测器能向地球发回高分辨率的图像,并对其视场进行可视扫描。但它们也受到限制。

不断膨胀的宇宙中有一些现象距离我们太过遥远,来自那里的光线还来不及到达我们这里。

这意味着,假设光速是绝对的,我们无法从地球上看到这些现象。可见的宇宙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这些天文学和宇宙学上的进展是如何影响天文馆的呢?

天文馆面对的不再是相对简单的太阳系,它现在必须考虑到不断膨胀的宇宙,其绝大部分超出了我们的可见范围。

天文馆可以沿各种道路前进,每一条都指向不同的方向。

它可以仅仅是一种展示陈旧的天文学理念并重复着常见的节目的博物馆,有魅力但越来越不切题,就像数十年来一再上演观众耳熟能详的剧目的剧院一样。

而上海天文馆则完全没有遵循这样的老路,这里历数了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成就。

不仅有还原度极高的祝融号火星车、嫦娥二号月球车和嫦娥五号月球车的模型。

还有“VR月球漫步”体验区,戴上头盔,可以真的享受一把登月失重的滋味。

更有1:1还原的天和核心舱。

正如上海天文馆的设计师所说:

在国际奖项中屡获殊荣的上海天文馆设计象征了时空一体的思维和创造力:现代化、前瞻性的建筑设计和历史文脉相接,在中国从古至今天文研究的丰厚积淀中,映射出中国对未来宇宙探索的雄心壮志。

参考资料:

[1].微博@人民日报.7月17日.

[2].今日开馆:ennead新作上海天文馆,凝结灿烂星汉.有方空间.

更多上海的三大地标分别是什么(上海地标景点有哪些)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